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
第一位女性宇航員是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東方6號(Vostok6)進入太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五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1)
16年前,當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托舉著神舟六號飛船直刺蒼穹,湖北棗陽市楊垱鎮沸騰了。從這個小鎮農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聶海勝,名字響徹神州大地;
8年前,這個位于鄂豫兩省交界處的小鎮再度成為熱鬧的海洋。聶海勝擔任神舟十號飛船乘組指令長,又一次逐夢蒼穹;
又一個8年過去了,已是57歲老將的聶海勝擔任十二號飛船乘組指令長,成為繼景海鵬后,我國第二位三探蒼穹的宇航員,他也是我國執行飛天任務年紀最大的宇航員。
這位出生于荊楚大地的航天老將,正續寫著我國載人航天的新傳奇。
聶海勝
老將出征
“海勝可能又要飛了!”
端午節前夕,在聶海勝老家楊垱鎮凡莊村,幾位村民坐在一起閑聊著。
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在即,網上一直有消息稱,聶海勝將又一次執行“飛天”任務。雖然最后確定的名單尚未公布,但家鄉父老期待著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學同學,同一年的。”村民張女士說,自己已到了帶孫子的年紀,聶海勝卻還能憑借優秀的身體條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戰太空,實在太了不起。
一聽說宇航員將在太空待上一段時間,張女士有些不解:“他們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張女士娘家離凡莊村不遠,她小時候也認識聶海勝,“他學習成績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聶海勝時,鄉親們都喜歡親切地稱他為海勝。
聶海勝家的老宅在村里一個叫聶莊的自然村落。64年,聶海勝就出生于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那時,他的家庭非常貧困,經常吃不飽飯,但父母總會想盡辦法讓他讀書。
聶金山家在聶海勝家老宅對門,他比聶海勝大5歲,是隔代的堂兄弟。聶金山說,海勝小時候話不多,但特別勤勞,會跟他一起推著車去運牛草。海勝的身體條件也很好,游泳特別厲害,大家都游不過他。
聶海勝16歲時,父親病逝,原本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還是堅持完成學業,于第二年考入棗陽一中。棗陽一中是當地的重點高中,當年全鎮只有他和另一同學被錄取。
1983年聶海勝高中畢業時,趕上空軍招飛,他報了名,結果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順利過關。當年6月,聶海勝于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他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三探蒼穹
楊垱鎮明星街北端的一處兩層民房,是聶海勝母親張金秀晚年的住處。
2004年,當地政府得知聶海勝的母親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擠出有限資金8.5萬元,在鎮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樓給張金秀居住。
海勝老宅舊址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升空。這棟樓房張燈結彩,門口的空地上擺著一部電視機,當地數千名鄉親在這里聚集,和聶海勝的家人一起見證歷史時刻。已中風臥病在床的母親張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兒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號安全返航,樓房門口掛著氣球,鄉親們舞著獅子、吹奏樂器,慶祝航天英雄平安歸來。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聶海勝二度執行“飛天”任務,小鎮又一次沸騰。這棟樓門口搭起了象征喜慶的氣墊紅拱門,拉起寫有“海勝在天攬四海勝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的橫幅。鄉親們又一次見證出生于棗陽的英雄宇航員,順利征戰太空。
“他是我們的驕傲。”明星街居民張女士說,8年前那熱鬧的場景她歷歷在目。
聶海勝的母親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聶新勝在棗陽城區工作,回鎮上這棟房屋的次數較少。“他在棗陽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處,過年也不回來。”張女士說。
極目新聞記者看到,這棟樓房大門緊閉,門口停滿了車。
聶海勝家鎮上的房子
得知聶海勝可能三度執行“飛天”任務,張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說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鎮可能又會熱鬧起來,鄉親們將又一次見證歷史時刻。
家鄉祝福
聶海勝是棗陽的驕傲,更是楊垱的驕傲。
在楊垱鎮政府服務中心的外墻,張貼著聶海勝穿宇航服的照片,還有他的個人簡介。
距聶海勝老家聶莊兩公里外的官廳村,坐落于這里的海勝希望小學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里原是楊垱鎮官廳小學,也是聶海勝的母校,為弘揚聶海勝的航天精神,棗陽市將學校更名。而聶海勝曾就讀的楊垱鎮一中,也已更名為海勝中學。
海勝希望小學
海勝中學
海勝中學八年級學生張謹謹說,自己從小就知道英雄宇航員聶海勝的故事,入讀海勝中學后,老師經常會組織大家學習聶海勝的求學故事、英雄事跡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學校還組織了會談,號召大家向聶海勝等航天英雄學習,她深受鼓舞。
該校八年級學生楊怡茹說,聶海勝是楊垱鎮的驕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勝利歸來。
聶海勝曾說,自己兒時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長了一雙翅膀,在天空飛翔。多年以后,他不僅成為了一名翱翔藍天的空軍飛行員,更成為了我國第一批宇航員,直上九天逐夢。
而且,他的逐夢之旅從未止步。已是57歲的聶海勝,三度探巡蒼穹,續寫傳奇。
聶海勝在“飛天”逐夢的征途上為何奮斗不息?從他曾說過的一句話中,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他說,人類太空飛行年齡最大的宇航員是77歲,雖然自己已年過半百,但為航天事業拼搏的心依然年輕,只要國家還需要,仍會勇往直前。
“海勝兄弟,你是我們的航天英雄,祝你勝利歸來!”站在聶海勝老宅前,堂兄聶金山隔空送上家鄉親人們的殷殷祝福。
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2)
像許多山里的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向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村莊上空經常有民航飛機飛行,也有尾巴冒煙的戰斗機訓練。只要聽到飛機的轟鳴,他就會馬上站立不動,還常對伙伴們說長大了要去當兵、當飛行員、開飛機。 沒想到,這一天終于變成了現實。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棗陽市一中招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他自幼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很好,經過近百項的體驗、政審,終于如愿以償。臨行時,聶海勝像往常去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帶什么行李。他怕母親難過,攔在門口死活不讓她出門送自己。母親一再地囑托他:“孩子啊,好好干,要為咱們山里人爭氣呀!”聶海勝與幾位被招飛的同學被送到長春航校后,盡管對當地的氣候很不適應,但他時刻銘記著母親的囑托,拋開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之中,以致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一次,教官讓他給大家講一講飛行體會,一向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事實上,飛行遠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簡單,每一次登機前,他都手拿模型將飛行線路、飛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反復復演練數遍。付出總有回報。初教、高教級飛行結業,他要比別人少飛幾十個小時。后來,他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飛行部隊。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每次給家里寫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他成家之后,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在南昌時,聶海勝就幾次接母親到部隊居住。后來,聶海勝調到北京,又兩次接母親到北京過春節,還每個月給她寄生活費。
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著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在參選的1506名優秀飛行員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2003年2月,聶海勝帶著妻子、女兒回棗陽探親,母親和姐姐高興地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飯桌上,母親從兒子的神色中猜出他肯定接受了重要任務。此后大半年,聶海勝果然沒有打過幾次電話,后來就一點音信都沒有了。原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進入倒計時,聶海勝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閉訓練中去了。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終于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而這時母親卻因舊病復發住進了醫院,當她從醫院的電視中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神舟五號”三人首飛梯隊的一員時,不由得熱淚縱橫,沖著電視畫面中的兒子哽咽著說:“孩子,你是母親驕傲,你是家鄉的驕傲啊!”當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家鄉傳開后,人們紛紛手捧鮮花涌進醫院向這位“航天英雄”的母親表示祝福,老人一邊拱手道謝,一邊叮囑大家:“千萬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傳出去,免得影響海勝的工作。”事實上,老人有一個心愿:這一次,兒子沒有升空,下一次得爭取上去啊!然而,聶海勝還是知道了母親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回去看看她,在她身邊盡一盡孝道。于是,他特意請假,乘飛機回到家鄉,當他出現在母親的病床前時,老人流淚了,沖著兒子一個勁地埋怨自己:“我這把老骨頭不爭氣呀,把你給連累了……”。
在北京,聶海勝有個溫馨的家,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跟他在同一個單位,是搞醫學研究的。女兒聶天翔今年11歲了,非常活潑可愛。跟所有航天員的家庭一樣,這個三口之家,是圍繞著“航天”二字運轉的,也非常和睦,這是飛行員的傳統。自從聶海勝緊鑼蜜鼓地備戰“神六”,每個月都難得回一趟家,聶天翔說她都快忘記爸爸長什么樣子了。她還說她非常佩服奶奶,說奶奶不僅養育了爸爸,而且還積極支持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聶海勝完美歸來之時,女兒聶天翔將自己親手折疊的紙鶴掛在了剛剛在太空中度過四十一歲生日的聶海勝的脖子上。
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3)
“中國人的足跡從此踏在了深邃無垠的宇宙星空上,他們的問候傳來時給中國人的未來留下了深遠的回聲”這是2008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劉伯明的頒獎詞。
時至今日,五十五歲的劉伯明已經兩度肩負著全國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戰,而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的他為國家在航天領域立下了汗馬功勞。
哪怕是劉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經那個一度輟學去打工的劉伯明如今竟成為了中國人民的驕傲,甚至得到了被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證書的殊榮。
短短十幾年的改變,竟然變化如此之大,那么當年的劉伯明到底經歷了什么呢?又因為什么事情讓他進入了航天事業呢?
劉伯明與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氣的青年從教室自信滿滿地走了出來,而后被通知已經通過招飛體檢的青年又參加了文化課的考試,最終這位青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從家鄉齊齊哈爾來到了長春空軍飛行學院。
這位青年就是劉伯明,劉伯明面對前來送行的老師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為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過飛行員的考試。
劉伯明的高中老師張福林這次也親自趕過來送劉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歡劉伯明這個聰明努力的學生,這次劉伯明通過錄取后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劉伯明在高中時期非常聰明,也非常懂禮貌,幾乎教過他的老師都會喜歡上這個安靜踏實又努力的孩子。
臨走前張福林對劉伯明說道“繼續努力,按照你高中時期的精氣神來繼續堅持,以后一定沒問題,如果感覺自己有進步就給我寫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師帶著深切的希望和打破離別的幽默之下,在場的人都開懷大笑,而劉伯明也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之中堅定地踏入了學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劉伯明獲得了好成績都會給老師張福林寫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長,有時候會跟我說訓練上的事情,感覺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這個他都會接一句說老師,我能吃這個苦,請老師放心這種話”
作為高中班主任的張福林其實非常看好自己這個看了三年的學生。
每次張福林收到劉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總是第一時間來讀信,信中的劉伯明會把近期發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對學業的困擾都告訴他的老師,張福林每次讀完信都會既心疼又希望劉伯明能夠堅持下來。
因為作為劉伯明的老師,他非常清楚這對于劉伯明來說是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
所以每次給劉伯明的回信中張福林都會想辦法開解他,跟他說一些最近發生的事情和家鄉的變化,包括每次都會鼓勵劉伯明。
在張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劉伯明的,因為高中時期的劉伯明一直都是一個能吃苦又踏實的好學生,所以他希望劉伯明能把握這次機會。
兩人的信件來往持續了整整四年,這份簡單卻又濃厚的師生之情陪伴了劉伯明整個大學生涯,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師友親切地期盼,所以劉伯明非常重視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學業。
劉伯明在學校每天早上都要進行一萬米的晨練,剛開始的他很難跑下來,但是每次都是咬著牙堅持下去,后來慢慢適應之后的劉伯明每天早上不跑還感覺不習慣。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曾經在北京親眼見到了兒子真實的訓練是怎樣的,“坐在一個高空上面,那個椅子會來回旋轉,然后下來還要辨別方向,甚至要一整天頭朝下睡在一張斜的床上”。
劉父每次提起兒子的訓練都是一臉的無奈和心疼。
因為劉伯明優異的成績讓他先后在牡丹江機場和錦州飛行大隊中表現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劉伯明開始執行單獨飛行任務,包括單獨駕駛當時國家最新型的戰斗機殲八,這是對他新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信任。
1998年,劉伯明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他與翟志剛等人一同被挑選為我國的第一批航天員,航天員與飛行員雖然都在空中作業,但是二者的區別和難度還是相差非常大的。
來到了新環境的劉伯明很快就適應了新的訓練,因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務,這對航天員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劉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勁兒,硬是咬牙挺了過來,在2005年還被選為神舟六號的備用員。
直到2008年,劉伯明執行了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與他一同前去的還有航天英雄翟志剛和景海鵬,順利完成任務并成功著陸的劉伯明三人被當時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員”的榮譽稱號。
這也是劉伯明首次真正執行飛行任務,而后被送到學校學習之后的劉伯明攻讀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人員名單上,劉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齡成功入選。
誰能想到以四十歲的年齡還能將博士學位攻讀下來,誰能想到以五十歲的年齡還能成功入選艱巨危險的航天任務,誰能想到這樣的劉伯明曾經還有一段輟學打工的故事。
劉伯明的輟學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一個小村子里,劉伯明出生了,而后幾年中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陸陸續續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劉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個哥哥。
其實那個年代的農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長們都需要出去干農活或者打工,所以幾乎很少有時間來管他們,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們帶大的。
劉伯明作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擔一些壓力,因為從小劉伯明就要承擔家庭的責任,這也導致了劉伯明從小就養成了擁有責任感的好習慣。
“那個時候我跟他母親很忙,我們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回來,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劉伯明)來做,包括照顧這些弟弟妹妹們”。
劉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學習成績上也是名列前茅,雖然平時劉伯明都會跟隨小伙伴一起瘋玩,小伙伴包括家長都說在家沒見過他學習,但是劉伯明依然考上了縣里的重點高中。
這對這個家庭來說既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
起初剛進入高中的劉伯明非常好學,并且勤奮懂禮貌的他被很多老師認可,但是隨著冬天的到來,劉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遠的路程才能走到學校,“有一次我半夜起來,突然聽到家門響了,我還以為有小偷過來了,沒想到是他剛從學校回來”,劉父這樣說到。
心疼兒子每天這樣辛苦的劉父于是咬牙給兒子買了一輛自行車,雖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錢,這筆錢對當時的劉家來說還是不小的數字。
可是隨著弟弟妹妹們的長大,家里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劉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親蹲在門口一直抽煙,而眉頭也緊緊地皺在一起。
父親要供這么多孩子上學實在是負擔不起,劉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況的,白天上課的劉伯明每次想到父親皺到一起的眉頭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經過了思考的劉伯明決定—輟學,把上學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弟弟妹妹們,1984年,正值高一的劉伯明從學校輟學后,決定去當地的一家瓦磚廠當小工,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
當劉伯明來到廠子里,廠子的負責人看到劉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讓他來工作,可在劉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證下,廠子的負責人也心軟了,便同意留下他。
這件事被劉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無奈兒子已經作出了這樣的決定,劉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兒子裝出一臉無事的樣子跟他說輟學了。
其實他知道兒子有多渴望上學,是他實在沒有能力啊,每次想到這里劉父都會淚流滿面,心疼兒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磚廠的工作不好做,連他有時候都覺得難熬,但是劉伯明卻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
可每次想到自己聰明伶俐的兒子沒有坐在教室里讀書,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軀為這個家努力地扛東西時,劉父總是控制不住情緒。
后來是劉伯明的老師張福林知道這件事后,決定前去家中親自勸說劉伯明,而劉伯明在體驗過后也明白了一個道理“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所以劉伯明在老師等人的幫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學習,直到1985年,此時按照劉伯明的成績是足以考上一個好大學的,但是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劉伯明背著家人偷偷報名了飛行學院,只為可以省下學費。
于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劉伯明的老師和父母親自去送劉伯明報到,而這也是劉伯明從“輟學”到成為一名飛行員的經歷。
如今的劉伯明已經成為了航天英雄,成為了我們國家的驕傲,劉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在每次人生的選擇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機會,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終擺脫了命運。
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4)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發動機轟鳴的聲音,也喜歡開著飛機在云層里鉆來鉆去,直插云霄的那種感覺。”湯洪波想著早年做飛行員的時候,這樣說。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帶著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湯洪波的父母、好友、同鄉的一顆心,也隨著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飛的前夜,湯洪波的父母緊張得躺床上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覺,只好把電視一直開著。第二天早上6點村干部到湯家時,湯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飯了,母親伍蘭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兩個小時。
伍蘭清既盼著兒子早點飛天,又對第一次上天的他有著諸多擔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更何況是去往遙遠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親湯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兒子留給他的空軍襯衣拿出來穿上了。十多年來,每逢什么重要場合,湯海秋都要把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儀式。
火箭點火升空的那一刻,伍蘭清激動得跟著火箭一同站起,還將右手高高舉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裝滿了對兒子的驕傲。
“湯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靜,要是做一件事,能堅持好久。”湯洪波的舅舅這樣形容他。不過湯洪波小時候也是個十足的“皮孩子”。湯洪波小時候總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殺豬,墻上掛了許多豬肉,有人問湯洪波回不回家,這小子說不回,要在舅舅家住著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說,現在侄兒為國爭光上天了,雖然祖國給他們備了120多種吃的,但還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來,多吃幾頓家鄉菜。
1975年出生的湯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還有一個小三歲的弟弟。5歲時,他就跟著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歲,湯洪波已經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來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們干完活一回頭,就看見他滿身都是灰,只能看清兩個眼珠子。
27年前,19歲的湯洪波通過了招飛考核,他高興地從村口買了一掛鞭炮,看著噼里啪啦炸開的爆竹,湯洪波又蹦又跳,說自己以后就要去保衛祖國了。
從那時起,飛欄村就“飛”出了一位飛行員。
村里的老街坊說,洪波這孩子懂事,還在部隊那會兒,每次回家都會來看望他們這些長輩,還會去鎮上給他爸媽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湯洪波還托弟弟在家安裝了兩個攝像頭,想家的時候就看看爸爸媽媽。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聞發布會結束不久后,湯洪波就給父親打去了電話。“爸爸,不要擔心,我們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的。”“兒子,多余的話沒有,好好干!”父子倆的對話,簡單又飽含著滿滿的期望。
湯洪波的弟媳說,這幾天家里都忙壞了,連接個電話的功夫都沒有。她們全家都等著大哥凱旋,還計劃著要去降落地點接他回家。
2022航天精神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5)
擁抱空間站時代,自信的腳步最有力。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二號,中國載人航天的一路走來,證明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追逐夢想的自信正被錘煉地更加堅不可摧。這份自信,既體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從容按照自己的節奏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穩步推進航天“三步走”規劃,使得中國空間站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也反映在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到神舟十二號的發射,都提前宣布發射時間并精準到分。“我們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們臉上自信的微笑,無疑是最好的注腳。
實現飛天夢想,執著的堅守最珍貴。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飛行,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再到太空生活3個月之久,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是一次次開拓創新、飛天逐夢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飛天、開跑空間站建設“第一棒”的聶海勝,20多年來仍堅持訓練、時刻準備飛天;湯洪波等待11年,終于一飛沖天。對航天員來說,最大的挑戰并不在于艱苦的訓練,而在于初心不變、激情不改。如同劉伯明所說的,他從2008年到等待再次飛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執著歲月。
探索浩瀚宇宙,擔當的情懷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在近地軌道建造和運營空間站,能夠極大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更考究一個國家的實力擔當。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牽引下,中國空間站代表著人類向太空不斷探索的勇敢與執著,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