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
愛國事跡指的是個人或團體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做出的重要貢獻或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包括參加國防、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促進國家團結與和諧、倡導國家文化等。愛國事跡反映了個人或團體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是社會中的正面榜樣,也是國家精神和民族意識的體現。現在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希望你喜歡。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理解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于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透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但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愿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愿”“愛國——永恒的話題”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2)
鄧世昌曾曰:“人誰不死,但愿死得其所爾”。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后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于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
無論是公元前距今兩千多年的屈原,還是在南宋距今七百多年的文天祥,以及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鄧世昌,他們都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們身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精神一脈相承,令后人無限敬仰,值得子孫后代學習和繼承。
愛國,是一切品德、情操、精神的最高境界!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3)
丹麥聞名童話作家安徒生跟德國的奧古斯登堡本來是要好的`老朋友。
1848年普魯士進進入國境內丹麥的國境,這類侵略行為導致安徒生的潑天憤慨。四年后,他到德國去旅行。許多德國朋友涌到車站去迎迓他。一名朋友說:“奧古斯登堡公爵夫婦在家里等您,但愿您去以及她們會見?!薄拔也豢先ヒ娝齻儯瑠W古斯登堡參加了四年前普魯士侵丹麥的戰役,我怎么能去看這家人呢?”安徒生憤慨地說著。從此,兩位老朋友決絕了。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4)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后來被農民起義推翻。當時領導農民起義軍的首領有兩個最有名的,一個是劉邦,一個是項羽。項羽武藝高強,很會打仗,可他為人殘暴,還缺乏遠見。他本是楚國人,楚國被秦始皇滅了,他一心要恢復楚國,恢復已經被滅亡的其他諸侯國。所以滅秦之后,他仗著自己人多勢眾,自稱西楚霸王,把全國又分成18個小國。被封了國的人相互不服氣,很快爭戰起來,項羽又缺乏統治能力,結果統一不久的國家又面臨大分裂的危險。
劉邦是有政治遠見的人,贊成秦始皇的統一思想。他發動了反對項羽的戰爭,要奪取天下。他在自己的.統治區內實行郡縣制,對已經封王封國的,則注意限制和防范。4年之后,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漢朝按秦朝的制度管理國家,采用中央集權的辦法。雖然在初期,為了穩定人心,劉邦也封了一些功臣為王,可他們的權力不大,不久又一一把他們廢除。那些劉氏親屬封王的,后來也被劉邦的繼承者收回了權力。經過幾十年的斗爭,到了漢武帝執政的時候,漢朝終于對全國實行了強有力的統治,創造了社會大發展的興盛局面。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之一。這與劉邦及其后代堅持統一的做法是分不開的。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5)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于瘧疾者超過200萬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國一項被命名為“523”的瘧疾防治科研項目。那個科研團隊,包括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這其中就有來自中醫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醫藥協作組,主要從中醫角度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光調查收集這一個過程,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便篩選了2000余個中草藥方,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藥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藥方和380多個中草藥提取物。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長,但療效卻不持續,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頭扎進文獻堆。
青蒿在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我國南北方都常見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它有所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中醫方劑《肘后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瘧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p>
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并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進行實驗。
除了屠呦呦,這些人的名字也應該被記?。号R床上驗證青蒿素抗瘧功效的李國橋,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復方蒿甲醚的周義清等等,他們都是拯救全球瘧疾患者的中國藥學家。
值得注意的是,摘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憑借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果,是造福世界的療效。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壽旦說,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獲得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同樣是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6)
程開甲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發展了超導電雙帶理論和凝聚態TFDC電子理論。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3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7)
朱彥夫,被稱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2019年9月,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以及國家“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1933年,朱彥夫出生在淄博市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他從小家貧如洗,14歲時就毅然參軍,先后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斗。
1950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朱彥夫身負重傷,他回國先后接受了47次手術,昏迷93天后,奇跡般地醒了過來。但是朱彥夫失去了雙手、雙腳和左眼,留下了滿身傷疤,右眼視力僅有0.3,體重不足30公斤,“身高”僅有1.32米。
朱彥夫一度想到了死,但是堅強的意志鼓舞著他:我是共產黨員,黨員死都不怕,還怕活下去?
他試著用殘臂吃飯,一個動作得練幾百次,甚至上千次,一氣就要練幾十天,最艱難的還是訓練自己站立,他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的站起,終于朱彥夫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學會了吃飯、如廁、裝卸假肢、刮胡子、劃火柴、寫字等等,朱彥夫的生活基本也可以自理了。
1956年,朱彥夫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回到了他牽掛的故鄉張家泉村,又接著攀登人生高峰!
1958年,朱彥夫開始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而當時張家泉村貧困落后,土地只有500畝,還多是貧瘠的土地。朱彥夫帶領村民們為了開闊自己的土地與山、水、電的較量展開了。
土地少,他就帶領鄉親們整山造地、開山填溝、整修梯田,在此后的20多年里,張家泉村填平了3條深溝,新增糧田200多畝。缺水,朱彥夫就請來水利工程師幫助測量和規劃選址,修建水池和水渠。不通電,朱彥夫就開始高山架電,1978年,張家泉村便通上了電。
25年的村支書生涯,朱彥夫興辦學校、發展教育;發動群眾填溝造田、興修水利、架電修路、種植林果,終于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之路,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
卸任后,朱彥夫便開始寫書,用嘴含筆寫,殘臂夾筆(抱臂)寫,鐵圈套筆寫……整整7年,用掉半噸稿紙,終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
朱彥夫同志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和鼓舞了許多人,我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努力奮斗!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8)
1946年,美國某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為終身教授。但他回答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終于帶著妻兒回到了北平(今北京)?;貒螅粌H刻苦致力于理論研究,而且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此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生物學家童第周、核物理學家錢學森,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唐敖慶……他們個個都滿懷愛國之志,為國家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9)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占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后,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準備回國參戰?;氐剿奚岷?,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里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后,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內。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0)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進取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可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1)
詹天佑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巖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準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當出于工程人員之口?!敝?,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巖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巖,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采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并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很多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我的人、自我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我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2)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此刻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蔽奶煜榕鹊溃骸八辣闼?,還說什么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3)
朱自清餓死不食救濟糧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
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訂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構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上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激”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齊,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我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十分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當逃避自我的職責?!?/p>
兩個月后,朱自清困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4)
錢學森:回國造科技
1955年初冬,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愛國人士的愛國事跡(篇15)
關天培
關天培,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1841年2月,英國侵略軍的十八艘兵艦進攻虎門。守衛在那里的關天培向琦善報告,請他增派援兵,補充藥。琦善不但不理,還責怪關天培,他說:“你這么干,惹惱了洋人,你敢負責嗎?”關天培聽完,氣憤極了。他下決心要和侵略者血戰到底。這天早晨,英軍向幾個炮臺發起攻擊。關天培命令士兵還擊??墒怯捎跀橙伺诨鹈土遥瑪蛋倜勘嗬^陣亡。上橫檔炮臺陣地上,只剩下十幾個士兵,他們的藥已經打光了。可是沒有一個人驚慌。當敵人沖上來的時候,這十幾名士兵視死如歸,手拉手地跳進了大海,以身殉國。
前邊的炮臺相繼失陷,英軍繼續猖狂北竄,要奪取后面的靖遠、鎮遠和威遠三座炮臺。這三座炮臺是虎門的最終一道屏障了。就在這時,在炮臺陣地上,關天培和部將麥廷章正帶領士兵們宣誓: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
敵人開始進攻了。關天培一邊指揮士兵反擊,一邊自我點火發炮。士兵們打紅了眼,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仇恨的炮彈一發接一發,連連射向敵人。不久炮身熱了,炮筒紅了。突然“嘣!嘣!”幾聲,八門大炮全崩裂了。戰斗進行了七八個小時,我軍士兵傷亡過半,火藥也不多了。英軍乘勢撲上了炮臺。突然,關天培猛揮鋼刀,沖上前去,砍死了前面的幾個敵人,后面又擁上來一群敵人。關天培把鋼刀高高舉起,拚力向敵人的頭上砍去。就在這時候,一顆子彈擊中了關天培的胸膛。他掙扎著,怒目圓睜,在陣地上巍然挺立,把沖到他身邊的敵人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