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
本次的講座主要是多感官的航天科普體驗,進一步弘揚中國航天精神、傳播中國航天文化、普及中國航天知識,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歡迎參閱。
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篇1)
今日,當艷陽照耀大地之際。他,輕輕地來了。而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又悄然離去。他,帶來了知識的碩果,也挾來了祖國的強盛之喜悅。他,就是全國航天科研人員,就是山西人的驕傲——田如森!
在一片喧鬧之中,田教授大步走上講臺。人群竟像打了鎮靜劑一樣,漸漸停止了喧嘩,并出神地望著這個其貌不揚卻氣度不凡的老者。
田教授清了清喉嚨,便開始了趣味橫生的演講:
“大家知道‘兩彈一星’嗎?‘兩彈’指核彈與導彈,‘一星’則是衛星。說到‘兩彈一星’,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錢學森。他為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因此他是全中國的驕傲。”
生動有趣的演講,不拘言詞的敘述,似乎把學生與航天的距離拉近了。“航天”似乎從遙不可及變成了觸手可得。小觀眾聽得心潮澎湃,田教授更是講得豪情萬丈。
當小觀眾正如癡如醉、半醉半醒地聽著,田教授拿起了一個小袋子,并用手指著里面的種子自豪地講到:“這就是宇宙培育的有一人高的豌豆種子,改日就給你們校長寄幾顆”之后又頓了頓“因為成本高,所以沒有幾個城市種植的。但我相信,有了未來的你們,就能讓這款無人問津的種子發光發熱,為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做貢獻。”說到這兒,田教授滿懷希望地向觀眾席上看了一眼。小觀眾們的心里“嘭嘭”地跳動,臉也紅撲撲的。
是啊!只要努力,萬事皆有可能。下一位宇航員,就是你!
聽了田教授的演講,我覺得:航天,早已不為夢!
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篇2)
早在事業的起步期,中央便確定我國的國防尖端科技發展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從1955年到1958年,中蘇兩國政府先后簽訂了6個有關協定,由蘇聯對中國提供技術援助,我國把仿制作為“爬樓梯”的第一步,在仿制中把技術吃透,為轉入自行設計創造條件。
但是,從一開始,蘇聯的援助就是有條件和有限度的。隨著中蘇關系的緊張和惡化,1960年7月蘇聯單方面毀約斷援,8月撤走全部專家、帶走全部資料,進入沖刺階段的導彈仿制工作遭遇極大困難。
對此,毛澤東明確指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尖端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馬。”逼上梁山的航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成功發射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爭氣彈”標志著仿制階段的徹底結束、自行設計階段的正式開始。
1961年,黨中央作出《關于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強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中央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力量,加強各有關方面對原子能工業建設的支援。”由此,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集中26個部委、20個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的科技人員大力協同、集中攻關。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炸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1966年10月27日,我國使用東風二號甲中近程導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導彈、原子彈結合實驗,導彈非常精確地命中了目標。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揭開了中國進入外層空間的序幕。導彈、原子彈、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這3項重大成果,就是準確意義上的“兩彈一星”。以“兩彈一星”為基礎,我國又獨立自主地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液體、固體導彈,運載火箭,各類衛星、氫彈、中子彈等科技成果。
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篇3)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也是“兩彈一星”工程的成果之一。它是從事航天、核工業廣大干部、職工與解放軍指戰員在長期科研、生產、試驗實踐中創造、提煉出來的,其形成過程是軍工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在我國興起的典型表現。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老一輩科學家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毅然歸國,無數研制者甘當無名英雄、默默奉獻,為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科研事業孜孜以求的革命犧牲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兩彈一星”研制者的堅強精神支柱。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廣大研制者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峽谷、在極端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堅持開展科學試驗,最終取得輝煌成就的自強不息的科學精神。這是“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成功的立足基點。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在黨的號召和帶領之下,全國上下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科技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凝心聚力、群策群力,為“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和科研能力的進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是“兩彈一星”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從1956年10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到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航天人用14年的艱苦實踐,開創了中國進入太空活動的新紀元。此后,中國航天人世代相接,繼承前志,將祖國的航天事業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形勢和新任務更要求我們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不斷開創新時代國防科技工業和航天事業新局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
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篇4)
入夜,星星在神秘的夜空眨著眼睛,我進入甜蜜的夢鄉。“現在是見證歷史的一刻,金嘉寧小姐成為首批中國空間站的工作人員,我高興得不知所措。我和親朋好友一一揮手告別,走進了飛船艙內。片刻,飛船艙內一個甜美的聲音響起起來“請系好安全帶,火箭即將起飛。”我剛系好安全帶,坐在特制的太空椅上,就聽見外面在喊倒計時“五、四、三、二、一,點火,發射”。“轟”一聲巨響火箭飛快地騰空離開地面。升入天空后,控制臺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下達指令:“火箭送入正確軌道了嗎”“火箭安全嗎”“前方有太空垃圾嗎”等等。飛船艙內幾個機器人在我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工作。幾分鐘后,一個甜美的聲音響起:“目標接近,三分鐘到達中國空間站!”我起身,透過防輻射太空玻璃向外望。
“哇”我忍不住驚呼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一種撼動人心的美麗,無法用筆墨形容。一艘巨大的銀白色戰船漂浮在太空中,并且離我們越來越近。戰船上方有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無風自動。下方有一個巨大的轉輪,正緩慢轉動以產生人造引力。船身鑲嵌著巨大的鏡子,將太陽光會聚到鍋爐管道上,產生蒸汽,驅動蒸汽發動機,以提供電能……看著它,我有一種莫名的悸動,一種陌生的熟悉感傳遍全身,覺得冥冥中我已和它相識了千年,那里就是我的歸屬……
“起床,小懶蟲,太陽都曬到屁股了”我揉揉眼睛,從夢中醒來,沮喪地發現自己還是那個小身板。唉!原來只是個夢,一個我與太空的夢。我想:只要我努力學習,這個夢就一定能實現。
觀中國航天點亮夢想講座有感個人心得(篇5)
“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一個輝煌標志,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座歷史豐碑,其中蘊含的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值得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
一是堅持戰略思維,把握尖端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契機。
“兩彈一星”工程是一項偉大的時代工程。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以當時的財力、物力和人才、技術基礎,要發展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科技,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敏銳把握國際發展大勢和國家戰略全局,相繼作出了研制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重大決策。
“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廣泛帶動了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徹底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訛詐和核壟斷,一舉改變了國家面貌和國人心態,牢固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實踐證明,尖端科技事業是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撐、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只有在重要歷史關頭,準確把握時代前進的脈搏和科技發展的潮流,及時作出關鍵性的正確抉擇,才能始終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始終實施堅強有力的組織指揮。
“兩彈一星”工程是一項重大的國家工程。為確保研制成功,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實行集中的統一領導和組織指揮,于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來同志為主任的專門委員會,負責重大問題的研究決策和組織協調。幾十年來,中央專委以其獨特的組成方式、決策機制和決策成效,形成一種堅強有力、精干高效的中國特色決策管理模式。
實踐證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組織指揮是“兩彈一星”研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只有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施堅強有力的組織指揮,才能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一抓到底、務求必成。
三是堅持社會主義舉國體制,形成萬眾一心的強大合力。
“兩彈一星”工程規模宏大、系統復雜,為此全國組織實施了大規模協同會戰,各系統各單位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充分彰顯出我國社會主義舉國體制的政治優勢。
今年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要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自主創新工作力度,統籌謀劃,再接再厲。”新型舉國體制更加注重弘揚科學家精神,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注重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
實踐證明,中國航天事業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歷史性突破,靠的就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中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有限的條件下,聚集起強大的攻堅力量,增強科技創新活力,積極回應經濟社會對航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四是堅持自力更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兩彈一星”工程是一項發奮圖強的“爭氣”工程。尖端技術事關國家安全,如若不能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必將受制于人。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和蘇聯的毀約撤援,黨中央果斷決定:下定決心、頂住壓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出中國的“爭氣彈”。
實踐證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永遠是創建和發展尖端科技事業的重要基石。當然,強調自力更生并不是排斥對外合作交流,而是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以提高研制起點、縮短研制周期,做到獨立自主而不閉關自守,自力更生而不盲目排外,對外開放而不失中國特色。
述往思來,向史而新。回顧“兩彈一星”的歷史偉業和寶貴精神,我們不難看出:黨中央的英明決策、科技界的自主創新、各條戰線的協同合作和系統工程的科學管理是科學事業和戰略產業的制勝法寶。我們有理由相信:踏尋先輩足跡,永攀科技高峰,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新時代的航天人,必將讓“兩彈一星”精神綻放新光芒,必將不斷譜寫祖國航天事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