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
當我們經(jīng)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fā)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年P于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5篇,以供大家參考!
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精選篇1
作為一個中國人,理所當然要讀一些和祖國有關的書,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們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聽人們說,《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正史”,自從這次以后,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這便匯成了一條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
我很佩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不怕艱辛,由頭有尾地寫完了我手中的這本“正史”:《史記》。這令我非常驚訝,現(xiàn)在我們的條件這么好,可很少有人能干成這樣的事,何況古代人沒有電腦,我真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同樣是中國人,為什么古代人比現(xiàn)代人好呢?
《史記》這本書里最令我感興趣的就要數(shù)寫禹的“夏本紀”了。因為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大禹治水》。我以前覺得這是傳說(傳說中大禹復活的那一段是假的),可讀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真人真事。
通過閱讀,我腦海中的一些傳說已化為現(xiàn)實,比如:大禹治水、臥薪嘗膽等;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一些成語故事,象: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通過閱讀,我也認識了一些好朋友,如:秦始皇、孔子、項羽等英雄好漢和傳奇人物。《史記》這本書充實了我的大腦,改變了我對一些人或事物的看法,也讓我深入地了解了咱們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要求。我覺得《史記》是一本“合格”的書,上面的語句不難懂,我推薦大家讀它。
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精選篇2
在炎熱的暑假里,我讀了許多書,其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少年讀史記》這本書,它作者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改編的,介紹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多年的歷史。
讀完了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一幕幕精彩的畫面:平民田單出奇制勝,助齊閔王復國;張良隱忍得到了天下奇書,足智多謀輔佐劉邦決勝;魏公子信陵君仗義盜兵符幫趙國……從書中,我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
以前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圣賢之君,讀了《少年讀史記》才明白漢武帝也有好大喜功,貪圖奢華的另一面。他求壯觀,像秦始皇一樣建筑了茂林院,施工長達57年,幾十萬人背井離鄉(xiāng),漢武帝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求文治,把鐵、鹽、酒、都收入官府;求武功,不惜一切代價打匈奴。漢武帝求美色、求寶馬、求長生,一生求了六件大事,自己的國庫也被自己花費了二分之一,導致幾十萬老百姓無處可待,家破人亡。到了晚年,他也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頒布了“罪己詔”。從中,我感受到了最終漢武帝深深的懺悔,也體會到了哪怕再大的官,就算是君王,也要為自己犯的錯承擔責任。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其中熠熠閃耀的流沙千萬等著我們擦拭。讀史使人明智,讀史,在精彩的歷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同時更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精選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史記》,讀完后我感慨萬分。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作者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如對人謙恭有禮、和藹可親、孝敬父親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愛民、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還有那殘暴、沉迷于酒色、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最終丟失了江山的商紂王;“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只為博得美人一笑,點起烽火、不惜一切戲弄諸侯的周幽王;不忘亡國之恥,臥薪嘗膽從而最終戰(zhàn)勝吳國的越王勾踐;知識淵博、見聞深廣、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用“發(fā)憤以抒情”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離騷》而名垂千古……
讀了《史記》之后,我感覺歷史與我們仿佛近在咫尺,不再那么遙遠了。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就仿佛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jīng)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精選篇4
輕輕地翻開《史記》,歷史的年輪旋轉著重現(xiàn)于我的眼前,王侯將相的人生無比絢麗,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然而紙上談兵的慘淡并沒有人去關注,宰予晝寢的故事也引不起別人的思考。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打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少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jīng)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長久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兵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40多萬趙軍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射死。
那么從認識論的原理來看,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兵法是經(jīng)過實踐而來的,是一種認識,認識需要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而且我們看問題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紙上談兵則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違背了發(fā)展觀,所以我們要想某件事情成為現(xiàn)實,不能只憑口頭言論,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實踐。
史記的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寫精選篇5
在《史記》中,我看到司馬遷對于郭解的評價多以褒為主,并且明確地區(qū)別了郭解和盜拓之流的區(qū)別。但我感覺,郭解與盜拓并無本質區(qū)別,都為禍一方。
首先明確一點,郭解可不是什么被朝廷所迫害的平民百姓,而是如假包換的權貴階級。郭解的母親一族來頭不小。郭解外祖母許負是漢高祖親封的鳴雌亭侯,許負的父親許望曾隨劉邦起兵,一家人由此得以富貴。郭解的舅舅裴洛文帝時為郎中令,掌京城宿衛(wèi),地位僅次于三公及太常。
按理說,如此地位的郭解即使不能為國家做貢獻,也至少別添亂。然而,郭解從小便上不知為國盡忠,下不知團結鄉(xiāng)里,少時殺人甚眾,又鑄錢掘塚,不可勝數(shù),可謂為禍一方。后來,郭解侄子因為搬家的事殺了當?shù)亟M織部長,楊季主的兒子。后來郭解把楊季主也殺了,楊家不服,派人到朝廷告狀,結果是“人又殺之闕下”?;实叟墒拐咦凡榇耸拢Y果郭解的門客又因為口角當著使者的面殺了他的隨從。在中央看來這就是蔑視中央權威的表現(xiàn)?;实鄞笈?,“遂族郭解翁伯”。
而且郭解著實開了一個不好的頭,“自是之后,為俠者極眾”,只是都不成氣候了,“無足數(shù)者”。文中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一位儒生說“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這里感覺像是太史公借儒生之口表達了儒家與游俠之間的矛盾,那個儒生可以看做是代表了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