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吳天一傾其一生的高原病學研究,為青藏鐵路的建設者指出了一條零死亡的健康之途。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五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1】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線最長,施工條件最艱巨的鐵路工程,每年有數萬工人在海拔4000米至5072米的唐古拉山高強度作業。吳天一被任命為鐵道部青藏鐵路一期建設的高原醫學顧問和二期建設的高原生理研究組組長。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運用于救治鐵路建設者的高原疾病上。在他的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起23個供氧站、25個高壓艙站。他提出“三高三低”急救措施,親自撰寫《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并送到每一個施工者手中。
在工程建設中,大到鐵路沿線供氧站、高壓氧艙的建設,小到員工起夜,吳天一都想到了,并做好了保障工作。他說:“別小看晚上起夜,很多人就倒在這‘一泡尿’上。睡得熱乎乎的,突然跑出帳篷去上廁所,外面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一旦感冒就很容易發生高原肺水腫。在我的建議下,使用帶暖氣的衛生車晚上與住宿室對接,供建設者上廁所,也防止環境污染。”
無論白日還是黑夜,吳天一都不能放松。“很多時候都是深更半夜打來電話,說出現了什么樣的病情,該怎么辦?我依照病情,該進高壓氧艙緊急搶救的趕緊搶救,該往下轉移的就趕緊轉移。”吳天一說,5年中,他進行了不下幾百次的電話緊急處理。
在吳天一的指導下,在青藏鐵路5年建設期間,14多萬人“零死亡”,被國際譽為“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跡”。
主動請纓 參與玉樹地震搶險救災
,玉樹發生了7.1級強烈地震,在4000米的高海拔地區,高原反應嚴重威脅著來自全國救援隊員的健康。吳天一立刻向青海省衛生廳請戰,因他的年齡和身份,省衛生廳未敢答應。
“我當時就去找主管副省長,只說了兩句話,玉樹發生高原地震,我是從事高原醫學的,我必須去,而且現在就走!”于是,吳天一任組長,率領14人組成的高原病防治專家組趕赴災區救援。吳天一是抗震救災隊伍中年齡最大的救災專家。他說“救命如救火,一看那種情景我就豁出去了!”他不顧年事已高,走進災情最重、海拔最高的上拉秀、禪古、扎西科等鄉村,他還發揮精通藏語的優勢,對災區群眾進行心理疏導;馬不停蹄地從一個救援點奔赴下一個救援點,為參與救災的部隊、消防官兵、醫療隊員講解高原疾病預防知識,為在震后第3天便將3000多名重傷員全部運出災區立下汗馬功勞,并成功搶救了36例高原肺水腫患者,協助衛生部制定“玉樹地震高原病防治規范”……
半個多世紀以來,吳天一始終奮戰在青藏高原第一線。他拒絕了內地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放棄了去美國跟年邁的父母、妹妹團聚。他說,“我的事業在青藏高原,我是‘世界屋脊’的兒子!”
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2】
1935年,吳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一員,吳天一進入中國醫科大學軍一期學習。當時,中國醫科大學正為抗美援朝培養軍醫,吳天一即隸屬于該校的軍一期。在校期間,吳天一成績優異。軍一期的學生需要修習38門考試課程,吳天一有27門課程獲得了滿分。畢業后,吳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響應黨中央號召,前往青藏高原,和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一起,投入到建設青海的偉大事業中。初至青海,他就發現身邊的同志們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適癥,心慌、頭痛、胸悶等癥狀頻繁發生,甚至有人因此獻出生命。作為一名醫生,年輕的吳天一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
當時,中國的“高原病”領域還處于空白狀態,吳天一和他的同事們面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處境。青海的建設剛剛開始,各方面的條件都很不足,他們的工作條件也很艱苦。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實地考察資料和臨床資料,他幾乎全年都在第一線開展工作,從高山到冰川,從雪原到草地,雙腳踏過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與生活、工作在高原各處的人們深入接觸。而這一做,就是60多年。除了工作條件的艱苦,他還要面臨生命的危險。在高原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車禍,全身有14處發生過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的耳鼓膜曾被擊穿,40多歲時就得了白內障。但這些危險和困難,全都嚇不倒他。1990年,年已55歲的吳天一組織了國內第一支國際阿尼瑪卿山醫學學術登山隊,用45天時間,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使他們獲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環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寶貴資料。除此之外,他還曾到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山等地進行長期探索和綜合考察。
60多年里,吳天一從昔日的青年醫生,變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他將自己的大半輩子都獻給了低氧生理和高原醫學研究,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憑借著大無畏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吳天一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高原醫學領域屢立功勞,使中國的高原醫學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國報告高原肺水腫、成人高原性心臟病、高原紅細胞增多癥的第一人,創建了我國首個高原醫學專業研究機構——青海高原醫學研究所。通過對青藏高原上各型急、慢性高原病進行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學的系統研究,吳天一及其團隊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該標準先后通過三次國際專家組討論,最終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定為國際標準,命名為“青海標準”,于在國際上統一應用,這是首個以我國地點命名的國際診斷標準,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并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適應生理學研究領域,吳天一也作出了突出貢獻。通過對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漢族在不同海拔(、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現場和模擬高原低壓艙內進行靜息和運動負荷下的對比,吳天一從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多個層面展開研究,開拓了“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提出了藏族已獲得“最佳高原適應性”的論點,為人類低氧適應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生物學模式,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并于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獎。迄今為止,吳天一共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省部級課題數十個,在國際權威性學術刊物和國家級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250多篇,獲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19項。
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3】
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瑪多縣,年已76歲的吳天一被藏族牧民團團圍住。他耐心地幫牧民查看其心電圖,對有異常的,再進行測量脈搏,聽診心臟情況……
吳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個塔吉克族知識分子家庭,1951年,年僅14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后,吳天一與妻子隨中國人民志愿軍到朝鮮平壤醫院工作兩年。1958年,夫婦倆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毅然來到條件極為艱苦的青海,扎根在青藏高原上。
吳天一說,當時有兩件事讓他深深震撼。一是國家從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移民或組織青年支援青海,不少人被派到海拔4000米青南地區開墾。由于對高原病缺乏認識和防治措施,產生了大量高原病人,有的人倒在了高原上,絕大多數無奈返鄉;另一件事是1962年發生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從平原調來的印軍發生了高原病“肺水腫”,大量的人在行軍途中倒斃。
吳天一意識到,拯救生命,防治高原疾病刻不容緩。但在當時,國內對高原環境對人體影響、高原特發性疾病的研究很少。于是,吳天一開始了幾十年如一日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有其特殊性,對自然人群普查率要達到95%以上,才能掌握準確的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在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氧氣少。牧民們是散居的,從這家帳篷到那家帳篷,調查隊員常常要騎馬走上三四十里地,不但人要承受巨大的危險和不適,而且連試驗設備也頻頻出現“高原反應”。青藏高原夜晚氣溫能達零下30多攝氏度,吳天一和隊員們住在單薄的帳篷里,數日不能洗臉;煮熟的羊肉凍成冰坨子,用刀割下就著冰碴吃;調查隊帶的煤油爐子點著都費勁,面條煮出來還是生的。
高原道路崎嶇,氣候多變,普查、調研途中多次車禍造成吳天一四根肋骨骨折、膝蓋粉碎性骨折……全身骨折多達14處。翻車、骨折、騎馬過河差點兒被湍急河水沖走,都沒有擋住吳天一前進的步伐,他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積累了幾十萬份不同海拔、民族、職業人群的調研數據,完成了高原人類適應生理最豐富的資料。
為研究急性低氧對人的影響,1991年,吳天一組織中日聯合阿尼瑪卿山醫學學術考察隊,歷時45天,科研隊從海平面的日本到海拔2261米的中度高原、接著到3719米、4460米的高原,再在海拔5000米及5620米的特高海拔建立高山實驗室,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特高海拔人類生理資料。
日本科考隊早在1985年就在阿尼瑪卿山海拔4000米處設立高山實驗營地,進行了長達5年的適應性訓練。但剛到海拔5000米時,日方就因明顯的高原反應而撤離。吳天一毅然帶領中方隊員最終登到海拔5620米的地方,并在海拔每上升50米,就對人的心跳、脈率、呼吸、細胞對氧氣利用率等進行系統測量,并由此形成急性高山病發病機制的科學研究成果。在1992年日本召開的第三屆國際高原醫學會上,這項成果受到高度評價,國際高山醫學學會授予他“高原醫學特殊貢獻獎”。
1992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綜合艙。動物實驗后,第一次人體模擬試驗由誰進去?吳天一深知有風險,但他仍毫不猶豫地說:“技術設計是我做的,當然是我第一個進艙。”當大氣壓從海拔8000米標準開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耳鼓膜被打穿……
對此,吳天一說,“高原醫學研究和別的科學領域不太一樣。研究人員必須親身接觸低氧環境,感受低氧影響。如果沒有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就很難得到成果。”
由于多年扎實的慢性高原病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臨床學等普查和研究,8月,在第六次世界高原醫學大會上,吳天一代表中國專家組提出的慢性高原病記分量化診斷系統最為完整、科學和可操作性強,終于從各國方案中脫穎而出,被國際高山醫學會接納為國際標準,命名為“青海標準”。這也是中國高原醫學界的第一個國際標準,開始在全世界實施。
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4】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先后邀請吳天一去美國從事研究工作,被吳天一拒絕。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于青藏高原。”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當時,吳天一已經75歲高齡,又是桃李滿天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卻堅持要去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他的同事和家人擔心他的安危,百般勸阻,但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帶領醫療隊前往災區。在災區,他往返于各個救治點之間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在醫療點為后輩們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在臨時居住點宣傳科普防病知識。震后,他又將這些寶貴的高原醫學救援經驗加以總結,分享給了國際各方。
吳天一今年已是86歲高齡,依舊憑借著飽滿的熱情和求知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繼續進行高原醫學研究工作。末,《吳天一高原醫學》一書出版發行。這本歷時4年,共340萬字的著作,凝結了吳天一60多年來在高原醫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該書從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個角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高原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為高原醫學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指引,同時也對高原衛生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勛章”獲得者吳天一頒授勛章。
吳天一院士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60多年來,他深深扎根于青藏高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高原醫學的研究工作之中。從一名普通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始終保持著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吳天一堅守著高原醫學研究的陣地,矢志不渝地探索科學與真理,將高原醫學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卻將這一件事做到極致。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為年輕一輩樹立了榜樣。
正如吳天一的學生和同事、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所說,“看著吳天一院士日復一日從不停歇地工作,無怨無悔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確實鼓舞和激勵著我們,我們作為吳天一院士的學生,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一定會以吳天一院士作為榜樣,爭做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將不斷地在科學技術歷程中砥礪前進,吳天一院士的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感動中國吳天一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5】
吳天一是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扎根祖國艱苦邊遠地區,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上萬名藏族群眾。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80多歲高齡仍帶著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
“吳天一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后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青海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介紹,20世紀50年代末,吳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各地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吳天一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適癥,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下了一個決心,要攻克高原病,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吳天一院士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曉東深情回憶。
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除了堅定和堅守之外,李曉東認為,正是因為吳天一院士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是吳天一院士的學生。他表示,高原醫學研究的核心就是人類如何適應高原低氧環境,吳天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優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試驗場所這一難得的地理優勢,常年投身科學研究,60多年來不斷推動高原醫學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他說,吳天一院士對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榜樣作用。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他對高原醫學研究的執著和堅守,畢生致力于科學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吳天一院士所說,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于偉大的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