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你是否在尋找“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篇1
埋頭扎根電力搶修一線34年,張黎明身上有股不服輸的韌勁。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電力行業響當當的“藍領創客”,他被譽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典型代表。
20__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快速搶修、完成任務是張黎明和同事的主要工作目標。如何能夠快速安全地完成搶修任務,他們一直在努力創新。
在見面會上,張黎明帶來了一個具有工人創新特色的小發明。原來,在工作中,他發現鐵塔的后續安裝需要停電,費時費力。怎么能夠不停電就能滿足工作需求呢?受單車的啟發,張黎明發明了非常具有一線工人特色的小座架。
“像這樣的小創新我有很多,取得國家專利200多項。”張黎明告訴__,在國網公司“新跨越行動計劃”的激勵之下,他帶領職工創新團隊研發了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已經經過了四次迭代,還得到了__的鼓勵。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工人階級的一個優良傳統。正是秉承著這一觀點,張黎明在基層一線做到了對工作的堅持、堅守、堅韌、堅強。參加工作以來,他處理事故、操作倒閘2萬余件,用“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的理念練就了搶修的絕活,還把搶修的經驗和技巧做成《搶修百寶書》小冊子分享給同事。
“新時代為工匠精神應該是以創新為導向、以質量為追求的一個新的工匠精神的體現。”張黎明告訴__,國網公司為他們搭建了勞模創新工作室、成果孵化器等一系列創新平臺。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創新團隊小發明、小創造特別多,比如可摘取式低壓刀閘、占位型驅鳥器等創新。僅他所在濱海公司依托黎明創新工作室,小發明、小創造就達500多件,取得專利200多項。
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篇2
作為一名普通勞動者,今天站在這里向大家匯報,我感到十分光榮。我為自己和千千萬萬的勞動者,能趕上這樣一個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偉大時代,而幸福和驕傲。
這一刻,我想到很多,有組織上多年的培養,有激勵我前行的老一輩電力工人、父母、妻子,還有一路走來共同奮斗的同事們。正是他們,讓我懂得了不忘初心的價值和力量。
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中建六局的一名老黨員、老班長。小時候,父親為參加湖北二汽、引灤入津等國家建設,帶著我們全家從北到南,又從南走到北,到處輾轉。“南征北戰”雖然苦,但我從來沒聽父親說過一個“不”字,從未向組織上講過一次條件。從父親身上,我很早就懂得了老一輩產業工人的犧牲和奉獻。
1987年,我18歲時正式成為了一名電力工人。上班的第一天,父親找出他以前用過的一把老虎鉗子遞給我,跟我說:“黎明,這把鉗子給你,電工可是個技術活兒,一定把技術學好了,讓同事們信任你,這才是咱工人的本分。”
父親的話我一直記著。上世紀十年代,電網基礎薄弱,電力施工條件艱苦。三伏天爬桿作業,電桿的溫度高達四五十度,遇到雨天,手和腳又能泡到發白,冬天干活兒滿頭汗,風一吹又凍得打哆嗦。
剛剛參加工作時,我對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還很模糊。是師傅們的一個舉動,深深影響了我,或者說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那是在我工作第3年的深秋,一條重要線路發生故障,需要緊急帶電處理。可是,架線的鐵塔被圍在爛泥塘中央。按照規程,帶電工器具和上桿作業人員不能沾水。為了保證安全,我們架了一個8米長的木梯子通到鐵塔邊,但木梯較軟,走到中間容易落水。這時,班里的張連運、孟祥芳兩位年過五十的老師傅一聲不吭跳進泥塘,用肩膀頂住梯子,讓我們從上面通過。作為徒弟,我不忍心從師傅的肩上踏過,但他們卻用坦然而堅定的眼神兒示意我“快過!”那一刻,老一輩產業工人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一下子感染了我。從此,我暗下決心,這輩子也要像他們一樣,縱身投入心愛的電力事業,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作為一名電力搶修工人,我最大的心愿是老百姓想用電時就有電。搶修,“搶”的是時間,“修”的是技術。沒有“金剛鉆兒”不行。怎么練就“金剛鉆兒”呢?我的師傅是這么說的:腳不脫泥、手能繡花、扎根一線、追求極致。
為了熟悉設備環境,我總愛沿著電線桿子“溜達”,拿著小本兒把線路切改、沿線環境變化畫下來。為了摸索故障發生的規律,我分析了近萬個故障,總結出50多個經典案例,形成了《急修案例庫》和《搶修百寶書》。
我認為,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久久為功,你就能成為大家眼中的行家里手。
雖然有了搶修故障的“絕活兒”,但我更希望這“絕活兒”沒有用武之地。因為“絕活兒”用得越多,意味著電網故障就越多。令人高興的是,這些年,國家電網公司新一代電力系統建設加快,天津濱海電網逐步升級為堅強智能電網,智能配電網的搶修效率由過去的“小時”提高到“秒”為單位。
時代在發展,工人要進步。那就是“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這些年,搶修壓力減小了,創新動力卻更足了。在公司支持下,我們搞起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從早期的可摘取式低壓刀閘、占位型驅鳥器到現在的帶電作業機器人,項目越搞越大,專利越來越多。身邊同事問我,你哪來的那么多創新靈感、創新動力?我開玩笑地說,我有三服妙藥:一是熱愛,我熱愛這份事業,一直覺得工作是快樂的,創新讓工作更快樂;二是用心,用心對待工作中的難題,你就會發現創新無處不在;三是支持,這些年天津市高度重視企業創新發展,給我們這些藍領土專家以巨大支持,大大提高了創新的成功率。
,我成為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我們的服務隊由最初的7個人壯大到326人,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148支共產黨員服務隊的一員,我為自己從事的事業感到由衷的自豪。
服務隊走到現在,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更離不開隊員們的堅持。記得那是奧運保電期間,工作非常忙。隊里有個叫張振山的老師傅,為人內向,天天干搶修、搞服務,1個多月沒休假。直到奧運會閉幕前一天上午,他跑來請假,說老爹不太好,得回去一趟。我不放心,就跟了去。一踏進他家門,正看到他跪在床前放聲痛哭。原來,他的老父親剛剛過世,單位離家不到2公里,他愣是沒趕上送父親最后一程。我問他怎么不早說?振山哭著說,服務隊好不容易有個樣子,我是隊里的老人兒了,得帶頭兒啊!那一刻,我流淚了。這是人民電業代代相傳、永不熄滅的火種啊!作為一名黨員,我必須要把這顆火種傳下去。為老百姓辦好事,吃再多苦,受再多累,幸福,值得!
我也想忠孝兩全,然而很多時候確實不容易。7月,我父親病重住院,需要陪床。我想照顧好父親,又怕耽誤了工作,就和父親說,咱倆用一根兒繩子把手連起來吧,如果我睡著了,您需要我時,一拽這根兒繩子,我就能醒。就這樣,這根兒繩子陪伴我們父子整整一個月,卻沒有陪到我父親的康復。我沒有經歷過老人的離世,總以為父親會永遠陪著我,總以為自己能像搶修故障一樣把父親搶救回來。可是,那年的8月9日,父親還是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我的愛人李海春,26歲就下崗了,她一直夢想著能再有一份工作。這些年,她擺過攤,當過保潔,干過物業,但為了照顧一家老小、支持我工作,不得不一再地放下。我們倆有個約定,等我將來退休了,一定要幫她開一家她夢想中的餃子館,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海春餃子館!
人生總有遺憾,但我卻從不后悔。既然選擇了電力搶修一線,就意味著奉獻和付出!
前不久舉辦“時代楷模”發布會時,大家和我說,這相當于給你舉辦了一場婚禮,你將踏入嶄新的人生。但我更想說,無論何時何地,初心不改。我只是千千萬萬勞動者大軍中的一員,我堅信有無數的人做得比我更好、更優秀。也正是這只勞動者大軍用勤勞和智慧托舉著我們偉大的中國夢。身處新時代,站在新起點,我將和我的隊友們一起,不辜負市委市政府的巨大鼓勵和殷切期望,做好先行官,架起連心橋,拿出更大的干勁、闖勁、鉆勁,以更優質的服務、更精湛的技術,干好服務隊,黎明再出發!
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篇3
張黎明從事的是配電搶修工作,跟天氣有很大的關系。
他告訴__,每年的7月15日到8月15日是京津兩地的雨季,大暴雨、雷電都會在這段時間發生,雷暴、大風天氣對線路影響非常大。因為線路都是在野外,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做特別的準備。
在見面會上,張黎明向__講述了他們的工作場景:2011年的7月20日下午四五點,天開始下雨,一直下到凌晨一兩點鐘。受天氣影響,11條電力線路出現問題,其中一條線路特別難查找問題。眼看天就要亮起來了,張黎明非常緊張,因為他深知,如果天亮之前不處理完,還有個更大的考驗——暴雨過后,太陽出來,蒸汽、濕度均變大,對低壓設備影響特別大。
那天,他們處理了一百多件的工單,整整三十多個小時沒有合眼,一直在處理故障。處理完之后,張黎明都會在現場再等一會兒,看看送電是不是正常。“送完電之后,居民的燈一盞一盞地亮起來,那時候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這是我們全體國網工作人員共同的感受。”他這樣說。
“黎明出發、點亮萬家”,這是張黎明一直以來的服務承諾。有個數字就是對這一承諾最好的佐證——從20__年開始,天津市連續16年沒有拉路限電了。曾有人開玩笑地對張黎明說,你們電力公司好像很少停電了,讓我們感覺到,電就像空氣、陽光和水一樣就在身邊。張黎明坦言,確實他們說的也是我們的追求,讓老百姓感受不到停電,這就是我們電力人的追求。
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篇4
黎明,寓意著美好和光明。在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____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黎明人如其名——他始終秉承“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扎根電力搶修一線31年,甘當點亮萬家的“藍領工匠”,練就了電力運維搶修的絕活;他帶領著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活躍在天津的街區里巷,被譽為“堅守初心的光明使者”。
“干好本職工作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不忘初心,就要不畏艱難,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這是今年4月16日,張黎明在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公開課上的一段自白。
電網搶修不分晝夜,特別是風雨雪霧等惡劣天氣,更是要“枕戈待旦”。在張黎明心里,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從未關過手機,夜里聽到風雨聲,就馬上穿戴好,把電話握在手中,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趕到搶修現場。”翻開搶修工作單,幾乎每一項電網搶修任務都有“張黎明”的名字。
207月26日,天津地區遭遇暴雨突襲。張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親,窗外的風雨聲攪動著他的心。等送飯的妻子來到醫院,他馬上趕到搶修班,剛進門就接到故障電話,立即出發趕往現場。那一晚,張黎明和同事們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時,完成報修工作81件。
張黎明服務的轄區是天津市濱海新區,作為北方第一個自貿區,落戶在這里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40多家,確保區域用電安全責任重大。他常對工友們說:“干好本職工作就是對黨最大的忠誠。”
張黎明有個愛好,順著電力設施沿線溜達。溜達的時候,他邊走邊記,回去后再把一條條線路圖精確地繪制下來,對供電線路的全部參數指標、安全狀況、沿線環境及用戶特點等情況了然于胸。加上長期的搶修實踐,他能根據停電范圍、天氣情況、線路設備健康狀況等,迅速判斷出事故的基本性質和位置、故障成因和故障點。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精心做,在長期搶修實踐中,他巡線8萬多公里,親手繪制線路圖1500余張,梳理分析上萬個事故隱患,累計完成故障搶修兩萬余次,積淀出電力一線工人的工匠精神。
30余年如一日扎根搶修一線,以工匠之心堅守電力工人的初心,張黎明成為電力搶修領域的行家里手。為將自己的絕活兒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張黎明總結分析了上萬個故障,形成50多個案例,編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庫》,同時將其中常用的11個搶修小經驗、8大搶修技巧、9個經典案例印成《搶修百寶書》,使電力搶修更及時、更高效。
張黎明在工作中特別愛較真兒:發明了“黎明急修BOOK箱”,將搶修工具定位擺放,省去了翻找時間;優化改進搶修工作流程,將高壓故障平均處理時間由3小時縮短到1小時以內……
“對待工作要講究,不能將就!”張黎明說,踐行工匠精神就要有一種傳承和擔當精神,既要在專業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心中有家國情懷,“我要將國家電網的社會責任落到實處,帶領更多的隊員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
“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最大的事”
張黎明說:“我是黨的孩子,就應該隨時出現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11月20日,一場暴雪不期而至。接到擁軍里社區停電報修的電話后,張黎明立即和工友駕車出發。經過火速排查,發現是一段埋在地下的電纜出現故障。排除故障首先要將電線桿上的刀閘斷開,可是電線桿已經在風雪中結冰,腳扣難以固定,無法攀爬。經過商議,他們想出一個辦法:砸開一段冰層,裝上腳扣,3名搶修隊員再用肩膀牢牢頂住腳扣,“搭人梯”托舉張黎明用加長至5米的拉閘桿上桿作業。風雪正急,寒風刺骨,看著張黎明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作業,居民們既感動又擔心。故障排除后,小區內燈火通明,居民們圍在張黎明身邊連連道謝,許多人淌下了熱淚。
通過這次搶修,張黎明發現社區用電超負荷或遭遇暴雨雷電天氣時,線路變壓器易發生保險片短路燒毀故障。他和同事們經過反復試驗,發明了“可摘取式低壓刀閘”,將線路變壓器發生保險片短路燒毀故障的搶修時間,從過去約45分鐘一下子縮短至8分鐘。這項發明后來獲得國家專利并得到廣泛推廣,僅這一項小革新每年就可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張黎明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我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
“節能互助、點亮鄰里”是“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開展的一個公益項目,讓600多個老舊樓道告別黑暗,近戶居民從中受益。張黎明到老舊小區搶修電力故障時,發現這些小區樓道大都光線不好,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他將濱海新區發給他個人的一萬元獎金悉數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來購買節能LED燈泡,安裝到這些樓層,為社區居民帶去了光明。
以隊長張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來,張黎明和伙伴們深入開展“進社區、進企業、進村莊、進校園、進醫院”等志愿服務,與11個社區150余戶老弱孤殘戶建立幫扶關系,累計開展志愿服務近萬次,惠及居民10萬余戶。3月的一天,黎明服務隊的一位幫扶對象,家住丹東里社區70多歲的陳雨蘭大娘打來求助電話,說心臟不好受,子女又聯系不上。火速趕到現場的張黎明連忙撥打120叫救護車,可對方說因為堵車到達丹東里至少需要20分鐘。時間就是生命,張黎明當即決定:“大娘這情況不能耽誤,咱們開車送大娘去醫院!甭管有多大責任,我擔著!”他將大娘背下樓,和隊員們一道將大娘送到附近醫院,還幫她墊付了醫藥費,一直等到大娘脫離危險后才離開。當陳大娘的家人帶著錦旗來到服務隊,向張黎明和隊員們鞠躬致謝時,每個隊員都感受到:只有對百姓“心存大愛”,才能在關鍵時刻敢于擔當,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服務隊這一光榮稱號。
如今,“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的9支分隊、215名隊員已經把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每年累計出勤1100余次。他們用點滴奉獻,詮釋著“客戶所需、黨員所及,讓黨旗飄揚、讓百姓滿意、讓愛心傳遞”的鄭重承諾。
用“初心”點亮萬家,讓光明溫暖人心——張黎明篤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者是最幸福的。
時代楷模張黎明堅守事跡篇5
天津濱海新區是中國北方工業重鎮,張黎明作為常年服務在這里的搶修班班長,真正讓濱海新區內200多萬戶居民用上安全電、可靠電、放心電是他的使命和責任。
“簡單的事,天天做實了,就不簡單;容易的事,天天做好了,也不容易。”正是憑著這句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張黎明圓滿完成兩萬余次故障搶修、倒閘操作等作業,從未發生安全事故,成為客戶信賴的“電管家”,樹立了電力工人技術精、服務優的良好形象。
器物有形、匠心無界。“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直激勵著張黎明走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
工作第一天起,張黎明就被師傅告知搶修工作,搶的是時間,修的是技術。經過長期實踐,張黎明練就了電力搶修的“火眼金睛”,可以根據停電范圍、天氣情況和線路狀況等,迅速準確判斷出故障成因和故障點,做到事故診斷“一手準”,為復電爭取寶貴時間。
張黎明還將實踐上升為理論,把多年來遇到的上萬個故障進行分析梳理,形成《急修案例庫》和《搶修百寶書》分享給同事們。遇到故障,大家可以直接查詢故障原因以及處置方法,搶修效率成倍提升。
從參加工作伊始與師傅們一同摸爬滾打,到被徒弟們稱為“活地圖”“百寶書”,張黎明練就一身“絕活兒”的背后,是他對工匠精神的執著專注與極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