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
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后進的作用;你知道哪些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篇1
俗話說得好:“人之行,莫大于孝”,在所有的品德中,“孝”無疑是我們中華兒女最優秀的品德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她用實際行動恪守著“君子人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
因父母在外經商,她的童年時代是與外公外婆一起度過的,從小在耳濡目染下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還經常幫外婆洗衣、做飯,飯前主動擺放餐具和桌椅,飯后收拾碗盤等,也從不挑食剩飯。炒菜時少了油鹽醬醋什么的,她也總是很積極地去買……她對外公外婆十分孝敬,所以外公外婆也慈愛地稱她為自己的“貼心小棉襖”。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外公突發疾病,為了讓疼愛自己的外公早日康復,她早上起早為外公洗臉、擦手、喂飯,然后才去學校上課。放學回家后如若天氣好,她就扶著外公到屋外活動活動鍛煉身體,幫外公按摩,捶背、剪指甲,與外公聊天逗趣。后來,外公因病情太嚴重去世了,她怕外婆傷心就經常纏著外婆聊天,讓外婆教她織圍巾、毛衣等以分散外婆的注意力。
和父母住一起后,因父母忙于生意沒有時間做飯、洗衣,她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主動攬起了做飯、洗衣的活兒。有時候父母要去收賬,她就在家中邊做功課邊照應店鋪。父母身體不好時她總是積極的幫父母去收賬,因為她還小父母很是不放心,怕她收不清賬,但她每次都能把賬收得準確無誤,父母直夸她是個好幫手。后來母親身體不適,她就向學校請假,陪著母親去醫院檢查,在醫院里她上下樓跑著為母親取檢查單和繳費,檢查結果很不好需要做手術,她毅然地向學校申請了續假,陪護著母親做手術。她懷著忐忑的心情推著母親進入手術室,在外面焦急的等待著,如坐針氈,各種心情涌上心頭,她祈禱著手術順利,想著以后要好好的孝順母親。過了很久醫生才把她母親從手術室里推出來她上去接手推著母親回病房,途中她聽人說,做完手術的第一晚很是關鍵,一點都不能馬虎,所以她一晚上都不敢睡,在床邊看著心率監測器,觀察心率,不定時切黃瓜片放到她母親的嘴上補水,一晚上就這么心驚膽戰的過去了,第二天她母親就醒了。她幫母親洗臉、擦手、擦身、看點滴、喂飯、扶著母親下地活動……就這樣在醫院照顧了三周,醫生就讓母親回家休養。在家中她全攬家務活,細心地照顧母親,經過長時間的休養,母親已經大好,她才放心地去學校上課了。
白駒過隙,她滿懷著對大學的向往踏入了學校的大門,為了在未來的選擇中不迷茫,為了父母的辛勤付出更加值得,她在國際交通學院積極進取,努力提升自己,她學習認真,還曾榮獲俄語書法大賽一等獎;她集體榮譽感強,在校運動會團體項目中取得兩項第一,為學院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在班中擔任俄語課代表,以各種形式幫助大家學習,為大家服務;她還積極參加學校的志愿活動,去養老院獻愛心,為老人洗臉、修剪指甲、打掃衛生。陪老爺爺老奶奶曬太陽聊天;她在疫情期間積極響應號召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中。
人最不能缺少的三個品質:孝、善和愛,她都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學校友善對待同學,在社會中傳遞正能量,將孝老敬親這一傳統美德不斷傳承。她勇挑生活的重擔,面對生活的艱辛,她從不喊累、從不抱怨、從不氣餒。“心中有夢,眼里有光”她樂觀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從容地應對家庭的艱辛,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心和無限的老心,行且至此。
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篇2
許張氏,女,漢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關社區居民。
她沒有堅實的臂膀,卻四十年如一日為癱瘓兒子延續生命;她家庭貧困,卻回絕了10萬元的愛心捐款。許張氏,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97歲老人,用自己的堅持和無私書寫著人世間最偉大的母愛。
因為生在舊社會,17歲時嫁給了同村的許奎元,人們就叫她許張氏。40年前,小兒子許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連家人都不認識,全家傾其所有為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從那時起,許張氏就衣不解帶地照顧兒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過七旬的許張氏只能獨自擔起照顧兒子的重任。1994年,許全意病情惡化完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寬裕。體恤兒女的許張氏硬是咬著牙自己堅持照顧許全意,喂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許張氏自己動手去做。有時許張氏累得不想動,但是一想到兒子沒吃上口熱飯,心里就難受起來。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幾次,看看兒子冷不冷、熱不熱,有沒有尿床。兒子的頭發、胡子都是她親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發蒼蒼,腰背累得深深地彎了下去。病床上的許全意雖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凈凈,沒有一點褥瘡,雙眼有神。雖然不能言語,但會用眼神與母親交流,完全沒有久病之人的那種木訥。
“二哥是我母親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們,我們想搭把手都不允許,更別說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顧了。”女兒許長榮說。許張氏說:“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著,活著一天就要照顧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議出資幫忙許奶奶的小兒子住進福利院,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她安享晚年,但被許張氏一口回絕了。老人認為福利院的護理人員雖然不錯,但自己在家里親自照顧兒子就應更好些,她不愿意兒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帶著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堅毅。
雖然家境貧困,許張氏卻有自己的原則,好心人送來的錢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業老總在微博上看到許張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員送來10萬元愛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當地民政部門為老人和她的小兒子分別辦理了低保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這讓許奶奶每當和人聊天時,總是不忘念叨幾句感謝的話:“給政府添負擔了,共產黨好啊!”
許張氏榮獲第三屆安徽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篇3
韓瑜,女,23歲,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中心小學教師。
韓瑜是一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為了挽救父親的生命,毅然將自己的左腎捐給生命垂危的父親韓遠德,用孝心譜寫了一個“古有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孝女捐腎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眾譽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欽北區小董蠶種場當司機的韓遠德因帶病堅持工作,病情惡化,發展為尿毒癥。一個星期兩次血透治療,每月費用高達5000元,幾年下來,一家負債近10萬元,陷入困境。為減輕家庭的負擔,學習成績優異的韓瑜放棄上高中考大學的機會,報考了中師。她生活節儉,將每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塊錢以內,不斷攢錢給父親治病。
2003年,她的兩個哥哥從報紙上得知換腎可以治愈尿毒癥,悄悄地去做了檢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腎要求。年僅18歲的韓瑜也悄悄到醫院做了比對檢查,在確定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后,毅然決定把自己的一個腎捐給父親。當她向父親提及捐腎的時候,慈祥的父親寧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腎,說“我怎能用犧牲女兒的健康、幸福來換這一條老命呢!”家人知道韓瑜的想法后,也沒有一個人同意。但瘦小的韓瑜,卻有一股韌勁,堅決地說“父親今年才46歲,他與母親將我們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沒過上一天舒心日子。何況醫生說了,捐一個腎,對身體沒什么影響。就是有影響,為了救父親,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親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無可奈何的父親終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動,答應了女兒的請求。
2003年1月24日,韓瑜和父親在桂林解放軍181醫院成功完成了換腎手術。資深的主刀醫生說:“我做過許多例腎臟移植手術,可謂輕車熟路。但面對這位18歲的美麗女孩,我卻于心不忍,遲遲下不了刀啊!”韓瑜以腎救父當時在全國是首例。她的壯舉感動了社會,人們稱贊她是個道德高尚、勇敢孝順的好姑娘。
2003年,韓瑜榮獲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和全國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中央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先后對韓瑜的孝老事跡作了報道。
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篇4
韋正雄,男,47歲,布依族,貴州省望謨縣油邁瑤族鄉教育輔導站教師。
韋正雄的家在平卜河邊,附近的平卜小學宿舍較少,他主動把自家一樓騰出來讓32名學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洪水很快淹沒了房屋。從睡夢中驚醒的韋正雄一家,趕緊搶救困在一樓的學生。女兒海豐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兩個嬸子和弟妹們肯定也在水里,“他們也很危險呀!”聽到此話韋正雄頓時淚如泉涌。但情勢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兒:“快!快到后墻處喊叔娘和弟妹們,我去救學生!”說完就沖到樓梯口處下了水,摸黑向樓下幾個房間游去。兩個女生最先摸到門口出來了,有5個學生在水中掙扎著,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韋正雄急忙用嘴含著手電筒,往水里趟去,把這5個學生一個一個拉到樓梯口。接著他又撬開一間被泥沙堵住門的房間,把6個男生拉出來。
洪水還在暴漲,上氣不接下氣的韋老師不顧一切,馬上游到另一間快被洪水淹沒的女生寢室里,兩次拉出來4個學生并把她們送上樓。還有15個學生被圍在洪水里。幸好韋正雄家樓房墻縫都用水泥和石灰糊過,大水來勢太猛,里面的空氣被擠壓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約20公分的空間,學生們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強呼吸。此時進去救人,會卷走空氣,學生反而會被憋死,韋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勵孩子們堅持住。到13日凌晨1時許,洪水從二樓屋面消退,一樓大半截還浸在水中。韋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長竹竿游下樓去,將孩子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只有一名學生不幸遇難。
隨后,筋疲力盡的韋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墻之隔的弟弟家。然而,兩個弟弟的家已經被洪水沖毀,兩家7口人全部遇難。如果韋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許能救出一個、兩個或者更多,但是身邊學生的急切呼救聲容不得韋正雄有過多思考和猶豫,在痛苦的抉擇中,他舍棄了親人選擇了學生。
2006年,韋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07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最新職業道德榜樣人物事跡篇5
張__,女,滿族,1957年6月生,中共黨員,__省__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__縣兒童福利院(__兒童之家)院長。
她堅守貧困地區教育一線40余年,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貧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她從2002年起四處奔走,克服重重困難,于2008年8月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先后幫助約2000名貧困山區女孩考上大學、走出大山,該中學在她的帶領下,連續11年高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她堅持以黨建引領教育,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課,每周開展“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合唱一支革命歌曲、觀看一部紅色電影、組織一次理論學習”活動。她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在1997年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后,仍然堅守講臺,持續13年家訪,行程11萬余公里。自2001年起,她還兼任__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當177名孤兒的“媽媽”。多年來,她將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熱愛的教育事業。
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道德模范”等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___”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