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
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的內容有哪些呢?錢七虎,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國內首次應用動力有限元法對防護門進行應力分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歡!
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篇1
隨著對現代防護工作的了解不斷深入,錢七虎越發感到自己當初專業選擇的重大意義。如果說核彈是對付敵對力量銳利的“矛”,那么防護工程就是一面堅固的“盾”。防護工程是國家的地下鋼鐵長城,“矛”升級了,我們的“盾”也必須與時俱進。
在一次次探索實踐中,錢七虎逐步建立起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解決了我軍核武器空中、觸地、鉆地爆炸以及新型鉆地彈侵徹爆炸等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
在半個多世紀的科研歲月中,錢七虎為我國多項大型工程立下汗馬功勞。1975年,錢七虎設計出當時國內抗力最高、跨度最大的飛機洞庫門;1992年,錢七虎主持被譽為“亞洲第一爆”的珠海國際機場項目爆破工程,開辟了中國爆破技術新的應用領域;在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項目建設上,錢七虎綜合考慮洋流、浪涌、沉降等各方面因素,提出關鍵性建議方案;作為多個國家重大工程的專家組成員,錢七虎還對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能源地下儲備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決策建議,并多次赴現場提出關鍵性難題的解決方案。
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錢七虎前瞻性地提出,未來城市的發展必須要充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給城市減肥瘦身。
他常說:“只有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顯價值。”
“耄耋之年自有狂,固北疆,戰南洋。磨劍數載,建萬里國防……”這是錢七虎的學生在獲知導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進步獎后,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詞。奮斗一甲子,鑄盾六十年。自從選擇了科學防護事業,錢七虎始終站在學科發展前沿,對我國現代防護各個時期的建設發展傾注自己的心智。錢七虎說,自己一生從未動搖的目標就是,為祖國鑄就一座打不爛、炸不毀的“地下鋼鐵長城”。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志氣,一位科學家的豪氣,更是一個國家的底氣。
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篇2
錢七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中國防護工程學科創建者。
他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創建了我國防護工程學科,建成了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創新研究群體,填補了多項理論研究空白。研制出我國第一套空中核爆炸荷載模擬試驗裝置,研發出多種新型防護材料和系列高抗力復合結構。他用畢生心血,為我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
01天才出自勤奮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時,錢七虎出生逃難的路上。他親眼目睹侵略者的殘暴,從小就感到,沒有強大的祖國,人民不可能有幸福安寧的生活。
從上海中學畢業時,我國正急需軍事人才,成績優異的錢七虎去了新成立不久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因為要跟黃土鐵鏟打交道,防護工程專業成為了被大家避開的冷門專業。但作為班上骨干,錢七虎帶頭服從組織分配,選了防護工程,也開啟了他一生的事業。
1961年,錢七虎被組織選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深造。留蘇4年,除了莫斯科,他再沒去過其他城市。就算上街,基本上也是去書店或圖書館。因為他相信,天才出自勤奮。
錢七虎留學歸國后,我國面臨嚴峻的核威脅環境。如果說核彈是對付敵對力量的“矛”,那么防護工程就是一面堅固的“盾”。從那時起,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就成了錢七虎畢生的追求。
02國家的矛與盾
上世紀70年代初,戈壁深處一聲巨響,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當人們歡呼慶賀之時,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迅速沖進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現場,錢七虎便是其中一員。
那是某新型飛機機庫在西部一試驗場進行抗核沖擊波效應實驗。錢七虎從蘇聯學成歸國后,便受命進行某飛機洞庫防護門設計。為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他趕赴核爆試驗現場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和數據收集。在現場,錢七虎發現,核爆后飛機洞庫門沒有被炸毀,飛機也沒有受損,但防護門卻出現嚴重變形,無法開啟。
經過初步分析,他迅速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設計方法中防護門的強度和變形均依靠手算,計算精度達不到要求,難以較準確估算出防護門在核爆炸沖擊波作用下的變形。為此,錢七虎決定采用當時先進的有限單元法在大型電子計算機上進行計算。
錢七虎帶領課題組一路披荊斬棘,排除一個個困難和障礙,最終設計出了當時跨度最大、抗力最高能抵抗核爆炸沖擊波的機庫大門,并撰寫出版了著作《有限單元法在工程結構計算中的應用》。
隨著偵察手段的不斷更新、高技術武器與精確制導武器的相繼涌現,防護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戰場中,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別是世界軍事強國開始研制精確制導鉆地彈,給防護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脅。
“‘矛’升級了,我們的‘盾’就要及時升級。”經過長達10多年的研究,他和團隊構建了破碎區受限內摩擦模型,研究了地沖擊誘發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運動規律和深部施工災變孕育演化機理,為抗鉆地核武器防護工程的設計與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我國戰略工程安全裝上了“金鐘罩”。
03科技服務民生
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為預防和治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城市內澇等“城市病”,錢七虎率先提出開發利用地下城市空間、發展城市地下快速路、地下物流等創新觀點,先后組織編制、主持和評審了全國20多個重點設防城市地下空間規劃。
由錢七虎主持制定的我國首部城市人防工程防護標準,獲得國家人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在全國60多個大中型城市廣泛應用。現在全國各地地鐵都是設防的,這與錢院士的積極推動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我國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體系完備的“地下鋼鐵長城”,對保障國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多年來,錢七虎著眼于國家發展全局,不僅主動作為實踐強軍夢,在軍事工程方面功勛卓著,還勇于擔當譜寫中國夢,在民生工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創新表率作用,在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港珠澳大橋、雄安新區規劃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中傾注大量心血,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應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錢七虎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資助我國西部的貧困學生。新冠疫情暴發后,錢七虎又把江蘇省配套獎勵給他的800萬元中的650萬元捐給了武漢抗疫一線,其余的150萬元分別捐給了母校上海中學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烈士先輩流血犧牲奮斗換來的。他們把生命都獻給了黨和國家,我還有什么不能貢獻呢?”錢七虎說。
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篇3
剛參加完某項目鑒定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拎著行李箱,又踏上出差的旅程。
很難想象,這是一位85歲老人的生活。在許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紀,錢七虎院士還像“空中飛人”一般奔波。一天24小時,他沒給自己留太多空閑:白天開會、鉆研項目,晚上給學生批改論文……這樣的生活,他并不覺得累,而是感覺“活得很充實,很有成就感,也有幸福感”。
“一個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是60多年前錢七虎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就讀時,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觀教育課。錢七虎至今記得,當時教員給出的答案:“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保家衛國、建設鋼鐵長城。”
生于亂世的錢七虎,更懂得和平的可貴。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錢七虎在母親逃難途中出生。親歷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跨越,“時代”這個詞在錢七虎身上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落后就要挨打”更是錢七虎這一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上世紀70年代初,戈壁深處一聲巨響,荒漠升起蘑菇云……當人們歡呼慶賀時,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迅速沖進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現場,錢七虎便是其中一員。
錢七虎從事的是核彈防護工程研究。在他看來,如果研究核武器等毀傷武器是在造“矛”,那么自己所從事的防護工程研究就是在鑄“盾”。
“走前人沒走過的路”,這是錢七虎的科研理念之一。
那一年,錢七虎受命為空軍設計飛機洞庫防護門。他自己編程,不斷革新設計,大膽采用剛剛興起的某計算法,還創造性提出升降門設計新方案。
憑借獻身國防的堅定信念和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錢七虎在中國防護工程領域的多個方面完成開創性工作。他建立的理論與技術體系,解決了一系列防護工程領域關鍵技術難題。
“一個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錢七虎用超過一甲子的歲月來思考和實踐,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他說:“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是我的畢生追求,也是我的事業所在、幸福所在。”
從邊防海島到荒涼戈壁,在為國鑄盾的道路上,錢七虎始終奔波在工程一線,奮戰于專業前沿。
在去年召開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錢七虎以“新時代城市建設與立體城市”為題作報告。他的報告通俗易懂,又發人深思,不時引發熱烈掌聲。
事實上,早在1996年,錢七虎就首次提出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的戰略。
“做科研工作,不能僅僅著眼當下看得見的事情,更應該站在國家全局進行前瞻思考。哪些事情對國家和人民有利,我們的興趣愛好就要向哪些事情聚焦。”錢七虎說。
“一輩子做了那么多課題,但培養人才是我最大的課題。”聊起未來,錢七虎的眼神中充滿對人才的殷殷期盼。
“把更好的機會留給年輕人”,這是錢七虎的育人理念。
,錢七虎主動放棄自己被提名的機會,推薦年輕學者馮夏庭出任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主席:“世界巖石力學研究中心在中國,馮夏庭年輕有能力,有夢想。”最終,馮夏庭成為目前為止擔任該學會主席的唯一中國專家。
同樣受益的,還有“長江學者”王明洋。20多年前,年僅29歲的王明洋在錢七虎的推薦下,被破格提拔為實驗室主任。如今,王明洋已成為防護工程領域的知名專家。
數十年來,錢七虎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成為防護工程領域的中堅力量。
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篇4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始終不忘初心、心懷感恩,把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顯價值!”
——錢七虎院士獲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感言
不聞軍號激越,不見戰旗飄揚,眼前耄耋之年的長者埋首青燈黃卷之間,卻以穿山入海的雄魄,筑起“地下鋼鐵長城”,把一生獻給了“頂住敵人來犯的風險和壓力,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這項偉大的事業。
錢七虎,陸軍工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立者、防護工程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在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名單中,“全國敬業奉獻模范”錢七虎的名字赫然在列。一個甲子的時光,他在中國軍事防護戰線上繪制了無數工程圖,主持攻克了無數軍事科技難關,護佑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在自己人生的“工程圖”上,他始終堅定不移守護著三個坐標:中國共產黨員,中國軍事工程科學家,中國人民的兒子。
“愛黨信黨跟黨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
“國家獎勵的獎金還剩下多少,捐給武漢!全部捐給武漢!”新冠疫情暴發后,錢七虎立即向組織提出這樣的要求。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那么多醫護人員上前線了,前方需要大量醫療設備和藥物,需要建設方艙醫院。”錢七虎告訴記者,“我是共產黨員,我宣過誓,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我人去不了前線,我的心要去。”
650萬元,第一時間捐贈給了武漢抗疫前線。在錢七虎眼中,他與醫護人員是“同行”,努力的目標都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只不過醫護人員防御的是病毒,他防御的是來犯之敵。
“愛黨信黨跟黨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錢七虎在很多場合說過這句話,他用畢生精力投入國防事業,建立并不斷推動我國現代防護工程事業,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他一生堅守保衛國家的夢想,不忘共產黨員的使命,知道自己從哪里來。
從哪里來?從國家危難的環境中成長而來。“國歌里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生的。”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錢七虎的家鄉江蘇昆山陷入戰亂。
那一年,母親在逃難途中的小船上生下他。“在那條小船上,母親怕我的啼哭引來日本兵,不得不把我的嘴捂住,心疼地留下淚水。”錢七虎忘不了在日軍鐵蹄下生活的8年童年時光,“我們小時候常常看見日本的‘啪啪船’去農村搶軍糧。”
“為什么老百姓叫它‘啪啪船’?”錢七虎解釋道,“因為日本的兵船有柴油發動機,發動機工作時會啪啪作響。”這是留在童年錢七虎心中“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印記。
高中畢業那年,上海中學團委書記找到錢七虎問:“哈軍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需要人,你想不想去?”他毫不猶豫選擇去哈軍工,他要建造有力的武器保家衛國,不管犯我中華者是哪里來的“啪啪船”。在這里,他與防護工程專業結緣,走上國防事業生涯,用一生的時間做一件事——為國家鑄就“地下鋼鐵長城”。
“為國家科技進步發光發熱,是我一生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初,核爆蘑菇云在戈壁荒漠升騰,中國某個核武器爆炸試驗成功。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便迅速進入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現場,錢七虎便是其中一員。他們在做實驗,觀察和解決飛機洞庫門在核爆沖擊下的質量問題。
如果說核彈是軍事力量中銳利的“矛”,那么,防護工程則是一面堅固的“盾”。那時,30多歲的錢七虎受命設計空軍飛機洞庫門,為了找準原有設計方案存在的問題,他專門到核爆試驗現場調查研究。
“防護門嚴重變形,打不開了。飛機飛不出去,怎么展開反擊?”錢七虎馬上優化方案,從優化計算精度入手開始攻關,他認為防護工事必須向現代計算理論和計算設備的水平邁進。
那時,先進的計算機語言和程序還是新鮮事物,很多科學家還沒有接觸過。錢七虎毫不猶豫,馬上學習。歷經艱難,他利用大型晶體管計算機和有限單元法進行工程計算,解決了控制大型防護門變形計算的設計計算難題。
像這樣的技術攻關,錢七虎經歷過無數次,他一路披荊斬棘,解決核武器空中、觸地、鉆地爆炸和新型鉆地彈侵徹爆炸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不斷引領著防護工程事業向前邁進。
從學習到工作,錢七虎熱衷于攻堅克難,沉浸在學習和工作中。在哈軍工學習的6年里,他沒有游覽過哈爾濱冰燈、松花江的融冰;在莫斯科學習的4年里,他從沒有去過需要排長隊參觀的列寧墓,沒有去莫斯科之外的任何城市游玩。
多年之后赴俄羅斯的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錢七虎才去了列寧墓,彌補了當年的遺憾。“為國家科技進步發熱發光,是我一生的夢想。”他說,“我是中國的軍事工程科學家,我的學習機會是國家給的,我的學習生活是很多中國農民用辛勤勞動供養的。我要對得起國家和人民。”
“我只有一個目的,回饋培養我的國家和人民”
1月8日,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榮獲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
前腳剛獲獎,后腳便把獎金捐了出去——他把自己榮獲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捐獻給了自己設立于家鄉昆山的“瑾暉”基金,重點資助邊遠貧困地區的貧困學生。這個愛心基金設立于,而他慈善之舉不是從開始的。他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用自己的獲獎獎金或者工資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孤寡老人。
那個時候,錢七虎的收入并不算高,但他每年都會拿出幾萬元,用于公益事業。“這是我一貫的行為。”錢七虎說,“平時就捐,捐給國家需要的地方。軍隊的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獎金、‘何梁何利獎’的獎金,還有平時的一些科研項目獎勵我都捐出來了。我做這些只有一個目的——回饋培養我的國家和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瑾暉”基金“瑾”和“暉”二字,分別取自錢七虎的母親和妻子的名字。“一個人不能只想著自己好,要關心更多的人。”母親質樸的教誨、貧困時仍然幫助他人的舉動,成為錢七虎一生的榜樣;妻子袁暉始終支持自己捐助、幫助他人,因工作需要而夫妻分隔兩地的16年里,妻子贍養老人、撫育孩子,為自己全身心投入國家國防科技事業創造了溫暖的家庭環境。錢七虎早早做了決定,把自己接收到的大愛傳遞給更多的人,送往更遠的地方。
這一生他培養了很多青年科技人才,他言傳身教,把“不怕艱難、不怕挫折、不怕干擾”的人生格言留給了學生。“愛這個國家,就要愛人才;愛人才,就要讓他們堅持這樣的狀態。”學生們眼中,錢七虎就像永動機一樣,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從不停歇。他把這種追求理想永不停歇的狀態,視為最大的幸福。
度人物錢七虎事跡觀后感篇5
他說,愛黨信黨跟黨走,是他一生中最正確、最堅定的選擇。
1937年10月,錢七虎出生于母親逃難途中的小船上。他親眼目睹過侵略者的殘暴,從小就感到,沒有強大的祖國,人民不可能有幸福安寧的生活。
從上海中學畢業時,我國正急需軍事人才,于是,成績優異的錢七虎就去了新成立不久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因為要跟黃土鐵鏟打交道,大家都不太愿意選防護工程專業。作為班上骨干,錢七虎帶頭服從組織分配,選了防護工程,也選了他一生的事業。
1961年,錢七虎被組織選派到莫斯科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學習深造。留蘇4年,除了莫斯科,他再沒去過其他城市。就算上街,基本上也是去書店或圖書館。他相信,天才出自勤奮。
留學歸國后,錢七虎克服各種困難,依然一門心思做學問、搞研究。當時,我國面臨嚴峻的核威脅環境。從那時起,為祖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就成了錢七虎畢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