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
白曉卉的同事回憶說,白曉卉有著很強的科研能力和領導能力。此前跟白曉卉共事時,曾被她的嚴謹和執著打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5篇,以供大家參考!
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篇1】
3月20日6時45分,省支援威海臨床醫學檢驗專家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這一消息傳到了她的家鄉高唐縣,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不深感悲痛與惋惜。
白曉卉生前是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副主任,主任技師,研究員,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當選“齊魯最美職工”。她把璀璨的生命奉獻給了摯愛的醫療事業。
時間回到1998年的春天,出生在高唐縣梁村鎮韓寨村的白曉卉正值18歲,高唐一中34級一班的教室里,不斷傳來她和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備戰高考,那是她逐夢的起點。
“她從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勵志當一名醫務工作者,當一名醫生!”苗靜和白曉卉當了六年的中學同學,如今的她是高唐縣人民醫院的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回想起少年時,兩人一起暢聊過的從醫夢,苗靜感慨萬千。
1998年的那年高考,白曉卉以700多分的成績,考上了山東醫科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大學。實際上,這份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是白曉卉戰勝病痛,一分一分掙出來的。
苗靜回憶,高三那年,因為學習壓力大,白曉卉的肝出了問題,為了治病,她休學過一陣,后來回到校園,她有一段時間也不能上早晚自習,需要父親接送。但即使這樣,她也堅持做作業、學功課,靠著這股子自律和韌勁,她的功課硬是沒有落下。
除了是枚吃苦耐勞、自律自強的“學霸”,白曉卉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印象里,還是個樂于助人的“熱心腸”。肖金芳是蘇州大學的一名教師,可誰會想到,這位優秀的大學老師在中學時候,曾經因為語文基礎差,成績考過個位數呢。而在她的高三生涯里,白曉卉幾乎相當于她的半個“語文啟蒙老師”。
“當時我倆是前后桌,我有不會的,就會問她,她總會耐心地指點我的語文課,她還很風趣幽默,我不會背的內容,她還會編順口溜教我背誦。”那年高考,肖金芳考試失利,只考上了專科學校,她決定復讀一年,已經考上山東醫科大學的白曉卉聽聞這個消息后,給摯友手寫了一封“鼓勵信”。
“肖金芳,聽到你又回到學校的消息,我亦喜亦憂,喜的是你鼓起勇氣,重新樹立了信心,憂的是怕你身體吃不消。但我對你是充滿信心的,如果正常發揮的話,今年你就應該如愿,再來一年,明年會更出色!”信的最后,白曉卉還附上了自己設計的個性簽名,一朵盛開的小花,里面融入了她的名字。
第二年,肖金芳如愿考上了蘇州大學,并畢業后留校任教。這封信,她從江北水城聊城,帶到了江南水鄉蘇州,珍藏了20多年。如今,紙張已經泛黃,可白曉卉雋秀的字體依然清晰,只是,她們之間的情誼,此后,只剩下肖金芳一人回味了......
這朵生長在街頭巷尾的“花兒”,后來,開遍了大江南北。自疫情發生以來,白曉卉奔赴北京、馳援新疆、支援威海......在北京,她作為“山東醫學檢驗隊”隊長,帶領隊員們和北大人民醫院檢驗科的工作人員一起爭分奪秒;在新疆喀什,她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隊伍;在威海,她全身心投入到繁重的核酸檢測工作中,最終,倒在了戰“疫”一線......
“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醫務人員的初心和誓言!”同為醫務工作者的苗靜如是說到。
當年受到白曉卉的鼓舞,高唐一中34級一班,有近10人選擇了從醫,如今他們都奮戰在臨床一線,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耕耘著、奉獻著。苗靜說,從少年到中年,白曉卉一直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篇2】
這兩天,朋友圈、微信群被白曉卉的事跡刷屏了。人們以各種方式,向白曉卉致以敬意,表達深深的懷念。
白曉卉,我們身邊一位普通的勞動者。工作時,她帶著護目鏡,穿著防護服,就像我們每一次做核酸檢測時遇到的醫護人員一樣。她常說:“作為醫生,我愿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可她又是一位不平凡的勞動者。她是馳援威海疫情處置檢測隊隊長,在抗擊疫情緊要的關頭,在距離病毒最近的地方挺身在前,帶領團隊24小時輪班工作,直到突發疾病犧牲在抗擊疫情一線。
越了解,越敬佩;越陌生,越熟悉。這兩天,很多人一遍遍看白曉卉的報道,了解她那不為人知的事跡。她是那么樸實無華,又那么盡忠職守,一次又一次沖鋒在疫情防控最前線:在北京,她創造出48小時改造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山東速度”;在新疆,她培訓了一支帶不走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隊伍;在河南,她迅速提高檢測效率、改善工作流程。當工作完成后,她又默默收拾行裝奔赴下一個戰場。
她是那么拼盡全力,又是那么溫暖友善。她是同事眼里夙夜在公的“白大姐”,就連工作間隙也都是考慮如何提高檢測效率和水平這樣的細節;她是學生眼里治學嚴謹的“白老師”,承擔國家課題發表SCI論文50余篇;她是同學眼里俠肝義膽的“白大哥”,在保送研究生期間主動承擔起同學們的“后勤保障”……
人們懷念白曉卉,是被她“以我所學、盡我全力”愛崗敬業精神所感動。白曉卉不斷力求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更好,讓平凡的工作崗位煥發出耀眼光芒。
人們懷念白曉卉,是被她“我有經驗,讓我上”的擔當盡責的品質所感染。疫情在哪里,黨員就戰斗在哪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白曉卉沖鋒在第一線、戰斗在最前沿。
白曉卉說:“我希望能換回原來的隔離服,當我換回原來衣服的時候,就說明疫情已經結束了。”
我們堅信,白曉卉的愿望一定能實現。我們不會忘記,這位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篇3】
馳援威海,她領隊搭建“最強防線”——
“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用心守護!”
“作為醫生,我愿意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3月8日晚,省衛健委下達支援命令:目的地——威海!白曉卉二話不說,又一次踏上征途。
“看到白主任帶隊,我們就很踏實。”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隊隊員王鑫說,白曉卉能力強、經驗足,所以一直以來隊員們在不斷變化,但白曉卉卻是鐵打的“山東隊”領隊。
奧密克戎BA.2進化分支來勢洶洶,白曉卉和隊員們嚴陣以待。她一刻不停前往威高諾潤檢驗所查看實驗室條件,指揮所有運抵儀器設備試劑裝配調試。當天下午兩點,她就作為第一組“先鋒隊”投身“戰疫”。
核酸檢測結果是研判疫情的重要依據。白曉卉和隊員們的到來,大大提高了威海核酸檢測的效率及能力。以精準結果為依據,威海實施了精細精準防控——將核酸篩查進一步聚焦,把檢測力量更多傾斜到風險相對較高的區域,對管控區按單人單管采樣,提高篩查質量和效率。
比贏一場仗更重要的,是留下一套“兵法”。不管在哪里,白曉卉不放過任何工作間隙學習、吸收、總結、改進。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主管技師邱旸翻著兩人的聊天記錄說:“上次聊天,她還提示我威海采用的實驗記錄表好用,我們可以借鑒一下。”
3月19日凌晨3時,白曉卉又打贏了一次“夜班戰役”。返回酒店休息時,她還和隊友約定,“酒店離海那么近。等解封那天,我們去海邊吧!”
然而,噩耗卻令人猝不及防——3月20日6時45分,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永遠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線,令許多得到她直接幫助過的各地的人們悲痛不已,扼腕嘆息。
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篇4】
“我將來要學醫,學了醫后幫著把奶奶的病治好了。”白曉卉的初中同學王萌至今仍清晰地記得20多年前白曉卉的給她說的一句話。
王萌家和白曉卉家是鄰居,她們兩人從小學五年級就在一個班,經常一起上下學。王萌的奶奶有糖尿病,看王萌擔心奶奶的身體,在一次交談中,白曉卉談起了自己想當醫生的夢想。夢想也是動力,肯吃苦的白曉卉全心撲在學習上,在高唐求學期間,是班里公認的學霸。
對于她的刻苦,作為僅有一墻之隔的“鄰居同學”,王萌至今記憶猶新。“初中三年,沒有早自習,每天早晨都能聽到她背英語、念課文的聲音。每每這時,我的奶奶總是嘮叨,看看人家曉卉,這么早就開始學習了。”
肖金芳回憶,升入高中,白曉卉是34級1班的班長,還當過學習委員,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時,由于學習壓力大,導致她的肝不太好。有一段時間,白曉卉早晚自習不能上,上課還需要父親接送。但即使這樣,也帶病堅持做作業、學功課。
后來白曉卉又請了幾個月的假。治病期間,她在家一刻也不放松學習,要知道這可是要靠自律,而且是高考前的沖刺。最后高考,她以700多分的高分順利考上了山東醫科大學,如愿以償實現了自己的從醫夢。
觀看白曉卉事跡心得體會【篇5】
_下午,記者聯系到了在高中期間和白曉卉前后位的同學肖金芳,肖金芳告訴記者,多虧了白曉卉的幫助,要不她考不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一次,肖金芳遇到一個詞語比較的難題,怎么也答不上來。白曉卉主動給她講解,將其很快攻克。“你怎么知識這么豐富啊?”肖金芳不解地問。“我在家里經常看報紙、讀各類書籍,語文就是靠積累。”白曉卉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秘訣”。
“我感覺背單詞有些難,風趣幽默的她教我編順口溜背單詞法,果然見效。”肖金芳說。
1998年高考,肖金芳由于沒有發揮好,她選擇了復讀。此時已考入山東醫科大學的白曉卉寫信鼓勵肖金芳,“肖金芳:聽到你又回到學校的消息,我亦喜亦憂。喜的是你鼓起勇氣,重新樹起了信心,憂的是怕你身體吃不消。但我對你是充滿信心的,如果正常發揮的話,今年你就應該如愿。再來一年,明年會更出色。 曉卉”。肖金芳至今還保留著自己復讀時,白曉卉寫給她的這封滿載友情和鼓勵的信。
肖金芳還告訴記者,在1998年的國慶節,白曉卉還專門到學校看過她,并且鼓勵她要充滿信心。這一年,肖金芳終于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蘇州大學,現在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