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愛國事跡
鄧世昌,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鄧世昌愛國事跡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鄧世昌愛國事跡【篇1】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是富強的一個國家,沒想到近代史的甲午戰爭后的馬關條約卻給我們帶來了奇奇大辱。
故事是這樣的,日本的野心讓他們攻打我們中國北洋海軍的基地??山東劉公島。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居然下命令:“海軍軍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看到這,我心里就想,那時的中國多么懦弱。
清晨,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打小島,北洋海軍前去迎戰,我以為我們必勝,沒想到當時中國科技那么落后,海軍著名將領鄧世昌沒有退縮,可是他們裝備差、但要少、武器差!可鄧世昌還是應用的帶兵前進,他們炸對方船艦的要害,可是對方船艦非常強大,根本打不穿他們的船。更讓我氣憤的`是,中國有的海軍居然手舉白旗雙手抱頭跳入海中!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全被他們侮辱了!
鄧世昌仍然不退縮,對水手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接著用力開船,想著“吉野號”沖去,只聽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擊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我暗暗為鄧世昌抹著眼淚。
接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后來變富強的原因,就是他們知道了這個道理,于是推翻了清政府,開始以毛澤東為首的起義,才換來今天的富強。
鄧世昌愛國事跡【篇2】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后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
鄧世昌愛國事跡【篇3】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后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并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后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鄧世昌愛國事跡【篇4】
鄧世昌把妻子和剛滿月的兒子送回廣東番禺老家后,連夜就往威海趕。
他不愿在家耽擱半天,因為他知道日本人已占領了朝鮮漢城一帶,而中國的海軍艦隊就駐扎在朝鮮牙山口外,日本艦隊咫尺相望。日本人隨時都有可能向中國艦隊發動襲擊。在這火燒眉毛的節骨眼上,他怎么能呆在家里呢!他所在的北洋水師就駐在威海對面的劉公島上。
趕到威海,他才聽說,昨天,日本海軍真的對牙山口外的中國艦隊開火了。街頭巷尾,議論紛紛,講的人神色惶惶,聽的人汗毛直豎。不少老年人站在海邊。眺望著遠方,默默地祈禱;有的人開始收拾東西,準備逃在內地避難。
昔日平靜的威海鎮如今亂哄哄的。
鄧世昌正要從威海港乘船到劉公島去,被港口的老百姓認出來了,大家紛紛跟他打招呼:“瞧,那不是鄧世昌大人嗎?鄧大人!”人們忽啦一下子圍了上來,問這問那,有個年輕女人竟在他面前哭了起來,說他丈夫正在牙山艦隊里,生死不明。還有人朝他發牢騷:“中國艦隊呢?北洋水師呢?都死絕啦;怎么還不打呢!”鄧世昌鐵青著臉,一聲不吭。
人群中,一個穿補丁衣裳的長辮子姑娘走上前叫他:“鄧大人,你這么快就回來啦?怎么不在家多住幾天?”鄧世昌一看,這姑娘是他的水手海倉的未婚妻。上回,妻子抱著孩子上島來探望他時,這姑娘也來了;他曾看見她和海倉并肩坐在海邊的礁石上,事后,鄧世昌問海倉,海倉紅著臉說,那是他的好朋友——一個漁家姑娘,叫海螺。鄧世昌笑了:“海倉、海螺,真有意思。”當時,他正要去海軍提督署開會,沒來得及多問,只說了一句:“我等著吃你們的喜酒喲!”現在,海螺姑娘一定是想上島去看看海倉,打聽打聽中國艦隊在牙山口的情況。鄧世昌側著臉問:“怎么,想上島去?”海螺抿著嘴唇,搖搖頭。“他不讓我去,說他們馬上就要跟日本人打仗了,是嗎?”鄧世昌看這么多人在場,不好多說,笑道:“沒那么回事,彈丸小國哪是我們的對手!”一聲汽笛,渡船過來了,鄧世昌抬腿跳了上去。船開得老遠老遠,還看見海螺在人群中朝他招手。
北洋水師的提督署設在劉公島渡口不遠的高地上,鄧世昌一上島,就覺得這里的氣氛變了。將官們從提督署門口進進出出,個個神色嚴峻,碰見他,只是把頭點點,匆匆忙忙擦肩而過。
一種不祥之兆猛地攫住了他的心。看來,日本人真的動手了!議事廳上,早早亮起了燈火,提督丁汝昌端坐中央,幾十個將官分坐兩邊,正聚精會神地聽一個將官在海圖前分析戰情。鄧世昌的身影一出現在門口,丁汝昌馬上欠欠身子,朝他叫道:“世昌,過來,快過來呀!”眾人的目光刷地全落到鄧世昌身上。
剛落坐,丁汝昌就在他耳邊悄聲問:“聽說了吧,日本人真的向中國艦隊開火了。”“喲?什么時候?”“昨天黃昏。”鄧世昌從大家的發言中才知道,7月25日,護送兵船的中國軍艦在朝鮮牙山口外受到日本艦隊的猛烈攻擊。“濟遠”號管帶方柏謙貪生怕死,下令逃跑,日本人就在后面死追。“操江”輪被日本人槍走,“廣乙”號重創焚毀,“高陲”輪被重炮擊沉,輪上一千多名陸軍官兵寧死不屈,全部落海殉難。這時,丁汝昌把一份剛剛送來的戰報往鄧世昌面前一攤:“喏,你看看。”鄧世昌一看,不禁“呀”的一聲,從昨晚午夜開始,日本陸軍又從岸上向清軍發動了攻擊,戰斗正在激烈地進行。
鄧世昌愛國事跡【篇5】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后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