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
《水滸傳》講述了北宋徽宗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被逼上梁山,打起“替天行道”的旗號除暴安良起義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精選篇1
《水滸傳》這本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_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給我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_上梁山之后,對高俅之子的_,寧死不屈,最終上吊_,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劉胡蘭的義舉,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當前,我們作為祖國的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的后代培養成為新一代人才,以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更富強昌盛的國家。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圣”。
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精選篇2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后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愿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于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斗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里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p>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于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么,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
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精選篇3
在《水滸傳》當中的魯達,武藝高強,粗武鋼勇,他的武器是兩把斧子。而且他十分愛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魯達要鎮關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頭斬成細末。鎮關西明白魯達來學自己晦氣。不愿干,魯達便把兩包肉末朝鎮關西砸了過去。鎮關西惱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魯達,魯達逃到街上。鎮關西追來,魯達就順勢按住他的左腳把他踢倒。
魯達踏住他胸脯罵道:“你一個操刀屠戶,竟然稱鎮關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嘗嘗俺的拳頭!”只一拳,就把鎮關西打得出氣沒有進氣了。
武松是一個硬漢,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這一天,武松搖搖晃晃上山,見一塊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會,這時忽有狂風刮來。武松心疑,又聽得背后撲的一聲,回頭去卻見一只吊眼白額大蟲(老虎),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閃,閃到了老虎背后。大蟲見沒撲著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聲,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閃到了一邊。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時,雙手掄起哨棒,盡全身力氣一棒擊去,不料打折了旁邊的樹杈,哨棒一截兩半。大蟲咆哮,再次撲來,武松丟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勢按著虎頭。武松把老虎頭直往土里按,又舉起拳頭猛擊“大蟲”頭部,終于把“大蟲”打癱了。
李逵是沂水縣人,再戴宗手下當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過樹林子,忽見有人涂黑了臉,拿了兩把板斧喝令留下買路錢。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攔老爺去路?”那人說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樸刀去戰假李逵,假李逵擋不住想逃,_已挨了樸刀,李逵搶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說:“老爺才是黑旋風!”然后挺著胸脯走了。
讀了《水滸傳》這部長篇小說,我仿佛認識了108個梁山起義的綠林好漢。從中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一定要學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學那些專橫跋扈、欺善怕惡的人。劉備說得好:勿已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精選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水滸傳》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軍,最后剿滅叛黨,卻被_人謀害的英雄的故事。讀了這本書以后,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地方只有兩字,那就是“忠”和“義”。
忠,我以為就是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對自己的祖國永不放棄的那種精神。就是像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自然對自己的祖國的忠心耿耿一樣,這就是“忠”。還有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后,面對高俅的兒子的_,還是守死不從,對自己丈夫的不放棄,始終相信他,到最后上吊自殺,這難道還不算是一種“忠”嗎?可是相比較,義卻比忠更難做到。
按照我個人的觀點,義就是為朋友赴湯蹈火,再所不辭;心甘情愿的為朋友兩肋插刀;為了一個義字,為任命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都要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因為救人相當于危難之中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需要相當過人的勇氣,決心和膽量,還要做好死的準備。
小說也十分生動地描寫了被壓迫者先后走上造反之路的過程,歌頌他們的反抗精神和正義行動。這里有各式各樣的情況:阮氏三兄弟是活不下去了,積極參加劫取生辰綱的行動,后來上了梁山;魯智深本是軍官,因疾惡如仇,好打抱不平,與官府矛盾越來越深,被迫落草;武松是在屢遭陷害之后終于徹底造反的;林沖本來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有相當美滿的家庭,即使已遭_,仍委曲求全,但陰險狠毒的高俅父子竟然要設計燒死他,林沖實在忍無可忍,這才造起反來……各路英雄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由小股到大股,終于匯成浩浩蕩蕩的造反洪流。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這時起,好幾處山頭的英雄正式合流,宋江上山,梁山從此不僅與地方土豪劣紳為敵,而且與朝廷正面對抗——梁山成了造反者人心所向的大山頭。第四十回后,斗爭更加波瀾壯闊,有三打祝家莊,兩破曾頭市,攻打高唐、青州、華州、大名、東昌、東平……起義隊伍在斗爭中不斷擴大,更多的好漢上了梁山,到“英雄排座次”時達到了事業的頂峰。梁山形成了“八方共域,異性一家”的樂土,眾英雄不管出身如何,“不分貴賤,親如一家”。
我們要學習梁山泊英雄身上的精神品質,如武松的崇尚忠義、勇而有謀、有恩必報;林沖的勇而有謀;李逵的疾惡如仇、俠肝義膽、直爽率真;宋江的為人仗義等。
《水滸傳》是一本好書,我們應該去好好的品味它!
水滸傳心得體會800字精選篇5
元末明初,在我國文學,幾乎同時出現了兩部光輝的文學巨作:一部是《三國演義》;另一部便是《水滸傳》。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據民間傳說,施耐庵曾參加過一次不成功的農民起義后,半路出家,以獨特的風格結合自身經驗寫出了驚世之作——《水滸傳》。
有一句古話叫做: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這是真的嗎?在我看來,并不是這樣?!端疂G傳》中并沒有華麗的詞藻,夸張的手法,只有訴說一百零八將樸素地反對封建制度,不惜獻身于淤泥的頑強掙扎。但是全文簡單明了,節奏張弛,環環緊扣,奪人眼目,人物形態若然,無半點虛假,施耐庵很有可能將自己融入《水滸傳》中,用宋江來代表自己。所以各位英雄豪放的一面在施耐庵筆下被激活,每件事都寫得淋漓盡致,每個人寫得都如畫龍點睛般精彩,使得千古名人無不閱讀此書。同時,《水滸傳》還被稱為世上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我覺得《水滸傳》的故事情節遠不如《三國演義》驚險,且用詞一般,可見不是出自大家之手。那為什么《水滸傳》會千古流芳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樸實,因為它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及平行于生活。還有一點,就是這本書是施耐庵先生結合自身經驗寫出的畢生之作。為什么這么說呢?原來施耐庵前半生用于農民起義,直到壯年,才改行,寫起了《水滸傳》,而《水滸傳》就恰恰是反映農民起義的小說,如此看來,只有施耐庵用親身感受,用心來寫文章,才會寫好。
而現在中小學生寫文章的弊病就是:“大;空;假。”大話,空話,假話三類,以至于不能將自己的親身感受寫于文章中,導致自己的內心被深深的隱沒在書本,練習中。曾經有一位高中生在高考作文中寫到自己父母雙亡,饑寒交迫,后來教委做出愛心調查,援助這位學生。誰想到,記者來到他家時,竟發現那位學生住著別墅,連爺爺奶奶都健在,何談“父母雙亡,饑寒交迫?”所以,那位學生的作文成績一落千丈,連跌10分。這就屬于假話一類。在我們日常寫作文時,一定要用心里的話來灌溉讀者們饑渴的目光,這樣,這篇作文才會有價值。
就像施耐庵,把自己真實感受的話奉獻給讀者,才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