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材料的經歷,對事跡材料很是熟悉吧,事跡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那么事跡材料的格式,你掌握了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宋慶齡愛國事跡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1)
1908年,宋慶齡15歲。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進了佐治亞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學。宋慶齡是個文靜而愛沉思的女孩子。她學習非常勤奮,尤其是想到將來要為窮苦的祖國人民做事時,她就更加刻苦地學習。
有一次,班里要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她認真地收集資料,認真地思索,做了充分準備。
在討論會上,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發言。他說:“我認為,歷史的發展是難以估計的,你們看,那些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歐洲、在美洲。在我們這里。”
這時,坐在前排的宋慶齡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她緊縮雙眉,耐心地聽者美國同學的發言。那位同學剛講完,宋慶齡就站了起來。教室里立刻靜下來了,宋慶齡顯得有些激動,但她仍然用柔和的聲調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于億萬大眾。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的沉睡下去。總會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大家交口稱贊:“說得好,以理服人。”“這些話多么有力量!”
宋慶齡雖然身在國外,但她時時刻刻關心著國內的情況,她常對同學說:“我不能忘掉中國,我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
宋慶齡青春勵志故事——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故事
一次,媽媽給小慶齡講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戰國時,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的毛病,就是說話不算數。因此,魯哀公對他很不滿。一天,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寵臣鄭重也參加這次宴會。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先生怎麼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后,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評鄭重,是在暗中指責孟武伯說話不算數。
媽媽的故事是教育她說話要算數,要謹守諾言。對此小慶齡銘記心間。
一個星期天,宋耀如準備帶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們大都穿好了禮服就要出發了,只有宋慶齡仍在鋼琴前彈奏著那動聽的旋律。
母親喊道:“孩子們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們呢!”
聽到媽媽的喊聲,宋慶齡立即合上琴蓋,跑出房間,拉著媽媽的手就走,剛邁出大門,突然又停住了腳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慶齡停住了腳步,不解地問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慶齡有些著急地說。
“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兒說。
“媽媽,爸爸,我昨天答應小珍,今天她來我家,我教她疊花。”慶齡說。
“我原以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這好辦,以后再教她吧!”父親說完,便拉著慶齡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呀!”慶齡邊說邊把手從父親的大手里抽回來。
“那也不要緊呀!回來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釋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疊花不也可以嗎?”媽媽說。
“不!媽媽,您不是常說要信守諾言,我答應了別人的事,怎麼可以隨意改變呢?”宋慶齡不停地搖著頭說。
“我明白了,我們的羅莎蒙黛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嗎?”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接著說:“好吧,那就讓我們的羅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婦放心不下家中的小慶齡,在客人家吃過中午飯,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進門,宋耀如高聲喊道:“親愛的羅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慶齡回答說:“小珍沒有來,可能是她臨時有什麼急事吧!”
“沒有來,那我的小羅莎蒙黛一個人在家該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對女兒說。
“不,小珍沒有來,家中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為我信守了諾言。”宋慶齡辯解道。
聽了小慶齡的話,宋耀如夫婦滿意地點了點頭。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2)
宋慶齡,大家一定很熟悉她吧。她是舉世聞名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生于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去世與1981年。
宋慶齡在第二次護法戰爭失敗后,用她的智慧又一次幫助孫中山,使孫中山走出困境。1931年7月,宋慶齡的母親去世了,她帶著悲傷的心情立刻啟程回了上海,可她沒想到,回來看去世的母親卻是她卷入了洶涌的政治漩渦里。當她看到蔣介石政府的所作所為時,她毅然支持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宋慶齡這種愛國的精神真是是我佩服極了。
我們身邊其實也有許多小事就代表了我們的愛國精神。有一次我和幾位同學在早操期間打掃教室。我們打掃好了跑到操場上,國歌正好響起來了,大家都在敬禮,看著徐徐上升的國旗,小吳同學不顧徐徐上升的國旗和國歌一個勁地跑向班級的隊伍中去。而我卻站在原地面對國旗敬禮知道國旗升到頂,國歌結束,我才跑回隊伍里。這是一個多么細微的動作,可它卻包含了我或是所有同學那份愛國的心。
我們應該學習宋慶齡的愛國精神。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爭取做像宋慶齡這樣的人。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3)
有一位女性,她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接受“獨立、自由、民主”的先進思想教育;有一位女性,不顧家人反對,與流亡中的革命黨人結婚,從此踏上了為爭取民族解放、自由而奮斗的道路;有一位女性,為了國家的事務鞠躬盡瘁,為廣大的婦女兒童奔前走后謀福利。有一位這樣的愛國女英雄,她的名字,叫宋慶齡。
在宋慶齡的一生當中,革命和國家這兩個詞語占據了她的大部分時間。為了支持革命,她心甘情愿追隨孫中山先生,和他一起扛起起義的大旗;為了國家,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寧愿拋頭顱灑熱血。她的這種精神,在接下來的一則故事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1922年的6月16日,注定是一個不安穩的日子。自從孫中山先生決定開始進行北伐戰爭之后,受到了來自很多方面力量的阻撓和抗爭,其中,也不乏許多當年曾經和孫中山并肩作戰的同志。而陳炯明,就是其中一位。這個曾經和孫中山先生一起參與過“護法戰爭”的好戰友,因為不滿孫中山先生“使用中央集權武力謀求全國統一”的做法,在這一天,他選擇進攻了元帥府。
當時孫中山先生已接到密報,知道事態緊急,便要求宋慶齡先行撤退。但是宋慶齡卻堅持讓孫中山先生先走,因為她知道,如果自己和孫中山先生同時撤離,就會因為移動目標過大而被叛軍發現,使得孫中山先生置于危險境地。所以,宋慶齡對孫中山先生說出了那一句經典的話語——“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可以沒有你。”
她忍痛將孫中山先生送走,自己和幾名部下呆在家中,制造孫中山仍然在家的假象。因為她的勇敢,使得孫中山先生最終可以撤離到安全的位置。而宋慶齡自己,卻幾次遭受生死的考驗,才和孫中山先生會合。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4)
提起宋慶齡,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她那慈祥的國母形象,還有那著名的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宋慶齡,這個崇高的名字,讓我肅然起敬。
她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華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記得她說過:“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我想,新時代的我們,更要銘記這一點。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勞動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前提。而現在的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我們的生活是不是過得很懶惰,我們的知識是不是不勞而獲。就拿我們生活中最平常的抄襲作業現象來說,可能我們會認為,偶爾一次沒有關系,可是只怕越累計越多,我們的知識是用我們的自身勞動換來的嗎,肯定不是!這樣還有意義嗎?既然自己沒有勞動,那就絕對不會有成就,這是一種很懶散的表現,國母宋慶齡,她早已得出這個結論,所以,我們要時刻銘記先輩說的這句話!
記得她說過:“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這句話,同樣說的是我們這一代,我們青春,我們就應該有朝氣,相信每個人都深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只是在我們之中,有一部分的人被外界影響,變得虛榮,虛偽,變成這樣,我們怎么來保護我們的祖國?我想,我們不能被外界的條件所迷惑,我們要學會自控,因為這個國家的進步,取決于我們,就像宋慶齡奶奶說的這句話: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我們要銘記她愛國精神,也要銘記我們身上的責任。
她的一生是和人民群眾連在一起的。她一生熱心婦女解放事業,是中國婦女界的杰出領袖之一,歷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她長期主持中國救濟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她畢生致力于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業。她曾說:“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可以等待的。”她關注弱勢,她善良,她的身份地位高,但她卻貼近人民,關心人民,幫助人民,或許我們做不到她這樣,但我們至少可以學習她的這些精神,從自身做起,幫助身邊的人。
“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 “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可以等待的。”宋慶齡奶奶的這些話,我會銘記于心,更會宣揚她的精神!向宋慶齡奶奶致敬。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5)
以前有很多共產黨人,如毛澤東、朱德、雷鋒等,今天我要重要介紹的是宋慶齡女士。
1927年,在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時,宋慶齡表示決不同流合污,并與毛澤東等22人,以國民黨中央委員的名義發表宣言,譴責蔣、汪的叛變行為。不久,她赴蘇聯、法國參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反帝活動,并于1929年當選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會名譽主席,后來又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之一。 1931年宋慶齡 回國,竭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拒絕擔任國民黨政府的任何職務。1932年,她與魯迅、蔡元培等人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營救和保護了大批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宋慶齡先后在廣州、香港組織“保衛中國大同盟”,向外國人士和海外僑胞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工作。抗戰勝利前后,她在上海成立中國福利基金會,為解放戰爭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幫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副主席、共和國副主席等職。1981年被授予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她在逝世前,被中央授以中共正式黨員。她長期主持中國救濟總會、中國紅十字會,關心婦女工作和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她為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奮斗了一生,所以人民贊譽她為“國之瑰寶”。
宋慶齡啊!你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6)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于中國革命事業,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
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護法運動(1917年)、國民_(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斗,在中國現代歷,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7)
1908年,宋慶齡15歲。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進了佐治亞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學。
宋慶齡是個文靜而愛沉思的女孩子。她學習非常勤奮,尤其是想到將來要為窮苦的祖國人民做事時,她就更加刻苦地學習。
有一次,班里要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她認真地搜集資料,認真地思索,做了充分準備。
在討論會上,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發言。他說:“我認為,歷史的發展是難以估計的,你們看,那些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歐洲、在美洲、在我們這里……”
這時,坐在前排的宋慶齡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她緊鎖雙眉,耐心地聽著美國同學的發言。
那位同學剛講完,宋慶齡就站了起來。教室里立刻靜下來了,宋慶齡顯得有些激動,但她仍然用柔和的聲調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于億萬大眾。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沉睡下去。總會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交口“說得好,以理服人。”“這些話多么有力量!”
宋慶齡雖然身在國外,但她時時刻刻關心著國內的情況,她常對同學說:“我不能忘掉中國,我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8)
學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我就產生了想親眼看一看那兩棵樟樹的愿望。借著去上海復診的機會,爸爸帶著我一起去瞻仰宋慶齡故居。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故居,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用漢白玉雕刻成的宋慶齡塑像,她手捧鮮花,極目遠眺,真是栩栩如生。看著她親切慈祥的面容,我久久不愿離開。
塑像后面是文物館,別看這文物館小,可文物可真不少,有她的美國留學證、___、周恩來、__等國家領導人的親筆書信和各國貴賓贈送的禮物等等。這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講述了宋慶齡光輝的一生。
穿才車庫,我們來到她的別墅——一棟紅瓦白墻的三層小樓,一樓客廳的墻上掛著徐悲鴻的《雙馬圖》,地上鋪著毛澤東送的地毯,一組沙發排放在四周。二樓的臥室里掛著一張宋慶齡和孫中山先生的結婚照,她是那么年輕,充滿朝氣,在臥室的一側放著一座古鐘,古鐘的指針永遠的停在20:18分,這是宋慶齡離開我們的時間。
在一片草地上,我終于看到了一排樟樹,它們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像兩把綠色的巨傘撐在空中,我站在樹下,感到清新涼爽,又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
瞻仰結束了,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宋奶奶:你就像那棵棵樟樹為我們遮風擋雨,用你的一身正氣激勵我們永遠向前!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9)
宋慶齡祖籍海南省文昌縣。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父親宋嘉樹,字耀如,原名韓教準,早年漂泊美國,中年回國興辦實業,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和親密戰友。母親倪桂珍是中國較早接受文明,反對封建的進步婦女之一。宋慶齡7歲時入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907年,15歲時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佐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文學系。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聽到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熱情歡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
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她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和振興中華的理想毅然回國,投身于“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爭。
歸國途中經過日本,拜會了她早已崇敬的孫中山先生。隨后擔任了孫中山的秘書,在共同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設法從上海重返日本,于1915年10月25日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她淡漠名利、權勢和闊綽優裕的家庭生活,心甘情愿地為孫中山一起分擔流亡之苦。她積極參加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因反對孫中山北伐而叛變革命。在叛軍企圖炮轟大元帥府及住所的危急關頭,孫中山請宋慶齡先行撤離,而她卻對孫中山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堅持讓孫中山先安全撤離。后來,幾經危難才死里逃生,次日于永豐艦(中山艦)會合。
此后,孫中山、宋慶齡在上海與共產黨人李大釗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寧派來的特使進行多次交流,總結經驗教訓,磋商國共合作,著手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20日,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了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4年年底,宋慶齡隨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為和平統一全國犯難北,直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孫中山病重期間,宋慶齡日夜守候在病榻旁。
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宋慶齡堅決維護、忠實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的勢力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五卅”慘案發生后,她極為憤慨,呼吁“凡中國國民皆當負此救國重任”。繼續同共產黨緊密合作支持北伐。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北伐軍攻克武漢,國民政府準備遷都,宋慶齡與先遣人員一同抵達武漢。
1927年上半年,正當_蓬勃高漲的時刻,國民黨內的右派勢力背叛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反對“三大政策”,結成“寧漢合流”,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愛國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對此,宋慶齡義憤填膺,毅然發表了《為_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宣布與“寧漢合流者”決裂,“暫時隱退”。
中國共產黨于1927年在南昌發動了武裝起義,當時她雖然不在南昌,但仍然與周恩來等25人組成革命委員會并被推選為7人主席團成員。繼而為了進一步探求革命道路,實現孫中山的遺愿,赴蘇聯訪問。在蘇聯,她受到了斯大林和其他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與加里寧夫婦結下了濃厚的友誼。
從歐洲回國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后,在與戴季陶的談話中,嚴厲指出:“我對于政客的生活不適合,況且我在上海都沒有言論自由,難道到了南京可以希望得到嗎?”并宣告:“使我不說話的辦法,只有槍斃我,或者監禁我。”
在這一時期,宋慶齡積極參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國際反帝活動,1927年12月和1929年8月兩次被選為國際反帝同盟名譽主席,之后又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委員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九一八”事變后,宋慶齡再度從西歐回國,無情揭露蔣介石“欲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她確信:“只有以群眾為基礎并為群眾服務的革命,才能粉碎軍閥、政客的權力,才能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1932年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十五路軍奮起反抗,宋慶齡高度評價十五路軍抗日將士的愛國行動。
1932年12月,宋慶齡與蔡元培、魯迅、楊杏佛等人在上海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以自己的崇高威望,通過廣泛的社會活動和各種形式的斗爭,營救了許德珩、羅登賢、鄧中夏、鄒韜奮、陳賡、廖承志、丁玲和救國會的“七君子”等一大批革命者和愛國進步人士。在魯迅先生病重時,宋慶齡給他寫信說:“你的生命并不只是你個人的,而是屬于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為了中國和中國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為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1933年9月宋慶齡在上海領導召開了“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會議。
“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宋慶齡于1938年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致力于戰時的醫療救濟和兒童保健工作。她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向海外華僑和國際社會宣傳抗戰真實情況,并向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募集了大量資金、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支援抗戰。許多物資是通過她的精心安排,運往抗日根據地。她團結和組織國際友人和國際醫療隊到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等記者和醫生都是經她安排進入解放區的,其中白求恩、柯棣華、哈立遜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斯諾訪問陜北后寫下了的《西行漫記》。
1941年1月,宋慶齡與何香凝、柳亞子、___聯名致函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憤怒譴責_發動的“皖南事變”。這期間,宋慶齡堅持“保盟”工作,直至香港淪陷前乘最后一班飛機去重慶。到達重慶后,她不顧環境險惡,繼續開展“保盟”工作,不計前嫌,宋氏三姐妹牽手共赴困難,支持抗戰。
抗戰勝利后,宋慶齡將“保衛中國同盟”改為“中國福利基金會”,主要從事婦幼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救濟事業。此時的國民黨又發動內戰,宋慶齡雖然身在國民黨的心臟地區,卻繼續募集大批醫藥物資,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運往解放區,支援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特殊的功勛。
1949年6月,全國解放指日可待,毛澤東、周恩來親筆寫信邀請宋慶齡赴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宋慶齡見信后,非常感動,欣然同意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從此,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如既往,言行一致,為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經常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商籌大計方針,參加了大量的國務活動,并深切關懷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希望盡早實現祖國統一。
宋慶齡的一生始終是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的。她不辭辛苦去全國各地視察,深入到工廠、農村、部隊和少數民族地區,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和人民心連心。她謙遜和藹,平等待人,興辦實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熱心婦女解放事業,是中國婦女界的杰出領袖之一,歷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她長期主持中國救濟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她畢生致力于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業。她曾說:“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兒童的培養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是全國少年兒童慈愛的祖母。她1951年被選為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直到逝世。她創辦的《兒童時代》雜志是新中國最早的兒童讀物之一,一直為少年兒童所喜愛,是他們的良師益友。宋慶齡經常為少年兒童題詞和撰寫文章,鼓勵孩子們健康成長。她經常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兒童是我們的未來,因為未來的世界是屬于兒童的。”她一生雖然沒有親生的兒女,卻把慈母的愛全部傾注給了全國的少年兒童。
宋慶齡從早年就投身于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斗爭,享譽世界。新中國成立后,她又組織和參加了許多國際性的反侵略戰爭,世界和平會議和工作。在1950年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上,她當選為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執行局委員。榮獲1950年“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和平獎,并將全部10萬盧布的獎金捐獻創建“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1952年與郭沫若等人發起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并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太區域和平會議,被選為聯絡委員會主席。
宋慶齡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后出訪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結交朋友,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做了大量工作。她一貫關心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的老朋友、海外僑胞,關懷臺灣的前途、盼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建國初期,宋慶齡主持創辦了《中國建設》英文版本雜志,把中國人民的真實情況傳達給世界人民。如今的《中國建設》(現名為《今日中國》)從英文一種版本增加到7種文字版本,發行到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革命長期艱苦的斗爭中,她堅定地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同志一向把她作為自己的親密的戰友、同志、無產階級先鋒戰士。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決定接受她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遵照她的遺言,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她父母陵墓的東側。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她立碑銘文以表紀念: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宋慶齡愛國事跡集合(精選篇10)
1933 年 3 月下旬的一天, 上海亞爾培路(現陜西南路)一幢小樓的會議室里, 一派緊張而憤怒的氣氛, 以宋慶齡為首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正在舉行緊急會議。 宋慶齡是去歐洲旅行后于 1931 年 6 月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的。 她看到蔣介石置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于不顧, 卻對革命者和愛國人士進行殘酷的鎮壓和屠殺, 氣憤急了, 立即開展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黑暗統治的斗爭。
1932 年 12 月, 她聯合學術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魯迅、 蔡元培、 楊杏佛等人, 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同盟的主要任務是: 營救一切愛國的、 革命的政治犯, 爭取人民的集會、 結 社、 言論、 出版等自由。 同盟一成立, 就先后營救了許多抗日革命志士。 這天, 他們正在商量營救被國民黨非法逮捕的在上海養病的紅軍將領陳賡等 5 位愛國志士。
同盟得知上海第二特區法院將在 3 月 31日以從事“共黨”活動的罪名, 要開庭審判他們 5 人的消息, 心急如焚。聽完情況介紹以后, 宋慶齡說: “先要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界, 并且公開發表宣言, 揭露國民黨_蹂躪民權的非法行徑。 ”然后刀子轉向同盟的律師吳凱聲說: “在法庭上, 由你擔任他們五人的辯護律師 。 ”
“國民黨肯定不會輕易放人! ”有人擔心地說。 “那我就到南京去向他們要人! ”宋慶齡大義凜然地回答。 果然不出所料, 在法庭上, 盡管上海第二特區法院的法官被吳凱聲駁斥得理屈詞窮, 卻依然判決陳賡等五人有罪, 并被押解到南京, 關進了軍事監獄, 蔣介石已下令決定秘密殺害他們。 宋慶齡氣極了。
4 月 1 日, 她發表了《告全國人民》 一文, 號召全國人民起來營救他們。 接著她不顧個人安危, 在 4 月 4 日趕到南京, 親自找到了蔣介石。 一見面, 宋慶齡就開門見山地責問道: “你為什么不釋放陳賡? 他究竟犯了什么罪, 你要槍斃他? ” “他們是共產黨, 擾亂治安, 進行反對政府的活動……” 蔣介石的話未說完, 宋慶齡就義正詞嚴地打斷了他的話: “你拿出證據來! ” “證據在法院嘛! ”
蔣介石狡猾地說。 “法院根本拿不出證據。 ” 可是, 蔣介石仍然堅持要殺陳賡等人。 宋慶齡憤怒了 , 她指著蔣介石大聲說: “陳賡是黃埔軍校的學生, 東江之役一直跟你打仗, 你忘了, 你打了敗仗, 還是陳賡救了你一命,不然你也活不到今天。 現在你要殺他, 簡直是忘恩負義! 你天天說的禮義廉恥那里去了? ” 蔣介石被責問得啞口無言, 低著頭, 在房間里踱來踱去。
他怕把事態鬧大, 更怕面前的孫夫人向全世界發表公開聲明, 只好無可奈何地說:“好吧, 我把陳賡交給你, 只是——不許他再從事破壞活動。 ” 經過宋慶齡同蔣介石面對面的斗爭, 陳賡被釋放了。 他在后來的革命戰爭中, 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1936 年 11 月, 宋慶齡得知國民黨_非法關押了 7 名愛國人士, 就是轟動全國的“七君子事件”。 她義憤填膺, 立即向新聞界發表了嚴正聲明: “關于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 7 位領袖的被捕, 我以這個組織執行委員會的名義, 特提出_, 反對這種違法的逮捕, 反對以毫無根據的罪名橫加在他們身上……
救國會的 7 位領袖已被逮捕, 可是我們中國還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民, 他們的愛國義憤是壓制不住的。 讓日本軍閥當心吧! 他們雖然可以在幕后指使逮捕 7 位領袖, 但是全中國的人民是不會饒怒他們的。 ”宋慶齡的聲明大義凜然, 氣貫長虹。 為了揭露敵人的丑惡面目和營救 7 位愛國人士, 宋慶齡又公開向國民黨蔣介石發出質問: “愛國算不算有罪? ”敵人為了欺騙人民, 美化自己, 當然不敢公開說愛國有罪。 宋慶齡的一個又一個有力質問, 使 敵人啞口無言。 為了 使敵人更處于尷尬的地位, 她又發起了 “愛國入獄運動”。
在那炎熱的 7 月, 她不顧疲勞, 帶著何香凝、 胡愈之等 10幾位救國會的同志, 背著行李來到了蘇州高等法院。 并質問_, 如果愛國有罪, 是來自請入獄的。 敵人沒有料到宋慶齡會親自來到, 更沒有料到采取“自請入獄”的方法, 嚇得一個個狼狽不堪, 理屈詞窮。宋慶齡領導的“同服愛國罪”運動在全國激起了強烈反響, 對賣國賊蔣介石是一次沉重地打擊, 喚醒了更多的人起來與_進行斗爭。
在全國億萬人民強大的壓力下, 敵人終于被迫釋放了 7 位愛國領袖。 1981 年 5 月 29 日, 宋慶齡平靜地離開了我們, 但她貢獻給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業績, 將世世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