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
讀完《我與地壇》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心得吧。那么讀書心得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5篇,以供大家參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精選篇1
在書架上,我看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讀了一遍后,就對它愛不釋手。
《我與地壇》講述了史鐵生在殘疾后與地壇的回憶,郁悒的他在地壇想了許多:關于生命,關于寫作,關于母親,關于這園子地壇,沒有華麗的建筑,沒有輝煌的歷史,卻是史鐵生的世外桃源,他與地壇的相遇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與地壇》中,最讓我為之動容的是史鐵生母親深沉的母愛。文中這樣寫道:那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暈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位母親從未有過一絲的抱怨,也不敢有什么抱怨。或許,她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無論怎么樣,她情愿自己是受傷的那一個,這是多么深沉的母愛啊!而當史鐵生意識到時,母親早已不在人世了!
我的母親雖然不像史鐵生的母親那么痛苦,卻也是身心疲憊的了。每天上班做家務已經讓她的臉上長出了皺紋,但晚上還要輔導我做作業。我又十分的不聽話,經常惹得她生氣,我沒有想到,我在那些得不到母愛的孩子眼中,是多么的幸福啊!讀了《我與地壇》后,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我應該更加珍惜母親對我的愛,我現在還回報不了她在我身上傾注的無限的愛,只有珍惜這份愛,才能不辜負母親。
《我與地壇》讓我認識到到了母愛深沉,也讓我懂得了珍惜母親對我們的愛意。這本書是精神的樂園,使我我受益匪淺。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精選篇2
今天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史鐵生雙腿截癱,并且患有尿毒癥。面對病魔,他頑強的生活,通過寫作他向人發出生的信息。他在地壇里思考,思考人生,思考死亡,思考寫作。他希望自己頑強的活下去,字里行間給人以希望,那是對生命的吶喊。那是不屈不撓的韌性。
在這篇散文里,史鐵生思念他的母親,總是回憶自己小的時候因為自己癱瘓,母親對他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思念他的母親,思念那位比他自己還要擔心他的母親。他記得他的母親到地壇里尋找他,他記得母親每次看他出門緊張的神情。可是他的母親不在了,他多么想讓他的母親看到他得獎,看到他的兒子能夠寫作以養生。
我和他比較,我是幸運的,我不僅僅身體好,而且我還有那么那么愛我的母親,我的人生還很長,也很幸福。自從我得精神分裂癥,母親就一直一直擔心我,哪怕我有一點情緒波動,她都會很緊張。看見我一天天不正常,她天天以淚洗面,她每天為我祈禱。她常常說巴不得自己得病。我的母親那樣愛我,她能做到的都做了。
精神分裂癥不可怕,史鐵生的尿毒癥才可怕。但是即使怎樣,人都應該堅強的活下去。戰勝精神分裂癥,成為我和媽媽最關心的事情。我自從得病已經十幾年了,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樣,而我其實就是正常人,區別是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我恨我自己的懦弱與幼稚,他這么堅強我卻這么脆弱。
史鐵生在這篇散文里,寫了很多普通的人到地壇玩,他們有各自的特點,每一個普通人有不同的命運,或者這樣,或者那樣,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活著,不是去怕死,而是好好活著。
每一個人經歷生死的時候都會對人生重新思考,疾病使我們明白活著的意義,史鐵生說職業是疾病,業余是寫作。他對人生的思考化出了這么感人的文字。
一個對人生多么充滿感悟才能寫成這樣的文字,一個對命運多少抗爭才能這樣明白人生,這就是史鐵生,一個無比堅強的人。
《我與地壇》感動了多少平凡的人,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時候,看看他依然堅強不屈的活下去。他得尿毒癥每周三次透析,他沒有害怕,沒有放棄,而是通過寫作讓無數人看到曙光,我還有什么資格在這里自怨自艾。
在20__的時候,史鐵生因為突發腦溢血死亡,他無數次想到死,他說那是早晚的事,如今終于等到了。死亡不可怕,每個人都會經歷,所以不用去著急。史鐵生永遠離開了我們,也許他太想去見自己的母親,也許他的痛苦是時候了。他在天堂里那里沒有疾病,沒有痛苦,只有幸福。
每個人都要活下去,死亡也許遲遲不會臨到我們,因為那不是著急的事情。我們能做的是不怕死而好好活著。我要好好的愛我的母親,很多人沒有機會了,我再也不想讓她繼續擔心我,我們要一起努力好好活著!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精選篇3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一位在21歲患病,只能依靠輪椅生活的人。這本書最早是劉老師安排丁同學讀的,丁同學說作者太窩囊了實在看不下去,我很是好奇,所以初秋季節來親身體會。
21歲,真正的人生剛剛拉開帷幕,就失去了站起來的能力,等同于人生一切的幸福與美好戛然而止。作者形容當時的自己“失魂落魄”,而地壇成為他逃避一切的“世界”。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個場景都流露出作者心中的痛楚、對未來的迷茫,所以我理解了十二歲的丁同學為什么讀不下去,如果不是到了接近不惑之年的歲數、經歷過些許挫折,我想我也體會不了文字中所表達的作者心境。
身為母親,面對孩子遭遇的人生重大挫折,心中的那份痛感受更為強烈。勸慰的言語是蒼白的,只能默默的陪伴,陪伴孩子從逆境、甚至絕境中成熟、超脫,忍耐、理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言語傷害、行為異常。《秋天的懷念》短短百字,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
鬼谷子言:順境讓人安逸,逆境讓人成熟,絕境讓人超脫。順境中學習感恩,逆境、絕境中學習忍耐。《好運設計》中有很多對人生的思考:對付絕境的辦法只剩下過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靜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你看到了目的的虛無你才能夠進入這審美的境地,你看到了目的的絕望你才能找這審美的救助。
所以,生活終會給你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精選篇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佳作,是他坐輪椅在土壇上思考了十五年的結果。文章充滿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謳歌他的家庭,簡單的文字里充滿了作者的深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以下是我看了邊肖編的《我與地壇》后了解到的。謝謝大家的欣賞。
為什么真的失去母親之后,你才知道母親的辛苦?為什么不抓住時間的美好?為什么救不了之后還要試著去想?作者史鐵生告訴我們,他的自責和自責意味著我們應該重蹈覆轍。我的回答是“沒有”。
起初,作者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恰恰相反,他很開心。他有一個愛他、照顧他、無時無刻不關心他的媽媽。而他的母親,活得最辛苦的母親,因為兒子癱瘓、抑郁、脾氣暴躁,心里難受,卻為兒子撐起了全家。然而,作者當時并不知道。這里讓我覺得有點難過。我覺得作者太無知了,根本不懂他媽,還不認同她。但你仔細想想,我們不都是和當時的作者一樣,完全不知道母親的良苦用心嗎?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一次又一次的傷了媽媽的心,但是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對你,愛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和包容令人敬佩,可我們的自私和任性呢?
母親永遠地離開了,再也沒有回來,引發了作者的思考,逐漸理解了她的辛苦。可是現在,一切都被后悔了,只是后悔,只是自責,只剩下空床空室。
所以一定要抓住當下的美好。我們要珍惜,回報母愛!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實用精選篇5
對《我與地壇》的最初印象,就是來源于課文里的節選篇目《秋天的懷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親,在作者的回憶中,母親在作者剛癱瘓時,并沒有一味的愛,而是理解他,寬恕他。盡管在作者發脾氣,摔壞東西時,母親還是沒有責怪,而是讓他“好好兒活”。作者在雙腿剛癱瘓時,每天都要去地壇,母親雖然擔心他做傻事,胡思亂想,但絲毫沒有過問,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可是這份愛,作者卻在母親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說母愛如水,溫柔細膩,讀了此篇,便更感覺母愛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親的愛無聲而深沉,仿佛一條無盡而堅定的延伸向遠方的路,為什么說像路呢?在令人絕望的命運面前,一個人又該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實上是,他的迷茫和絕望,早已掩蓋了眼前的路,但是母親的堅強,為他撥開了眼前的迷霧,給他指示一條通向遠方的路,這條路指向哪兒?我唯一能確定的,便是這是一條生路,至于怎樣生,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當時的史鐵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該往哪兒走,會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難與苦難,不都是這么過來的嗎?
我想,《我與地壇》講述的,便是這么一個生的故事。與其說是講述,不如說是自言自語,自問自答,自我斗爭,自我追尋。生與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鐵生時常還會想到死,在生與死之間作精神的斗爭,當然是生贏得了勝利,不然也不會有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史鐵生。
所以《我與地壇》此書很適合失意的時候閱讀,因為它首先是由一個失意的人所寫,我也從中“偷”到了一點面對命運時堅強的方法,比如說“好運設計”,以作者的闡述“背了運的時候只是想走運有多么好,要是能走運有多好。到底會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這樣去想,我常常浪費很多時間去做這樣的蠢事”,然而我卻不認為這是一件“蠢事”,對我這樣的一個“蠢人”來說,這是一個足夠有趣的人在與命運斗爭時所玩的一點小小游戲,一個小小的騙局,至少它對調整你挫敗沮喪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為什么我們的喜悅,我們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運賜予的事件來賦予呢?我們為什么就不能自己設計自己的情緒,自己給自己加點料?當命運使你失望,甚至絕望時,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這時又何必要執著于命運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謂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設計好運?想想生活中的坐禪吧,也許有些差別,但本質上相差無幾,冥想,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無擾之地,世外桃源,達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