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
事跡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你是否在尋找“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篇1
夜幕下的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盡管作業現場異常忙碌,但由于不需要借助燈光,這里一片漆黑,和對面燈火通明的人工碼頭形成了鮮明對比。
8月31日晚,在“齊魯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發布儀式現場,隨著現場云技術連線將鏡頭推遠,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碼頭躍然屏幕,令現場觀眾為之震撼。
這個碼頭的締造者,就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發布儀式現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影像資料短片,一段段樸實無華的人物采訪對白,是一場精神盛宴,也是一次力量傳遞!
從1993年世界上首個自動化碼頭在荷蘭誕生以來,自動化碼頭的主要設施及核心技術都被發達國家壟斷。懷揣著一顆“中國心”,“連鋼創新團隊”從一片荒蕪中開辟出全自動化碼頭的嶄新時代,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從一個不起眼的追趕者變成令世人矚目的領跑者。
要建,就建設最好的碼頭!團隊核心成員周兆君忘不了,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在籌建動員會上的講話。“從那以后,‘最好’兩個字,就像一把標尺深深刻在了我們心里。”朝著“最好”的目標,負責碼頭土建的周兆君,帶著大伙兒把堆場混凝土梁面平整度的誤差標準,控制在了±2.5mm的范圍內,創造了新的行業標準。
要建,就要拼命建,保質量保工期。團隊核心成員修方強負責設備選型設計和制造監造,他笑說,自動化碼頭建設中,團隊有“三件套”:手電筒、游標卡尺、直角尺,50多米高的橋吊一天爬好幾次,只為確定一個具體尺寸。1300多個日日夜夜,就是這樣度過的。
要干,就要爭第一,外國人不行的,中國人行。團隊核心成員李波說,20__年3月,自動化碼頭首輪泊靠,1000多個箱子只用了7個小時就全部裝完了。外國船長贊嘆:這就是中國速度!“我們用數字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團隊的實力。”李波說。
連鋼團隊,百煉成鋼。“要我們這幫人來干什么,就是要解決難題。自動化碼頭涉及幾十個專業和領域,只有大伙兒齊心協力、苦干實干加巧干,才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動化碼頭。”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這樣闡釋“團魂”。
軍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鏡頭里,“連鋼創新團隊”的家人們,一張張面孔閃現,一句句理解支持的表達,讓臺下觀眾淚眼朦朧,掌聲雷動。
碼頭副總經理李永翠是團隊唯一的女性,為方便與國外專家交流,她曾連續一年多的時間堅持下半夜起來工作。“我進項目組時,女兒才5歲。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卻沒能好好地陪她,這是一個永遠的遺憾。但女兒知道,媽媽心里永遠惦記著她。”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連鋼創新團隊”讓“振超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當“連鋼創新團隊”7名核心成員走上舞臺,新時代產業工人杰出代表、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全國勞動模范許振超,為他們頒獎。“不管是人工碼頭時代的許振超,還是自動化碼頭時代的‘連鋼創新團隊’,港口人干就干一流,爭就爭第一,把工作做到極致。”
由于剛剛做完手術,“連鋼創新團隊”帶頭人張連鋼沒能來到發布現場。通過云連線技術,他的深情剖白讓觀眾動容:“歷史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成為未來港口的推門人,我們是幸運的,趕上了好時代!我們要繼續發揚拼命加創新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實現我們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初心和理想。”
征途未有窮期。當殷健代表“連鋼創新團隊”,在發布臺開啟“楷模之光”,山東港口青島港分會場燈光閃爍,也同步點亮了“楷模之光”。“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全體起立,意氣風發地喊出“干一流,爭第一;科技報國,海洋強國,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口號。
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篇2
12月30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敢闖敢試、砥礪奮進,這支創新團隊書寫了世界集裝箱碼頭行業一個又一個奇跡……“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經宣傳報道后,在山東引發熱烈反響。
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近日,青島市委和市政府下發《關于向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大力創意創新創造的決定》。“要上下一心發揚他們‘奮力拼搏、勇爭一流’的創造精神,激發干事創業熱情,讓青島成為企業家和創業者創意創新創造的熱土。”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說。
“連鋼創新團隊”建成中國自己的自動化碼頭,極大鼓舞廣大企業、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他們紛紛表示,一定要攻堅克難、勇挑重擔,為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連鋼創新團隊’立志自主研發,勇挑重擔、敢于擔當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我們要繼續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培育出更多的‘連鋼創新團隊’,助力山東從經濟大省向科技強省轉型升級。”山東中科院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張佐軍說。
“我們科研人員要再接再厲、奮發向前,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讓技術在更深層次上惠及人民。”山東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人員劉春華說。
“‘連鋼創新團隊’敢于突破常規思路,攻克技術難題,這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山東永正建筑新材料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竇霆表示,他們將繼續深耕工業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研發應用領域,為我國建材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新形勢需要新擔當,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連鋼創新團隊”用實干樹立了榜樣。
“從‘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中,我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作為制藥企業生產一線的員工,我們要嚴把質量關,追求高品質,守護人民群眾健康。”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化藥制劑分廠員工李向南說。
“連鋼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網友們紛紛留言:“他們的精神催人奮進,可歌可贊”,“堅持自主創新,才是發展的硬道理,向‘連鋼創新團隊’致敬!”
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篇3
人物名片
姜__
現任浙江工業大學__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主要負責人才、科技的對接服務等工作。
自1989年大學畢業以來,姜__一直從事教育和科技文化工作,先后擔任浙江工業大學經貿學院中澳辦主任、經貿學院培訓部主任,墨爾本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浙江項目負責人,浙江龍游開發區副主任(掛職),浙江工業大學合作發展處副處長,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三十多年來豐富的執教、海外工作、地方工作的經歷使她接觸了許多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也為她投身科技事業,推動中外人才資源、科技資源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礎。
主動請纓愛上科技
外派墨爾本、芝加哥和龍游等地的工作經歷讓姜__切身感受到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她也深刻認識到了高端科技人才對于地方企業發展的重要性。2015年,她一回國便主動要求去浙江工業大學__研究院工作,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讓__這座國際化的城市更加有創造力。
浙工大__研究院是一個將浙工大的人才和科研優勢與__行業產業進行深度對接,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科技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創新服務平臺。任副院長后,姜__充分利用自己海外資源優勢,邀請了國內外很多科技人才,特別是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州理工學院環境科學系教授MichaelR。Hoffmann院士團隊多次來浙江開展清潔技術交流,目前MichaelR。Hoffmann院士團隊科技成果已經被幾個城市看中并在落地洽談中。她還牽頭成立了浙江工業大學__科學技術研究院芝加哥中心、舊金山中心等海外平臺,在推動建立科技對接平臺、組織開展科技人才對接活動的過程中扎根科技事業。
聚焦人才創新服務
姜__深知,人才是地方的核心競爭力,她和__科協一起多渠道集聚各類頂尖科技人才來__問診把脈,助推__經濟轉型和產業提升。
院士是國家最重要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她與__科協一起,通過各種途徑,組織了27場大型院士專家浙江行和__行活動,服務126位院士來浙江考察。她邀請院士們走進企業,親身考察一線,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走進學校,用科研經歷為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技精神。在不斷的接觸中,她還和很多院士的家人成為好朋友,每每談起各位院士的愛好特點、主要科研領域等,她都如數家珍。院士們也都被她認真貼心的服務態度和對科技事業的熱情所感動,甚至與她結下忘年之交。
她充分宣傳和利用__市人才政策,通過浙江工業大學學術圈吸引高端人才來__申報人才項目,動員20余名省部級以上人才來__申報“金華雙龍”計劃、“__英才”計劃項目,其中成功申報的就有11項。由于高校教師科研思維與市場經營思維的巨大差異,導致高校成果產業化難。針對該問題,姜__與浙工大__研究院領導、同事一同探索出了“科研團隊(平臺)+公司”的高校成果孵化模式,遴選了10余項離市場較近的產業化團隊和成果,為教師創業提供免費的工作、生活場地,組織科技對接、技術應用推廣,專利、企業主體、人才項目申報,產品創意設計、媒體宣傳、銷售渠道建設、產業鏈構建、路演輔導、投融資等全方位的服務,形成“技術服務+新產品眾籌轉讓+主打產品生產銷售”的企業經營模式,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把握需求精準對接
在推進科技合作過程中,存在企業創新內在需求不足、校企互不信任、技術需求和供給信息不對稱等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姜__帶領教師長期走訪企業、開展專題對接,與企業家拉家常,以趨勢啟發、以案例吸引、以實在技術試探、以龍頭企業帶動、以政府政策激勵,來逐步激發推動__產業轉型升級。
2016年以來,姜__擔任起了森宇集團的“科技聯絡員”,深度參與森宇集團的工作。她加入森宇工作群、參加工作會議、參與經營管理,深度融入森宇發展,準確掌握森宇發展的科技人才需求,并有效組織浙工大各個領域的專家開展對接,及時解決發現技術難題。森宇集團對科技的重視更加激發姜__的熱情和干勁,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陳素紅對鐵皮石斛非常有研究,姜__和森宇集團與陳素紅通過多次謀劃,開始了“鐵皮石斛大健康產品研發”項目合作,2016年該項目入選了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獲批經費1694萬元,成為__近年來唯一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在科技的道路上,姜__從未停止前進,看著一次次科技成果對接成功、一項項科研成果落地,她感到無比欣慰,“我希望通過所有科技人的努力,國家的科技發展能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她真切地說。
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篇4
人物名片
鄭__
__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獲國務院特殊津貼,__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__省“151”人才第一層次,__市拔尖人才等。積極創建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搭建產學研交流平臺,促進水生蔬菜、茶葉籽綜合利用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為種植農戶和加工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如果在辦公室里找不到他,多數時候,你總能在位于蘇孟鄉農科院的科研基地的田里找到他。
一件蒙著一層灰的深藍大褂,一頂明黃色的破草帽,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蹲就是老半天。
我國知名“三農”專家顧益康是他的老友,見到此情此景,分外感慨:“你這個院長啊,跟我一樣都是農民。”就連老家親人從鄉下來看他,基地里找了一大圈,愣是沒認出他來:“哪有什么院長,就看到個農民。”
“農民院長”由此得名,他的名字叫鄭__,現任__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他說:“我老家在蘭溪農村,本來就是農民出身。”當了十幾年院長,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堅守在基層一線的科研工作者。
“院長的‘帽子’拎在手里,一來接地氣一些,進村跟農民打交道,沒啥距離感;二來自己能時時看到這頂‘帽子’,看到一份責任。”
堅守20年,只為一滴油
在這處科研基地里,有一片茶園,用白色的柵欄圍著,茶樹長了一人高,眼下已經掛果,鄭__瞇著眼看著這滿樹茶果,仿佛看著自己的孩子。用這些果實,便可提取茶籽油。
他常常在茶園里走走,時而察看茶樹長勢,時而若有所思。“中國一年要消耗3000多萬噸食用油,其中大部分依靠國外進口。茶籽可以榨油,如果做大做強,意義重大。”
鄭__的夢想是,用自己所學專業,為人民謀幸福。堅守20年,只為一滴油。“我研究這件事已經20年了,目前一畝地可以收500公斤茶葉籽。我的目標是2000公斤。”
過去,茶農采茶,只采茶葉,果實浪費了。如今葉果兩用,如果收成達到預期,光茶樹的原料產值就有約1。5萬元/畝。這一研究,緣起于2000年,他遇到金東的一個農民,后者最先嘗試茶籽榨油,引起了他極大的研究興趣。這使他深刻地體會到,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鄭__的不懈努力下,茶葉籽油成為全國課題,2019年10月26-27日,茶葉籽油國家標準宣貫會暨茶葉籽綜合利用高峰論壇在__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分技術委員會和__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來自全國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油脂企業的70余位專家和代表就《茶葉籽油》國家標準宣貫、茶葉籽營養健康和綜合利用發展前景等進行了交流與研討。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20年來,鄭__沉下心、俯下身,專注這件事。他說:“這可能就是初心吧,我離夢想越來越近了。”期間,他也曾到農業部掛職,借調到市里其他部門,最后他都依然回歸到這片自己深愛著的土地上。
“只要功夫深,冷門變熱門”
在鄭__看來,在農科院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他常常和院里的年輕人說,要沉下心,踏踏實實去搞科研。“要每天和植物對話,和基層的農民對話。農業科研只有接地氣,才能出成果。”
人們總以為搞科研的跟社會的距離很遙遠,鄭__說,其實不然。“只要功夫深,冷門變熱門。”常常看到街頭巷尾、餐桌上出現的鮮食蓮蓬、葡萄、火龍果……“有很多品種都是通過我們農科院專家選育或引種之后,才越來越常見的。”
鄭__最初就是搞水生蔬菜研究的,冷門變熱門,茭白就是一個經典案例。1999年,他帶領團隊開展水生蔬菜研究,如今,他是中國園藝學會水生蔬菜分會副理事長、國家水生蔬菜育種創新基地首席專家。__已成為全國茭白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很多年前,茭白的農藥殘留問題讓老百姓望而卻步,這幾年通過大家的努力,現在市場上的茭白基本沒有這個問題了,甚至可以生吃。十幾年前不敢吃,現在大家搶著吃。這就是科研的魅力,讓水生蔬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鄭__說。
說到茭白,不能不提農科院團隊的一位典型代表——市農科院水生蔬菜專家張尚法。這種曾經的冷門水生蔬菜,漸漸成了搶手貨,由__農科院選育的近10個茭白品種已在全國范圍內落地生根。在新疆溫宿、河北白洋淀等地,張尚法的引種試驗,都取得了成功,他已成為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茭白崗位專家。除了茭白外,市農科院對于菱角和芋艿的研究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在市農科院,張尚法是一個縮影,院里還有很多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的農科專家。鄭__總是不斷激勵大家:“這是最好的時代,袁隆平、屠呦呦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成為了時代楷模,這是大國榮耀。我們要珍惜這么好的環境,用平生所學,多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在農科院科研基地門口的墻上,有這樣一句話:“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農民家。”這是鄭__常掛在嘴邊的話。
2016年,__省政府表彰全省“十二五”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五年一屆的表彰活動,只有10人上榜,鄭__榜上有名,且是全省地市唯一代表。雖榮譽“一籮筐”,“農民院長”依舊在路上。他總說:“咬定一個目標,用心、盡力去做,便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
時代楷模科技創新事跡篇5
自主創新,為自動化碼頭裝上“中國大腦”
設計之初,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無經驗、無資料、無外援的“三無”狀況。“碼頭要用什么設備、怎么布局、怎么控制運轉、運行后有什么問題,我們統統沒概念,所有細節都要一一設計。”李永翠說。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滾打,自動化碼頭輪廓在連鋼團隊的圖紙上一點一點成型。僅僅是出入集裝箱卡車的閘口,他們就設計了40多稿方案,有時已敲定方案,因為一個細節調整,所有數據都要重新核算。
一個個通宵達旦,一次次推倒重來,連鋼團隊僅用15個月就完成了碼頭的`設計方案,這項工作在國外至少需要三年。
在碼頭建造和設備研發上,連鋼創新團隊同樣是從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國外自動化碼頭更好。以自動導引車(AGV)為例,連鋼創新團隊打破全球通用的鉛酸電池技術壟斷,研發了基于鈦酸鋰電池的小容量、長壽命、高功率的動力系統和循環充電模式,AGV電池重量從13噸減為2噸,壽命從2年延長為10年。
解決世界性技術難題的一連串自主創新,組成了“中國大腦”的自動化碼頭:
首創港口大型機械“一鍵錨定”自動防風技術及系統,_了港口大型機械防瞬間大風的世界性難題;
采用物聯網感知、通信導航、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碼頭作業的全流程智能調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有受理和授權專利107項,其中發明專利64項,實用新型專利4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