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
長久以來,農村公路都是保障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設施。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范文,歡迎參閱。
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精選篇1)
進入防火期是王學金最忙的時候。每天除了要照料好自家的牲畜外,剩余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管護邊境草原上。
額爾古納市邊境線長673.11公里,約占內蒙古中俄邊境線的64.4%。黑山頭鎮西部、西北部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邊境線長130公里。
在這片草原上生活了十多年的王學金是黑山頭鎮六卡邊境流動哨所的負責人,也是邊境草原的義務管護員,對于總面積30余萬畝的六卡草原,他再熟悉不過,也有著很深的感情。
“我每天都會不定時去巡查,徹底阻斷破壞草原的行徑。”王學金說,“草原上少一根藥、一棵草,我都心疼啊。”
據了解,由于額爾古納市監管的邊境草原范圍較大,各人口聚集點相距較遠,因此,在各鄉鎮、牧場有很多像王學金這樣的義務管護員,協同政府部門共同保護草原的生態安全。
在這方邊境草原上堅守的“巴特爾(蒙語,意為英雄)”們心中,他們世代接受著大自然的饋贈,也必然有與生俱來保護草原的責任。
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精選篇2)
每年從4月初到11月,趙紅松和父親都會一天24小時輪流守護在赤芍花周圍,精心的養護只為在花季到來時,3000畝野生赤芍開出一坡的絢爛。
,牧民趙紅松在上庫力鄉擁有了自己的撒歡牧場,除了養羊、養野豬,他也擔負起守護這片野生芍藥坡的使命。
在旅游經濟的影響下,,趙紅松開始做生態旅游,每年到芍藥花盛開的季節,都會吸引大批天南海北的游客前來觀賞。“行情”最好的時候,趙紅松的旅游年純收入能超100萬元。
這片野生芍藥是趙紅松用十幾年的時間守護下來的生命之花。他說,這芍藥花越開越多,一年比一年漂亮,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
草原蒼翠如畫,林海秘境幽深,河水清澈甘甜,湖泊映照藍天……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的額爾古納,如今已被列入中國第二批生態文明示范工程建設試點和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
數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額爾古納累計接待游客226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0億元,生態之城正在完成“化繭成蝶”的蛻變。
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精選篇3)
四月,是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春耕最忙碌的時節,在安遠縣孔田鎮上寨村高標準農田里,翻耕機隆隆作響,為田地“舒筋活絡”。不遠處,一些慕名而來的游客正和家人朋友一起觀風景、挖野菜,享受這難得的農趣。
看著眼前的景象,誰能想到曾經貧窮落后的安遠縣能有這番光景。“以前我們這路不好走,騎自行車都容易栽跟頭,農產品也不好往外賣,自從路修到了家門口,不光賣農貨方便了,還有許多城里人來我們這兒觀光旅游!”談起自己生活的改變,安遠縣孔田鎮村民李曉亮指著門前新修的柏油路高興地說。
據悉,在以前,安遠縣曾是全江西省唯一一個沒有國道、沒有高速、沒有鐵路的“三無縣”。十年來,作為交通運輸部的對口支援縣,安遠縣的農村公路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交通面貌煥然一新,一條條“四好農村路”通村暢鄉,成為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
鋪下的是路,連接的是心。“四好農村路”的建設不僅加快了本地產業資源開發,更給群眾帶來了致富的新希望。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曾經深受風沙、鹽堿和內澇困擾,交通基礎設施也十分薄弱。近年來,蘭考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龍頭,加快完善農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從集鎮到鄉村、從干線公路到偏遠村道,一條條“暢、潔、美、安”的農村公路縱橫交錯,串聯起了蘭考鄉村風景線。
“便捷的交通、優質的環境吸引了15家上市企業入駐蘭考,現代家居、節能環保、智能制造特色產業體系覆蓋城鄉,38萬畝‘蘭考新三寶’蜜瓜、紅薯、花生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家居產業鏈產值突破300億元。”蘭考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完善的交通路網打通了城鄉貫通的“最后一公里”,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推進,生態水系靈動秀麗。
路是躺下的碑,碑是豎起的路。數據顯示,截至底,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由底的368萬公里增長至438萬公里,1040個鄉鎮、10.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難題得到了解決,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惠及5億多農民群眾。
“農村公路的建設,對改善人民群眾日常出行和創收增收等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指出,“十四五”時期,交通運輸部門要深刻認識促進共同富裕、構建新發展格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對農村公路發展的新要求,加快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
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精選篇4)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振興鄉村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但是,長期以來,受制于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鄉村文化建設面臨諸多困境,農民不再珍惜傳統文化:無論是拜金主義盛行,傳統價值觀念扭曲,還是不良風氣的傳播賭博、天價禮金等惡習的侵染……現實的鄉村無法安頓農民的靈魂,進而也無法安放一個有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的靈魂。因此,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要讓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把綠水青山保護下來,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振興鄉村文化需開展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基層文化活動,才能讓鄉村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當下,農村地區文化發展滯后,“好山好水好無聊”,是回鄉青年的調侃,無疑是對部分農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時代節奏的生動反映。在感慨農村春節“千家萬戶搓麻聲”時,其實更應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人們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間,無論是傳統廟會節慶活動,鼓勵開展秧歌、社火等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還是各鄉各鎮自導自演新潮“村晚”,結合地區實際,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才能驅動鄉村優秀文化精神的再現與重塑。
振興鄉村文化需豐富文化內容。不同年齡層次的農民對農村文化活動的認同和參與呈現顯著差異。當下,大多數農村地區老年文化活動比較紅火,卻忽視了青年文化活動。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農村,不僅是因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為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對他們有著巨大吸引力。如何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緊迫課題。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搞“大鍋飯”,只有區分不同群體,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針對性,才能使優秀文化內化于農民心中,指導他們的行為和實踐。
振興鄉村文化需建設文化陣地。文化陣地是文化發展載體,是群眾文化生活開展的依。在當下紛繁復雜的思潮中愈發凸顯出文化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然而農村基層文化場所建設仍然十分滯后。在全國范圍實施的“農家書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圖書、報刊來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書籍內容陳舊,書籍的種類比較單一,特別是貼近農民實際的種植、養殖等方面的書籍較少,而更值得關注的是,農家書屋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為數不多的亮點所在。文化場所是鄉村文化發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動開展的依托。故而,應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為鄉村文化發展筑牢根基。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的愿景,不僅僅是好山好水,鄉愁之中更應有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農村文化的根脈需要傳承,記憶需要留續,用文化振興,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家園。
中國這十年新征程主題心得及感悟(精選篇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找準定位、持續發力,務實創新、開拓進取,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抓組織振興促鄉村振興上實現新突破。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政治組織,必須進一步強化政治屬性,突出領導核心地位,這是抓好農村基層黨建之魂。擴大黨組織有效覆蓋。對于符合組建黨組織條件的,做到應建盡建;對于暫不具備組建條件的,加強黨的工作。注重創新組織設置,探索將黨總支設在產業聯盟上、黨支部設在產業協會上、黨小組設在產業聯合體上,不斷織密組織網絡。推進黨組織的有效領導。黨組織要領導并支持其他各類組織依法依規行使職權,逐步健全完善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黨群議事會為議事主體、村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村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主體的“一核三體”運行機制。組織黨員有效聚合。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等做法,定期開展民主評議黨員工作,建立黨內關愛資金,增強廣大黨員榮譽感歸屬感。
基層黨建發展的歷程,就是不斷傾聽時代聲音、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歷程。抓基層黨建,就要奔著問題抓、按照要求抓、結合實際抓。抓實抓活黨支部。強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分類抓好組織生活制度落實,讓黨組織能落實、好操作,讓黨員想參與、有收獲。堅持抓兩頭帶中間,深入開展示范點創建活動,每年倒排一批軟弱后進村黨組織進行循環化整頓。切實提升凝聚力。黨組織的凝聚力來自于聯系服務群眾的質效,來自于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要健全服務體系和鏈條,把農村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要把抓發展有機融入基層黨建每個環節、每個要素,落實基本制度要圍繞中心工作,開展組織活動要結合重點任務,發揮黨員作用要著眼群眾需求,確定黨建項目要立足解答發展難題。要加強對鄉村振興的組織領導。要把黨員、群眾和各方面力量組織起來,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以發展成效檢驗黨建成果。
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好,把農村黨員干部教育管理好,把農民群眾團結服務好,需要樹立強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責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務抓在手上。要強化責任擔當。把抓農村基層黨建作為分內職責,層層建立抓農村基層黨建的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把基層黨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謀劃、一同研究、一同推進。把抓農村黨建工作成效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督促各級黨組織書記聚焦黨建主責,直接部署推進。要強化務實創新。加強調查研究,把形勢的變化分析透,把基層的訴求弄明白,把加強農村基層黨建的方向和目標理清楚,推動農村基層黨建順時應勢、固本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