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
看完一本明朝那些事兒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5篇,以供大家參考!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篇1
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那幾天都捧著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著的是一個名叫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并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臺,一直到明朝將領領導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盡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臺,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說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篇2
這個星期,我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恒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跡,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淀,讓后人為夢想不停奮斗、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松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為你歡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篇3
我從小喜歡歷史,所以,我也比較喜歡看有關歷史的書籍。我原先是三國迷,《三國志》、《三國演義》我都看過了,所以我一直覺得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豐富多彩的階段。一直聽聞《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很好的書,語言幽默,但又不乏鮮艷的筆墨;以小說的筆法來寫,但又以歷史為基礎。所以,在這個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余時間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并沒有看完,但是我已經感慨萬分。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七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余年發生在明朝的事情。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讓我對皇帝對大臣們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著。
說到明朝,我們大家腦海里第一個浮現出來的人物,應該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艱苦,沒有讀過書,然而,他從一個卑微的貧民走向成功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讓我深感佩服。“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樣,在經歷痛苦和艱難的磨煉之后,方才會成功。朱元璋告訴我們,獲得勝利的關鍵在于隱忍的耐心和準確的判斷,而這也體現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條:要么不做,要么做絕。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他的勇猛,他的堅強果斷,他的信念,都值得我們學習。雖然,有的人說朱元璋剛愎自用,疑心太重,殺人太多殺人從不手軟,心狠手辣,但是,這是他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政權而已,他也無非是想讓天下不要那么黑暗。畢竟人無完人,他依舊是一個很成功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篇4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來寫,第一個部分寫的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三個政治家的故事,第二個部分是援助北韓,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這其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不是什么大的事件,而是發生在抗日援朝這件事當中的一件小事。當時,明朝大將李如松用計,想請日本人談判,然后使詐,攻克城池。當日本人的使者來到大營內時,李如松的部下李寧,見到日本人,就拿起刀來,砍死了日本使者,差點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
李寧去砍日本人的緣由是什么?歸根結底,還是李寧太沖動了。由此可以知道沖動是一個極為不好的性格,沖動時,就一切都不會顧慮,也不會考慮后果,因此我們千萬不能沖動。
記得有一天,我在看新聞時,看到了一則消息。有一個年輕人,因為他的父親對待他很不好,所以就在一時沖動之下,把自己的父親給殺了,最后被判處了11年的有期徒刑。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就是因為自己的一時沖動,而把自己送進了班房,毀了自己的前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沖動可以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一定要克制沖動。
切記,沖動是魔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與收獲篇5
明朝在我們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點就是北京目前作為首都,就是起源于明朝朱元璋兒子朱逮,他把南京的都城遷到現在北京。作為歷史可以給到我們為什么他要遷都,其一是防止蒙古人在邊關挑釁,第二朱逮在北方生活幾十年,所以遷都到北京是由國情和喜好互相參雜。那么作為皇帝個人喜好,決定很多事件。哪位作為我們懂得歷史,明白事物規律,就可以以史為鑒。
明朝建立,在于朱元璋打敗元朝,元朝當時占領內地,把漢族大部分當做奴隸來使用,使得內心時常爆發一些起義活動,他們也是不斷鎮壓。徹底爆發來源于黃河決堤,其中元朝丞相要求修理決堤,于是找來數萬農民,政府也撥了許多款,由于元朝非常的腐敗,一層層的貪腐,到修黃河農民飯都沒得吃,餓死很多,被打死的也很多,干活累死的也很多,農民們感到怎么弄都離不開“死”字。于是著手造反,古代非常相信迷信,于是在黃河修理中,挖到一塊石頭,大概意思是黃河決堤,正是元朝滅亡時。于是農民在實際情況加上精神依托,開始造反。
朱元璋通過各種方式成為這次反元的一方大的勢力,同樣還有兩個勢力很大,一個是陳友涼,一個是張士誠。陳友諒為人暴掠,嫉妒賢才,而且還是嫉惡如仇的,他殺死自己內部一些比他能力強的人,自然想開國缺不了人才。對于張士誠他為了享受,局限于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滿足當下的歡樂。沒有偉大的愿景,自然勢力范圍處在當下能力范圍之內。朱元璋不一樣,他起義過程中壓抑自己不為錢,不為權,而是圍繞偉大的愿景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其中他的丈人害他,它不但不計前嫌,而且還把統帥位置給他。他招賢納士,手下有許多猛將和謀臣。當然在兩位不爭氣情況下,朱元璋個人能力也是很強的。
當朱元璋打敗張士誠,陳友諒后,接下來對付元朝,由于元朝軍隊在舒適的內地待太放松,部隊缺乏戰斗力,以至于被朱元璋一擊即潰,大將也沒用朱元璋和他手下將士厲害,以至于元朝被很快在內地消滅。在蒙古內,也是通過部隊不斷圍剿而失去地盤。再加上一些蒙古貴族被朱元璋分封內地土地,他們生活安逸,也就失去反擊的動力。其中大部分蒙古人被同化,從當官中有蒙古人就可以看到。
通過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了解到每個人性格決定適合做什么樣的事,一些適合的事,就會做出好的效果,一些不適合的事,自然很難做好。同樣對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也需要一定的融合,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當下,看看那些性格和行為需要修改,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同樣對于朱元璋身邊許多官員,對于歷史有很深的理解,可是還是逃不出行為的越線。這就告誡我們懂于實際做是兩碼事,懂并去做才是核心。
以史為鑒,能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