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
《感動中國》陪你走過了20年,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請記住這些 平凡卻閃亮的名字。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5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精選篇1
彭士祿是廣東省汕尾市海豐人,近年來他與家鄉互動頻繁。去年11月,95歲的彭士祿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據悉,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斗、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鐘南山、徐匡迪七位科學大家獲此殊榮。
聽聞彭士祿院士離世的噩耗后,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講解員羅曉梅不禁潸然淚下,哽咽著向記者回憶起彭老生前回家鄉汕尾海豐,到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彭湃故居等地參觀時的場景。
“接待了老爺子好多次了,他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我記得他每次和朋友、專家從北京來的時候,都會跟大家說‘等小羅來了再跟大家講’,讓我非常感動。”羅曉梅告訴記者,她非常珍惜和彭老接觸的機會,每次除了做好相關講解服務工作外,她都會跟彭老交流,請教學習很多相關的革命史實。
11月16日,彭士祿院士的家鄉廣東省汕尾市黨委政府聯合發出賀信祝賀、祝壽,賀信中寫道:“作為革命先驅彭湃同志的后人,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您以‘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的堅定信念許身報國,以‘一聲令下,打起背包就走’的毅然決然告別妻兒,以‘不做則已,一做到底’的犟勁精神獻身事業,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情懷與擔當,您是海陸豐革命老區的驕傲!家鄉人民為您自豪,向您學習、向您致敬!”
僅兩天后,彭士祿便欣然復信。他通過復信向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問好,并表達了祝愿家鄉越來越美好的夙愿。
彭士祿也非常關心家鄉的發展。,82歲高齡的彭士祿回到家鄉汕尾市海豐縣,參加紀念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80周年盛會。
而即使有事在身無法回到家鄉,彭士祿也會通過書信形式祝福家鄉。,汕尾海豐舉行“紀念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75周年大會”,人在北京的彭士祿向家鄉發來賀信,信中寄語:“我熱誠希望作為全國13個革命根據地老區之一的海陸豐人民發揚光榮的傳統,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扎扎實實地努力和奮斗,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爭取更大的發展和更大的進步,使我們家鄉的人民真正過上越來越殷實、富裕的小康生活,讓我們中華民族真正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精選篇2
在距離成都市10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記者來到了彭士祿和他的家人曾生活過的地方,寥寥幾件簡單的生活用具足以講述那段艱苦樸素的奮斗時期。
劉晨曦告訴記者,當時彭士祿是總工程師,又非常懂技術,所以人們遇到問題都喜歡請他定奪,每次彭士祿也都能發現問題所在,當機立斷拍板做決定。人們親切地稱彭士祿為“彭拍板”。
“彭拍板”名號從何而來?1969年模式堆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各種重要設備陸續進場安裝,時間非常緊張。作為一回路的重要設備,密封主泵制造出來后卻遇到了問題:因為外表面有個小小的瑕疵,軍代表不讓出廠。技術人員和主泵生產廠家急得團團轉,就把彭士祿請去定奪。彭士祿到現場后,一面撫摸觀察著主泵,一面詢問身邊的工程師和軍代表。反對放行的一方認為,主泵屬于高壓水泵,工作時高溫高壓,技術參數一點也不能含糊。廠方表示有難度,已經發揮出了最高水平,即使再造一臺,也未必能達到要求。
彭士祿果斷指出問題所在,下令將主泵外殼的裂紋鏟除,補焊、打磨,然后出廠。有人問:“誰簽字出廠?”彭士祿毫不猶豫地拍板道:“我來簽!出了問題我負責!”就這樣,彭士祿把一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造出來的密封主泵救活了。
“有關拍板的故事還有很多。” 劉晨曦說彭士祿曾這樣解釋:“只要有七成把握,就可以拍板,其他三分風險再想辦法避免。不可能事事都等到十分把握再干。如果作為總工程師都不敢擔風險,那還要我這個老總干什么呢?”
“彭拍板”的果斷,來源于他扎實的專業造詣,豐富的實踐經歷和過人的膽識。他“有擔當,敢負責”的品質,不僅讓核潛艇的研發少走了不少彎路,而且為我國核潛艇研發人才提供了保護,讓他們專心攻克潛艇難題。
大國重器,國之底氣。當很多人稱贊他是“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核電站創建人”時,彭士祿堅決反對。他說:“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我不是什么‘之父’,是核動力領域的一頭‘拓荒牛’。”
蘇聯留學期間,彭士祿遇到了他一生的摯愛馬淑英。彭士祿還為馬淑英起了個美麗的俄文名字“瑪莎”。彭士祿與瑪莎在蘇聯相遇相愛整整五年,后來在1958年回國后在北京喜結連理。瑪莎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放棄了自己在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的身份,到祖國西南山溝里當一名化學技術員,見證了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誕生的全過程。
這里研發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發出了我國核能第一度電,見證了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信心和底氣,1988年,我國核潛艇勝利完成水下發射運載火箭,如今“華龍一號”的問世,使我國擁有了全球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
耄耋之年的彭士祿曾動情地說:“小時候我很內向,不會說話,語文成績不好。而瑪莎的出現,改變了我孤僻的性格,使我變得樂觀、開朗。我要感謝瑪莎的出現,謝謝她對我一生的愛!”
在核動力裝置試驗中,彭士祿也跟著潛艇試航,做技術保駕。有些水下試驗是非常危險的,每當臨行前,他總是半開玩笑地對瑪莎說:“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成功。但如果萬一喂了王八,你可別哭啊!”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精選篇3
自中宣部追授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稱號以來,中核集團廣泛號召全體核工業人“向彭士祿同志學習”,迅速組建“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跡宣講團,已完成了首場全網直播與首場全國巡回北京理工大學站。7月13日,“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跡宣講團在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舉行專場報告會,這也是宣講團全國巡回報告會的第二站。
“彭老是國有企業先進精神的杰出代表,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副院長王大剛在開場致辭中說,報告團的成員從北京、成都專門趕到大連,有80歲高齡的楊岐院長、有依然在一線“發光發熱”的彭潔老師,還有曾經與彭老有過交集的同志們。通過報告團的講述,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彭士祿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杰出踐行者,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生動踐行者。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原院長楊岐在宣講中回憶起彭士祿領導建設我國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那段艱辛卻又充滿熱血的歷程。彭士祿女兒彭潔和大家講述了父親彭士祿的坎坷身世,用鮮活的故事描摹出彭士祿作為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之外,生動而溫暖的父親形象,現場觀眾被這些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深深感染和觸動。彭士祿檔案整理者李北川、第一部《彭士祿傳》的作者呂娜以及首屆彭士祿核動力創新青年人才獎獲得者王澤明,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彭士祿院士為祖國核事業“深潛”的一生。“我心澎湃,鑄中華榮光”本次活動在《我心澎湃》的旋律中落幕。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精選篇4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于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于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于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愿。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干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采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于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數據說話,最后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彭士祿事跡體會精選篇5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沖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里,奶媽背著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于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盡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里,他吃的飯里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于出獄。之后,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著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后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后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終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后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游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做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布,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后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說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