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
一份有效的事跡能夠起到宣傳典型,引導良好風氣的用意;你知道哪些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精選篇1)
錢學森說: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工作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獎賞。
在創建力學所期間,他按照技術科學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個專業學科組,并積極倡導學術民主,在科學研究面前不論資歷深淺,彼此平等。他在中國科技大學創辦了近代力學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給學生講課時,他發現許多工農子弟因為經濟困難,買不起計算尺等學習用具,就把自己剛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論》一書的稿酬,毫不遲疑地捐給系里,資助貧困學生購買學習用具。
作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主要技術領導者,他不僅擔負著技術抓總的重任,而且經常身臨一線進行具體指導。在進行兩彈結合的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期間,為了確保人民的安全萬無一失,他竭盡心力。導彈上的元器件成千上萬,任何一個零件出現故障,都可能影響導彈的安全。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種可能存在的問題一一列出來,詳細到晶體管、電位器、電容器、開關插座、螺釘螺帽等。這對需要思考諸多大事的技術統帥來說,是何其可貴。
許多了解錢學森的人都說,他是大科學家,但心里始終裝著人民。20世紀60年代,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時也是我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的時期。為了保證科技專家的正常工作,黨和國家想盡辦法給以照顧。聶榮臻元帥特意送去一些豬肉,交待給錢學森補充營養。有一天,炊事員看見錢學森太勞累,就為他做了一碗紅燒肉。平時和顏悅色的錢學森,一下子把臉沉了下來,批評工作人員道:你們知道不知道,現在全國人民都生活困難,連周總理都不吃肉了,你們居然給我做紅燒肉,黨性到哪里去了!不僅如此,錢學森又把自己剛出版的兩部科學巨著的稿費作為黨費上交。他說,我要和全國人民共渡難關。
在領導國防科技工作期間,錢學森經常深入地處沙漠戈壁的試驗基地。那里自然條件的惡劣,人民生活的艱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領導崗位后,他還牽掛著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們,思索著如何用科學改變那里的環境。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思想。他說:我國沙漠和戈壁大約16億畝,和農田面積一樣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長。沙漠和戈壁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這可以說是又一項尖端技術!他還把自己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獎100萬港元,捐給了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會。
錢學森現已94歲高齡,依然關心著國家的長遠發展,思考著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軍總醫院的病房里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作了一次長談。他說:今天找你們來,想和你們說說我近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人才培養問題。我想說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養問題,而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他從美國的大學教育談到他的老師馮·卡門的教育方法,從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體會談到中國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從兩彈一星 的研制成功談到我國今后的長遠發展。他寓意深長地說:我們一定要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回國以后,我覺得國家對我很重視,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更多的錢學森,國家才會有大發展。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
這就是錢學森一位人民科學家的忠誠。
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精選篇2)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_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別儀式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各地群眾手持鮮花吊唁,現場莊嚴肅穆。
送別,終有一別;悲拗,久久難息。袁隆平院士的傳奇一生,自此畫上句點。傳奇落幕,而榮耀永恒。畢其一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與田野融為一體。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變了現代農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狀態,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形態。袁隆平的巨大貢獻,超越時空,亙古不滅。
科學家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夢,而袁隆平院士則將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一路走來,留下無數的驚喜與奇跡。自從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間,袁隆平已培育了數代“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稻增產20%,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中國人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袁隆平的才華與勤奮,專注與堅守,收成滿滿,功德無量。
矢志不渝,無比簡單無比純粹,始終將水稻“高產更高產”作為一生奮斗的目標。作為學者的袁隆平,與作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這一古老的物種上重疊躍升,最終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足可撼動經典科學理論的桎梏,足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足可讓全球消除饑餓見到希望。“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濟世,仁士仁心。大師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同樣追逐夢想的人們,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都受惠于袁隆平的成果,我們都感念于袁隆平的品格。現實的相關性,情感的接近性,讓無數人從四處趕去送袁老最后一程。常懷感恩之心,長記稻中真義,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送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須知飯碗里的糧食,都其來有自。國士無雙,先生千古!再送一程,愿直抵星辰,愿照耀前路。
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精選篇3)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的袁隆平因親身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讓他不滿足于在農業學校當了一名教師,于是轉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注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后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一點,我努力并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度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業科研一線,每天戴著一頂草帽,卷著兩只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斗、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一個農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向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怎么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追夢路。
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精選篇4)
重讀張富清老人的生平經歷,于平凡中感悟身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偉大;體味張富清老人的動人話語,于點滴中催發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使命。
堅守初心,不改本色。“黨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這簡單平凡的話語在此刻聽來卻那么擲地有聲,_年前,他是西北野戰軍的突擊隊員,迎著槍林彈雨沖鋒在前,戰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戰斗英雄。_年前,他退伍轉業,在湖北來鳳縣的艱苦山區奉獻一生。7年前,他88歲,左腿截肢,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更為了讓子女
“安心為黨和人民工作”,裝上假肢,頑強地站了起來。現在,他95歲,仍然堅持學習。他說:“人離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絕不能離休。”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張富清用自己的行動見證了自己的錚錚誓言,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身為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深藏戰功_年,因為一次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這位老人才重新被人們認識。誰曾想這位平時默默無聞的張富清竟是立下赫赫戰功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戰斗英雄,這讓當時負責信息采集登記人員都為之震驚。每當提起_年前犧牲的戰友,老人淚眼婆娑:“我的戰功,和他們的貢獻相比,差得很遠;我現在人還在,生活等各方面都比他們享受得多,還有什么理由向組織提要求?”甘于貧苦,淡泊名利,裝修、家具都是20世紀80年代的老樣式,平日生活更是將勤儉節約融入了生活的點滴。在面對兒女工作時,時任革委會負責領導的張富清毅然讓兒女下鄉鍛煉,到祖國更需要的地方歷練成長,甚至在晚年患白內障進行手術時也只是選擇了一副的晶體,而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老人用他的淳樸淡泊彰顯了共產黨員的高尚品格。
一心為國,造福一方。抗戰時期的戰斗英雄,復員轉業后的人民好干部。哪里需要我就到那里去,哪里艱苦就到哪里去,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張富清抱定這樣的一種信念扎根來鳳_年,為官一任,張富清認真工作深藏功名,帶領群眾投工投勞,一起放炮眼、開山修路
……為來鳳縣帶來了新氣象,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見證了共產黨員干部的責任和擔當。
新中國成立_年來,正是有無數像張富清老人一樣的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默默付出,他們用鮮血和汗水捍衛了我們的建設成果,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無限忠誠,這一切的一切也將不斷地激勵著我們新的一代繼續向前,以無數英模先輩為榜樣凝聚成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為祖國的明天不懈奮斗!
國家建設偉大人物事跡(精選篇5)
劉永坦,男,漢族,1936年12月生,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他胸懷祖國、服務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被評為“最美奮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入選“3個100杰出人物”。
劉永坦同志的先進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授予劉永坦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劉永坦同志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黑龍江省委、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負責同志以及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代表參加了有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