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
鄧稼先,出生于安徽懷寧,畢業于普渡大學,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制開拓者和奠基者,被稱為“兩彈元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篇1)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篇2)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__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www.52article.com ,仍經常饑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___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
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篇3)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并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無功的情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現在回國的努力上,甚至堪稱典范,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于言表!回國后,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于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篇4)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后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直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
鄧稼先愛國個人事跡(篇5)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御力量的“鐵脊梁”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云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的研制。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斗了28年,從、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和第一顆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癥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