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
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后進的作用;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如何規范擬定?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范文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篇1)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他一直秉承著這樣的思想進入大學生活,并且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青春怎樣甘于奉獻。大一的生活結束,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成功競選校團委科創部副部長、運輸學院團總支副書記。他始終相信“磨刀石犧牲自己,把鋒利贈給寶劍”。
自從入校以來,他積極投身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第二課堂的發展。因為他知道,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向黨積極靠攏,以堅持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他在大一時,在班內成功競選了團支部書記一職,把班級的思想建設、團員檔案、日常生活以及各項團支部活動的開展作為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在班級事務中,他永遠把時間留給同學,耐心講解同學們內心的疑惑,積極幫助解決同學們生活中困難。隨后他又加入團總支辦公室,期間積極工作、任勞任怨,永遠沖在第一線。
他在班內擔任團支部書記一職,期間始終以服務同學為宗旨,為班級盡心盡力,工作中力求進取。與其他團支部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營成了良好的氛圍。當然在團支部的工作并不是帆風順的,偶爾出現工作失誤、以及上級組織發出的活動在本支部內部無響應等現象。在他看來已經是家常便飯,他始終堅信身為支部書記,一定要有“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踏破山河”的力量。他時常會為大家進行動員工作,帶動支部成員積極性,并且自己報名參加,為大家做好帶頭作用。
記得那次,他帶領班級同學開展特色團日活動,他選擇了一個讓人終生難忘的地方,那就是“曙光教育基地”。在那里他和殘障兒童們攜手走過了一段難忘的短暫時光,他與孩子們玩的很開心,一起打籃球、一起扇卡,還認了“大哥”,他認真地教“大哥”寫字,與“大哥”和諧的畫面還歷歷在目,臨走之前他送給了“大哥”一個溫暖的擁抱,并且留下了一句話:勇敢面對生活,人生才會精彩。經過一年的努力,他榮獲了“優秀共青團干部”、“學雷鋒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他帶領本團支部獲得“先進團支部”、“學習雷鋒先進集體”、“”等榮譽。他認為這一切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支部成員共同的辛勤努力與無私付出的成果。同時他與各班委積極配合,響應班團一體化的政策,帶領班級更是拿下了“優秀班級”、“禮滿校園儀行天下”團體理論二等獎”“禮滿校園儀行天下”禮儀操團體二等獎”“體育道德風尚獎”“體育節集體項目第名”“優秀宣傳班級”“易班魅力班級”等各項榮譽。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篇2)
作為在云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后的時間里,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并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初三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后,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后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著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01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03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篇3)
貧困是一種隱私
這些女孩是學校老師通過滿大街和菜市場貼廣告、口耳相傳從大山里招來的。
學生什么也不用準備,只需帶著干糧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縣城的汽車,去女高尋找屬于自己的一方課桌。周云麗是那個夏天的96個幸運兒之一。
報考女子高中時,周云麗正苦于沒錢讀高中。媽媽早逝,父親養豬、種地、幫人鋤草,養活一家四口。在周云麗的記憶里,有些跛腳的父親總是一清早出門,用碗裝著冷飯上山勞作,傍晚才回家。
打從記事起,周云麗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親分擔農活。姐妹倆讀書的動力很直接——擺脫土地與貧窮。
但讀到高中,父親發了愁。兩個女兒都讀高中,一年花費上萬元,難以負擔。初三還沒畢業,父親就開始為讀書湊錢。那時,父親總是坐在院壩邊、豬圈門口不停地抽煙。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兩年,來讀書的女孩幾乎都是因為貧困。周云麗后來才意識到,自己很幸運。在她所在的村子,許多女孩十五六歲就已定親。山里人覺得女孩讀書花錢,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為貧困女孩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當時,第一屆學生成績很多未達到中考分數線,且年齡偏大,有學生補習3年還未拿到初中畢業證。
女高接納了這些女孩,只要是農業戶口,想讀書,就收。僅有的一棟5層教學樓成為全校師生吃、喝、睡的場所。學生們住在3樓3間教室里,每間教室有女老師陪同,其余女老師和男教師被分入4樓兩間大教室。男老師們輪流在一樓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學生們要去隔壁中學上廁所,女老師陪同,男老師打手電筒護送。
開學不久,張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個女孩去醫院做闌尾手術,被發現已懷孕4個月。一陣批評的浪潮襲來,女孩的父母也質問學校。女孩說了真話,孩子的父親是對面一所高中的男孩,兩人在入學前的假期發生關系。
張桂梅長了教訓。學校沒有圍墻,常有男孩來戲耍,張桂梅守在教學樓前,見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趕跑,大罵“小混蛋”。
學校沒有性教育課。有性知識輔導老師問需不需要支援,張桂梅讓他們“滾一邊去”,“手機上已經很過火了,還用教嗎?”
后來,教學樓一樓安裝了鐵柵欄。一向吝嗇的張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門壞,她立即請師傅來修。每當高考季來臨,張桂梅會請幾個人日夜看守教學樓,讓學生看到“樓前樓后都是人”,安心。
為了杜絕攀比,張桂梅規定,學生必須剪短發,穿校服,女老師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學樓的一樓貼滿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數額,墻上的企業和個人幫助支撐起這所免費高中。每當有人來校捐款,她要求學生向捐款人集體敬禮,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對學生手舉捐贈牌被拍照的行為,有企業提出此類要求,張桂梅寧可錢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畢業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終資助給了哪個學妹,張桂梅希望這種“背對背”的方式,讓學生沒有壓力地接受捐贈。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對女孩是一種隱私,對外,她稱呼自己的學生“山里的女孩”。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篇4)
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把所有財產和愛給了學生,她和同事們一起幫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張桂梅說,民族地區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孩子自尊心強,需要老師的“愛心+耐心”,真心實意與他們交往。作為一名山村教師,贏得全社會的尊重,張桂梅靠的是“立德樹人”。20年前在華坪民族中學教書時,為了畢業班的孩子,她拖著病體堅持上課,不去住院;為了幫助山里的窮困學生,她節衣縮食,舍不得吃好的;為了增加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她時常唱歌念詩……直到現在,張桂梅還每天5點半就起床,擔心女高學生害怕,她要早早地打開燈,趕走路上的野生動物。
“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桂梅說,尤其是脫貧攻堅以來,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們精神面貌變化,為教育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她認為,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民族地區當自強,探索教育規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更加均衡發展,希望全社會關心民族地區教育。
__年發表的新年賀詞令張桂梅感到溫暖又振奮。“‘征途漫漫,惟有奮斗’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今年我__歲,有人說我可以休息了。但我覺得自己還能堅持。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把華坪女高做大、做強,讓更多山區女孩走出大山!”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800字(篇5)
柴生芳同志是新時期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是全國上下廣泛學習的時代楷模。在當前深入推進從嚴治黨和作風建設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更需要我們把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活動不斷引向深入,從其崇高精神中積聚前行動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凝聚推動改革發展正能量,奮力開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事業新局面。
一要學習他家國天下的理想追求,在時代洪流中搏擊人生。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柴生芳出身貧寒農家,老區人民淳樸厚重和堅忍不拔的品格熏陶了他、培育了他,北大的光榮傳統激勵和孕育著他,讓他一開始就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了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原本可以留在國外和北京、上海、香港等繁華都市獲得令人羨慕的高薪職位,原本可以留在省城較為優越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但他最終懷著赤子之心返回他摯愛的家鄉,最終扎根于貧瘠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他始終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充分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可貴品質和歷史擔當;他堅守本分、情趣高雅,追求高尚,淡泊名利,體現了良好的道德修養、過硬的人格素質和超然物外的坦蕩胸懷。今天我們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就要像他那樣把個人追求與黨和人民事業有機統一起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艱苦環境中鍛煉成長,在時代洪流中搏擊人生,爭做改革發展的時代先鋒,將火熱年華獻給黨、獻給祖國、獻給人民。
二要學習他拼搏奮斗的傲然風骨,盡情抒寫壯麗的人生 篇章。柴生芳英年早逝,一路走來,壯懷激烈。在人生短短的.45年中,他胸懷大志卻腳踏實地,書生意氣卻低調成熟,謙虛謹慎卻勇于擔當,吃苦耐勞卻科學務實,始終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體現了知行合一、開拓創新、拼搏奮斗的傲然風骨。今天我們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就要從他出身農家、不負眾望、以學報國的求學歷程中,感受他對知識真理的無比虔誠和孜孜探求;就要從他扎根基層、造福百姓的動人事跡中感受他勇于擔當、求真務實、敬業奉獻、清正廉潔的過硬作風。閃光的金牌,從來都用汗水鑄就;光榮的桂冠,從來都用荊棘編成。表面上,他擁有有北大學子、海歸博士、一縣之長等絕大多數人無法擁有的耀眼光環,可事實上,誰人能想象到他從黃土地一路走來、脫穎而出所經歷的苦澀年華,誰人能理解他在異國他鄉四處奔波、拼搏奮斗的超常付出,誰人能體會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重壓力……今天我們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就要像他那樣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共發展,與人民共奮進,用激情譜寫壯麗的人生 篇章。
三要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在定西工作的8年多時間里,柴生芳足跡踏遍兩縣一區的山山水水。在他身后,留下群眾不盡的思念,贏得社會由衷的贊揚。柴生芳精神的本質所在,就是“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看得高于一切,充分展現了新時期基層黨員干部夙夜在公、殫精竭慮、造福人民的光輝形象和崇高精神風貌。他逝世后,當地群眾夾道送別,熱淚長流……所有這些,生動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踐行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好公仆的最好褒獎。“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今天我們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就要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就要像他那樣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誠心誠意為群眾辦事,盡心盡力為群眾解難題,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要學習他敬業奉獻的實干精神,創造無愧于人民的光榮業績。在“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柴生芳找到了施展才華、大展拳腳的機會,他以赤子之心,耕耘一方土地,造福一方百姓。無論在隴西、安定,還是臨洮,他始終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努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巨大引擎,為造福百姓引進福澤之水。隴西中醫藥文化產業園、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定西馬鈴薯循環經濟產業園、全國“六盤山片區交通扶貧攻堅示范試點縣”、“全省精準扶貧示范縣”等一個個項目的成功爭取和落地建設,無不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我們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就要像他那樣恪盡為民之責,常懷愛民之心,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求實效;就要像他那樣積極倡導真抓實干、雷厲風行、精益求精、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攻堅克難、敢于擔當,說干就干、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就要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忘我工作、無私奉獻,把心血和精力用在干事創業上,用在服務群眾上,爭創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業績。
五要學習他嚴于律己的崇高境界,始終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柴生芳事跡于細微處見精神,于平凡處顯偉大。在定西工作期間,他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從不擺架子、搞特權,始終保持良好精神狀態;他從不搞小圈子,用自身人格魅力抓班子、帶隊伍,為黨員干部做出了表率;他從不貪贓枉法,當著一縣之長,親戚朋友卻沒有一個受到照顧;他思維敏捷、學識淵博,始終是那樣謙虛謹慎、向善好學。他在30本工作筆記記錄下每一次開會、調研和學習的心得,用手繪圖等方式記錄下一連串縣情縣貌,用名言警句等抒寫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他去世時,辦公桌上還擺放著他正閱讀的《論中國》等大部頭書籍。今天我們學習宣傳柴生芳先進事跡,就要像他那樣堅持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帶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從政環境;就要像他那樣深入思考如何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的問題;就要像他那樣對待群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對待自己;就要像他那樣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認真學習、老實做人、干凈干事,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讓我們在柴生芳同志崇高精神激勵下,腳踏實地、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推進全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