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你是否在尋找“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精選篇1
黑鷹山供電所位于內蒙古電網最西端,被稱為“生命禁區”。2008年至今,先后有37名員工在此接續奮斗,該供電所現有員工6名,平均年齡35歲,擔負著黑鷹山地區3.3萬平方公里內1001.84公里輸配電線路運維以及周邊軍、企、民、警約105戶900余人的電力服務工作。
飲苦水戰黃沙建電站
2008年之前,黑鷹山地區沒有網電,居民用電需求都靠柴油發電解決。2007年,為滿足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內蒙古電力集團、額濟納旗政府決定共同出資在這里建設一座110千伏電壓等級的變電站,徹底改變黑鷹山地區依靠柴油機發電的歷史。當年8月1日,110千伏黑鷹山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第一批電力人進入黑鷹山地區,在這片廣袤戈壁上播種希望和光明。
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蘇依勒圖作為配網工程的行家里手,主動請纓參與到工程建設一線。時值寒冬臘月,他帶著21名施工人員在活動板房里住了3個月,喝著井水,頂風冒雪、鏖戰沙塵勘測現場,圓滿完成施工任務。
2008年3月13日,變電站建成投運,黑鷹山地區亮起了第一盞“長明燈”。
堅強電網守護戍邊榮光
算井子、馬鬃山地區位于額濟納旗,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在2016年以前,當地的牧民、企業、邊防哨所只能靠煤油燈、蠟燭、風光互補發電照明,嚴重影響當地生產生活。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黑鷹山供電所決定通過架設線路、栽埋電桿的方式為那里通上網電。
2016年下半年,算井子邊境派出所通電工程正式開工,施工人員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架設了長達90.7千米的10千伏配電線路。隨著一聲“合閘送電!”的指令下達,算井子邊境派出所的燈亮了。至此,派出所結束45年無網電的歷史,正式邁入“網電時代”。
電力服務進萬家閃“最亮的光”
牧民哈斯礎魯和妻子在黑鷹山地區生活了幾十年,2016年底家里也通上了電,自此,夫妻倆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蓋起了漂亮的磚瓦房,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事業從最初的幾只羊羔、兩峰駱駝發展到今天的畜牧業大戶,日子越過越紅火。
如今的黑鷹山,京新高速全線貫通,值班員結束了換班走搓板路、300公里走6個小時的歷史。2021年,巡站機器人入駐黑鷹山,黑鷹山110千伏變電站實現無人值守。“駐扎”在黑鷹山的日子里,蒙電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踐行著對戈壁、對光明的承諾。
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精選篇2
關慧明帶領項目團隊研發出了JC16系列生態制劑,實現高效、綠色、安全的病蟲害防治。他負責的烏蘭察布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用三年時間實驗試種國產胡蘿卜。就在前幾天,“中譽1749”終生覆膜智能節水試種成功,從1畝用水200多噸減少到90多噸,節水50%以上。同時,生長期縮短了15天。關慧明還通過直播的方式,為農民遠程“把脈問診”,為農民耕種推出了一系列線上科技指導服務。
關慧明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在內蒙古農牧業產業當中,有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奮戰在一線的人,我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任務。”
同獲榮譽的還有北方聯合電力錫盟風電項目組,這是一個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團隊。他們用兩年的時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讓363臺風機扎根錫林郭勒大草原。在遍布火山巖的土地上,創造出陸上風電場建設的奇跡。他們優化設計,節約了草原用地,最大程度保護了草原生態。
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精選篇3
3月18日,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主辦,市委宣傳部、市交通運輸局承辦的“北疆楷模”包頭市青山區雷鋒車隊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走進我市。
報告會通過播放視頻短片、宣讀頒獎詞、現場宣講、對話訪談等形式,從不同視角講述了“北疆楷模”包頭市青山區雷鋒車隊開展志愿服務、奉獻愛心的感人事跡。
報告會上,馬文剛、丁丹、高東花、姬越、趙永峰等5位宣講人通過樸實的語言、真實的事例、誠摯的情感,深情講述了雷鋒車隊隊員堅持開展志愿服務,奉獻愛心的感人事跡,現場氣氛熱烈,贏得陣陣掌聲。
據了解,包頭市青山區雷鋒車隊成立于2007年7月。16年來,車隊始終堅持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治安、____等各類事務,用實際行動傳承雷鋒精神、樹立榜樣力量。今年2月27號,車隊黨總支被授予“北疆楷模”稱號。
“通過巡回報告會,希望能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個人和公益組織積極參與到學雷鋒志愿服務中去,以實際行動弘揚雷鋒精神,爭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包頭市青山區雷鋒車隊黨支部書記、隊長馬文剛說。
集寧區雷鋒車隊隊長孟建軍說:“今天聽了報告會,我深受鼓舞。作為隊長,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帶領隊員向包頭市青山區雷鋒車隊學習,把雷鋒精神踐行到實際工作中,讓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烏蘭察布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護理專業高二實驗3班的王雨辰聽了報告會,感觸頗深。她說:“榜樣就在身邊,這些叔叔阿姨無私奉獻的精神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靈。未來,我將以榜樣的力量為指引,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傳遞雷鋒精神,為社會作貢獻。”
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精選篇4
“從18歲到80歲,為了一個綠色的夢想,你篳路藍縷,當起‘塞上愚公’,不信天,不認命,蘇木山寫就了你的傳奇人生,種了一輩子樹的你,就是一棵青山不老松,偉岸挺立,堅強不屈。”這是給“北疆楷模”董鴻儒的致敬詞。
“我就是種了一輩子的樹,沒有那么偉大!”董鴻儒的兒子董存戰介紹,父親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凡人,確切說是一名種樹人。
平凡孕育偉大,勞動創造價值。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董鴻儒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初心和使命,用責任擔當扛起了綠化荒山這桿大旗。
1958年,18歲的董鴻儒惜別新婚妻子,早晨背著行李出發,傍晚時爬到了掛在半山腰的護林站。一間四面透風的土屋內,一盤冰涼的土炕、一個風箱、一口布滿灰塵的破木蓋下扣著銹跡斑斑的鐵鍋,就是他當時的全部生活家當。
“這是父親第一次來蘇木山,這一來,就是一輩子的守護。”董存戰滿懷崇敬之情道。
從1958年5月到1960年5月,父親和林場工人對蘇木山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勘察,每天平均在蘇木山行走50多里,兩年共走了36500里,蘇木山的山山嶺嶺和溝溝壑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汗水。
2023“北疆楷模”事跡簡介精選篇5
董鴻儒,男,1939年出生,退休前擔任興和縣蘇木山國有林場場長,先后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和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北疆楷模等榮譽稱號。
從1958年5月到退休前的42年間,董鴻儒從沒有離開過自己所摯愛的造林綠化戰線。現在,蘇木山森林面積達18.6萬畝,以華北落葉松為主的1000多萬株樹木,連綿鋪開在幾十個山頭,形成壯闊的綠色海洋,是內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場,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落葉松人工林場,據專家估算,蘇木山林場生態價值達36億多元。董鴻儒用辛勞的一生,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以董鴻儒為代表的老一輩造林人,通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為我們留下了一座綠色的寶庫。作為新一代的護林人,我將會堅持以林為家,精心呵護好蘇木山的一草一木。
走進蘇木山,很難想象,這里過去是一片荒山禿嶺。1958年,18歲的董鴻儒剛參加工作擔任護林員,就提出設立林場植樹造林的建議。到河北省考察后, 他背回80多斤華北落葉松,開始6年的反復試驗試種。1964年秋天,800畝華北落葉松試種成功,成活率達到90%以上。蘇木山大面積綠化種植就此開始。雙肩勒出血,手上磨出泡,董鴻儒沒日沒夜守著苗圃,最后把家安在了山上。如今,蘇木山從1個林區發展到5個林區,3000多萬棵落葉松布滿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