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范文,歡迎閱讀!
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篇1】
按說天道酬勤,可誰知,首批栽下的1萬多棵樟子松,到夏天竟死得沒剩下幾棵。張連印仿佛被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鄉親們勸他:咱這兒就是難栽活樹,你就別折騰了,安安穩穩在家過幾天好日子吧。
可張連印從不愿打敗仗。他把一些枯死的和快要枯死的樹苗連根挖起,反復研究,不斷反思植樹過程,終于找到了癥結:這里是沙化地,水分不易保持,樹苗肯定是渴死了??缮先f棵樹苗,多澆幾遍水又不現實,怎么辦呢?
張連印走大同、上北京、跑沈陽,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并購買了幾十本有關書籍。許多專家被張連印的精神所感動,有的教給他"營養袋育苗法",有的住到村里現場指導。漸漸地,他摸到了種樹的門道:從外地買回的樹苗要帶母土,買回后先在苗圃緩上一陣兒以適應本地土質和氣候,栽樹苗時還要帶母土……這樣,4月,新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6%。
雖然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都給了張連印一定的資金支持,他還是感到錢緊。為了節省苗木成本,張連印承包了一塊河灘荒地,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自己繁育樹苗,除滿足張家場綠化需要外,還可低價供應給周圍的群眾,以實現"以樹養樹"。
4年多來,張連印先后籌資180多萬元,打了8眼機井,修了一條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一條3400多米的灌溉渠,植樹20多萬株,綠化荒山荒坡3000多畝。
以往肆虐的"黃風怪"溫順了,絕跡多年的黃鸝、杜鵑、黃羊又回來了
張連印原以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綠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夠了。
可后來發生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他的想法。
冬天,離村子較近的北山梁的數萬株樹苗,幾天之內就被村里的牛羊啃得殘缺不全。摸著被啃食的小樹苗,將軍一陣心酸,卻又無計可施。
村里窮啊!鄉親們養點牛羊補貼家用,也不容易,能去責怪他們嗎?但不提高大伙兒的生態文明意識,動員每個人都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種再多的樹也難見效。
于是,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在林地里撒毒藥、設柵欄,也沒有埋怨誰一句,而是走東家、串西家,宣傳起種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樹,咱村遲早會讓沙子給埋了,你沒看見有些地方的沙窩窩很深嗎……看到牛倌、羊倌們鞋子破舊,張連印給他們每人買了雙膠鞋,逢年過節,還去看望看望。
"人家一名將軍,寧可受罪也要種樹,都是為了大家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啊。"漸漸地,村里人都被張連印的誠心打動,自覺護綠的人越來越多。牛倌、羊倌們放牧時,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村里新栽的幾百棵小松樹,再也沒有孩子們破壞了。
一有空閑,張連印還走出張家場村,到左云縣有關部門和單位"游說",宣傳植樹造林的好處。
人愛護自然,就會獲得自然的慷慨饋贈。隨著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綠裝,張家場村的鄉親們驚喜地發現:以往肆虐的"黃風怪",如今最多只能在村邊打個轉轉,就乖乖地溜走了。村里絕跡多年的黃鸝、杜鵑、黃羊又回來了。
為感謝張連印,鄉親們瞞著他,自發捐款捐物,打算在他綠化的山坡上建一座涼亭,題刻"將軍臺"石碑以記之。
聽說這件事后,張連印再三阻攔??舌l親們執意建碑亭,沒辦法,他找鄉領導做工作,最終在石碑上題刻了"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幾個字。但背后,村民還是稱之為"將軍臺"。
后來,左云縣在張家場村召開了植樹造林現場會,并投資300萬元,在全縣開展了植樹造林、綠化家鄉活動。
事事往前沖的張連印自然不甘落后,他思謀著,今后幾年,要爭取再綠化荒山畝,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區,讓鄉親們生活得更美好,讓大地更富生機!
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篇2】
一名戎馬半生的退休將軍,本可以頤養天年,但張連印卻選擇了退而不休,回到自然環境很差、生活依舊貧困的故鄉,不辭辛苦地植樹造林。這種崇高風范,實在令人敬佩、感動。
支撐張連印做出選擇并付諸行動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名黨員干部的責任,是一位鋼鐵軍人的忠誠,是赤子鄉情,更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使命感,是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
"再不能讓鄉親們過喝風吃沙的日子啦!"從這句樸素的話語里,我們不難體會到張連印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憂患意識。為了改變故鄉的面貌,他不惜投入巨資、四處化緣,不惜起早貪黑、拜師學藝,不怕挫折、矢志不渝……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優良的軍人作風,和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執著追求。在自己綠化荒山之余,他堅持抽出時間宣傳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已經從自發改善生態環境走向了強化社會生態文明觀念的自覺。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建設生態文明,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要求我們每個人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切實投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踐中。
人生不可復制,精神卻能共鳴。每一名同志都要自覺向張連印同志學習。學習他從我做起、力所能及地改善生態環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習他幾年如一日綠化荒山的頑強意志和堅韌品格,學習他為改善生態環境無私奉獻、不求任何回報的公益精神,學習他不遺余力地帶動和影響他人的社會責任感。
治山難,治水難,治污更難,但人人參與就不難,堅持不懈就不難。只要每個單位、每個家庭都投身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實踐,我們的家園就一定會更美好。
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篇3】
張連印,男,漢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他1964年入伍,在黨的培養下,經過部隊的淬煉,從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長為軍隊高級干部。在40年的軍旅生涯中,他鐵心跟黨走,一心謀打贏,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鄉,綠化荒山、防風治沙,改善生態、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癥,依然奮斗不止,18年來,帶領團隊共植樹1.8萬余畝、200多萬株,為左云縣環境改善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圖名不圖利,為了造林傾盡積蓄,將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集體;他建設黨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開展教育,身體力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宣講黨的光輝歷史,受到當地群眾高度贊譽,被譽為“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先后被表彰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軍先進退休干部”。
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泛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普遍認為,張連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實踐者、革命傳統的模范傳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鄉的“綠化將軍”;很多老同志認為,張連印同志老驥伏櫪、老有所為,發光發熱、綠化祖國,是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的生動踐行者,是廣大老年人學習踐行的榜樣。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睘榘駱?,學習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格,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奮進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光輝業績。
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篇4】
裝在心里的一抔“連根土”
“小苗帶著連著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長得才好。就像咱們人一樣,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p>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縣東南小學學生來到清風林教育基地苗圃參觀。基地創辦人張連印左手舉著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著根部的泥土,對這群“紅領巾”說。
這是張連印回村植樹造林收獲的經驗,也是他76年執著人生的寫照。
1964年2月,村民們敲鑼打鼓,送騎著大馬、戴著紅花的張連印去參軍。一個備嘗艱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榮。
他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13歲時奶奶離世,16歲時爺爺病重,成績優異的張連印初二時不得不輟學回村。他干過木匠,抬過轎子,“護秋”掙工分,編筐還欠債。
爺爺病逝后,張連印獨自過活。那時候,村里誰家日子都緊巴。看張連印常常吃不飽,鄰里總想辦法勻碗飯給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會珠算,腦子靈、品行好,安排他當小隊記工員,后來又當大隊會計和村民兵連指導員。
19歲那年,張連印被村里推薦入伍,圓了從軍夢。
“你們給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縣東街禮堂召開的歡送會上,張連印代表新兵發言。
這個無數次在腦海中閃回、對無數人講述過的場景,對張連印來說,是裝在心里的一抔“連根土”。
“不當個好兵,對不起村里對我的培養,對不起鄉親們對我的恩情,對不起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p>
入伍第一年獲評“五好戰士”“技術能手”,第二年入黨,第三年提干當排長,第四年當副連長,第五年當指導員,營長、團長、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張連印在軍營這片沃土扎根拔節,一步步成長為軍隊高級干部。
鄉親們都覺得他很了不起,他卻不這么認為:“我從小生在張家場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縣的糧長大,在部隊40年,沒有各級黨組織、各級領導的培養關心,沒有群眾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p>
退休前一年,張連印回張家場村探親,看到很多鄉親住上了大瓦房,開上了摩托車,可放眼望去四周幾乎看不到綠色,風沙還是拍得窗戶“啪啪”作響。
“荒山禿嶺和尚頭,有河四季無水流”。左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地處京津沙源風口,沙塵暴危害嚴重,植樹種草成活率低,生態環境一直沒有得到較大改善。
張連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那一年,他在河北西柏坡參加植樹活動,滿眼郁郁蔥蔥。一個強烈的念頭從心底涌起:什么時候,家鄉的荒坡才能變成這樣的青山?
,從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崗位上退休后,張連印把3個兒女召集起來,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我準備回老家張家場村植樹造林?!?/p>
樹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黨員、一個軍人,退休后身體還行,做點社會需要、家鄉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p>
將軍解甲,落葉歸根。
張連印感人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篇5】
“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
張連印要回鄉種樹的消息傳開,張家場村炸開了鍋。
“瞎弄!咱村的荒山,幾十年就沒種活過樹,你不要逞這個能,到時候后悔也來不及?!碧玫軓堖B茂找到張連印。
張連茂十幾歲時,和張連印見過村里老支書帶著村民在荒山上種樹?!澳菚r候,從老楊樹上砍下樹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條,斜插在樹坑里,填土踩實就行了。可那會兒大家肚子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澆水伺候樹?咱們這兒又常年刮‘黃毛風’,樹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問張連茂:“你那個大哥真有意思,當了那么多年官,年紀大該享清福了,咋想起種樹這麻煩事?不種樹咱們幾輩輩不也過來了?”
回鄉之初,還有人勸張連印,左云產煤,投資辦煤礦,掙錢不費力,或者幫家鄉招商引資,給企業當個顧問,發揮發揮余熱。
“回村植樹苦是苦點,但比當年條件好多了?;ㄗ约旱腻X,出自己的力,綠化荒山、回報家鄉,我心里踏實。”張連印說。
蓋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蘭帶來的30萬元積蓄很快花光了。找親戚、求朋友,他多方籌措,3個子女也拿出積蓄湊錢給他。
“投入這么多,肯定是等樹長大了賺錢?!泵鎸τ行┼l親私下里的議論,張連印沒有過多解釋。他與鄉村兩級簽訂了造林綠化合同,作出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生態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找到山西省林業設計勘察院現地勘查,制訂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計劃通過人工造林、道路綠化等使全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戰計劃”,張連印既是指揮員,也是戰斗員。
“他哪像個將軍?天天和我們干同樣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撲撲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臉曬得黑吹得紅。抱樹苗上山,我們抱兩棵,他抱三棵。澆完地,他的膠鞋和衣服也是濕的?!焙驮S多村民一樣,胡萬金被張連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動,“嫂子和他一樣,干完活滿頭大汗,嘴上風吹得裂口子,比農村媳婦還能干。怪不得兩個人能成一家子?!?/p>
樹栽活了,山坡綠了,人心暖了。,鄉親們自發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準備立一塊刻有“將軍臺”的石碑。張連印得知后堅決推辭:“這些年,鄉親們都在種樹,我回來就是加入這個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績?!痹谒膱猿窒?,石碑上的內容改為“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然而,鄉親們至今仍把這座亭子稱作“將軍臺”。
風沙少了,飛鳥多了,黃羊回來了?!袄蠈④姷淖阚E遍布左云大地,各個鄉鎮都有他的植樹點。全縣林木覆蓋率自以來增長了6.43%,他的個人貢獻率就達1.5%。”左云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兼老干部局局長池恒廣介紹,張連印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的事跡在華北大地廣為流傳。許多黨政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人員和中小學師生慕名而來,邀請張連印作報告。盡管種樹忙,但他有求必應。
如今,很多人勸張連印,樹也種了,山也綠了,名也有了,也該歇歇、養養身體了。張連印卻始終沒有停下植樹造林的腳步。
“你這么干不圖名、不圖利,到底圖個啥?”有人問他。
“人這一輩子很短,經受的考驗很多,我只圖改變家鄉面貌,為后人留下一片綠蔭。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張連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