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
因為《山海情》,林占熺在寧夏科技扶貧的故事被觀眾所熟知;你是否在尋找“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精選篇1
林占熺在內蒙古菌草荒漠化治理現場。
“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連日來,我省黨的代表林占熺在“黨代表通道”講述菌草走向世界的故事,引起在榕高校科研人員、師生,科技特派員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17日,記者來到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見到市科技特派員、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所長陳秀娟時,她正與同事在棚里查看蔬菜的長勢。
“林占熺教授是我母校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他懷著一顆‘菌草濟天涯,造福全人類’的赤子之心,努力為黨工作、為民奉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斗,他的事跡令我感動。”陳秀娟激動地告訴記者,她要學習林占熺教授“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精神,學習他“創新路上敢為先”的科學精神,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敢教大漠換披綠裝的擔當精神,學習他不辱使命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助力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秀娟表示,她將從個人科特派、團隊科特派到法人科特派,從服務一個企業到服務全市蔬菜主產區,將原來科技特派員單兵作戰、改變為組團作戰,全方位服務,推動完善產業良性機制。
深有感觸的人還有很多。17日,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里,實驗員羅虹建正在研究靈芝活性成分,她正忙于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報靈芝多糖肽標準樣品。
“黨的_勝利召開,我們倍感振奮,青年強則國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羅虹建表示,她將在菌草科研事業中不斷創新、刻苦鉆研,做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創造新奇跡。
“林占熺入黨56年來,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投身科技扶貧、生態治理和援外事業,把初心鐫刻在大地上。作為發展菌草事業一員,我感到無比自豪、備受鼓舞。”羅虹建感慨道。
“林占熺是我的導師,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堅持他的菌草事業。他持續推進菌草技術創新,服務于鄉村振興,投身于菌草生態治理,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生態學博士研究生張麗麗告訴記者,“作為‘菌草鐵軍’的一員,我將緊跟老師步伐,發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精神,投身到菌草生態治理一線,用實際行動保護母親河,為菌草技術在黃河兩岸筑起菌草生態安全屏障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進農民的錢袋里,用菌草繪就綠色經濟新畫卷。”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表示,林占熺永遠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圍繞服務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一帶一路’的目標,加快菌草交叉學科建設和菌草科技創新,加強培養優秀菌草科技人才,加速推動菌草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菌草國際推廣應用力度。”林冬梅表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為落實“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幸福草’”而不懈奮斗。
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精選篇2
“沒有樹挺拔,沒有花香,但菌草能變出山珍。”40年來,林占熺一直秉持自己青年時期選擇報考農校的初心,用一株菌草幫助貧困農民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同時奔赴多個發展中國家,幫助當地人民掌握菌草生產技術。
1983年,在福建農學院工作的林占熺隨福建省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長汀縣。他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行程,他被深深刺痛了兩次。
一次是在貧困農戶家,有個小孩子餓得受不了,拉著林占熺的手,向他討東西吃。
一次是站在耕地上,林占熺看到“懸河”高出兩邊一兩米,四周山丘荒禿、耕地沙化,十分荒涼。
山禿、水濁、田瘦、人窮的景象,在林占熺心里深深地扎了一根刺。
林占熺決定拔出這根刺,為自己學習農業的初心,也為眼前為生活掙扎的鄉親。
他把目光投向一種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閩西閩北漫山遍野都是,不稀罕。林占熺想,能不能用草替代樹木培養菌草?沒有參考資料,沒有前人實踐,沒有儀器設備,只有一腔熱情的林占熺就這樣走上了探索之路。
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沒有實驗場所,林占熺向學校工程隊借來5萬元建實驗室;沒有菌種接種針,就把家里的自行車拆了,將鋼線磨光來代替;沒有粉碎機,借用學校農場的飼料粉碎機,把野草芒萁粉碎了做培養基……
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奮戰,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來的香菇,在試驗瓶里破土綻放。菌草技術從此誕生。
“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林占熺說,“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長,就說明我們這個辦法是可行的。”
目前,林占熺團隊已篩選出可用49種菌草栽培的54種食藥用菌,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拓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新興生態產業領域。
菌草不僅展現出了極高的經濟價值,在生態治理上也蘊藏著無限潛力。
從1989年開始,林占熺自覺將生態治理和科技扶貧結合起來,率領團隊先后在不同類型的生態脆弱區,開展菌草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海邊風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黃河水沖擊河岸,沙漠之下便是暗流。當年駝隊走到此處,常常陷入黃沙,掉進河里,這里因此得名“閻王鼻子”。
林占熺一直試圖扭住“閻王鼻子”,用的還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菌草。
2013年,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進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
經過4年的試驗,林占熺團隊篩選出的“綠洲一號”菌草,可以在含鹽量9‰以下的鹽堿地種植生長。菌草不僅能保持水土和降低土壤的鹽堿度,還能作為動物飼草,具有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
多年來,林占熺在寧夏、新疆、陜西、青海、內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廣菌草技術,建設示范推廣基地,推動菌草產業成為當地新興產業,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如今,菌草技術已傳播推廣到全國31個省(區、市)的500多個縣。
不僅在國內如此。20世紀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國專家組成員還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手把手培訓當地民眾學習菌草種植。“許多人翻山越嶺走了幾天幾夜趕來學習。”林占熺回憶。
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精選篇3
管種植,管培訓,管銷路……在林冬梅眼里,父親就是一個“愛操心”的人。2005年,去盧旺達推廣菌草項目時,路過一片因管理不善而絕收的稻田,見到當地人還在用最原始的人力翻耕土地,林占熺當即就要停下來教授他們旱稻技術。
“他主動對當地的農業部官員說,可以教他們旱稻技術。他是發自內心同情他們,覺得所有技術都要用來幫助他們。”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組織實施菌草技術項目。如今,菌草、旱稻技術已推廣到巴新16個地區,數萬民眾因此受益。當地人稱林占熺為“布圖巴”,這是這個國家國旗上的吉祥鳥。不少人給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原任警察部部長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而且是用登報的方式公布。他和我解釋說,之所以這么做,就是要讓他們的人民,永遠不要忘記中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
林占熺的菌草,從福建出發,一路向西向北,到寧夏、內蒙古、新疆、西藏……中國的菌草,走出國門,一路戰貧斗困,到巴新、盧旺達、斐濟、南非……中國菌草技術至今已推廣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
“菌草事業是一個使命。1992年定的使命是:為民謀利、為國爭光、造福人類。中途發生過很多事情,但是至今這個方向沒有偏。”
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精選篇4
17日,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向記者分享了林占熺另一個故事——運用菌草技術防風固沙筑牢“安全屏障”。
林冬梅回憶,長期以來,林占熺一直活躍在菌草研發和推廣的一線,他的身影出現在沙漠荒灘、黃土高坡、青藏高原。至今,林占熺的團隊已篩選、選育49種菌草,菌草技術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擴展到菌草生態治理、菌草飼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眾多領域。
2010年,林占熺團隊在閩寧鎮荒漠上種植的巨菌草,經專家驗收畝產鮮草20噸,為黃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和菌草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經過反復實驗,林占熺發現,菌草不但能致富,還能治沙。“當時林占熺就說,菌草生命力強、根系發達,有很好的固沙功能。菌草還有很強的固氮能力,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林冬梅介紹,林占熺認為巨菌草、“綠洲1號”等高產優質的菌草新品種已成為生態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從2013年開始,林占熺和他的團隊駐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9年時間里,不斷摸索用菌草防風固沙阻沙。第一年,他們種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復生”后,終于制服了流沙。林占熺還發現,“綠洲1號”菌草能耐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可以在黃河灘上安全過冬。
烏蘭布和菌草防風治沙基地的試驗結果顯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動、半流動的沙地,2013年種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固沙作用,并且鮮草畝產量平均達12噸,一畝沙地種植菌草產值近3000元。在種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長勢良好。
榜樣7“農民教授”林占熺事跡精選篇5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6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大會開幕前,舉行了“黨代表通道”采訪活動,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亮相“黨代表通道”,分享菌草技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故事,在我省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林占熺教授為榜樣,牢記為民服務宗旨,凝聚奮進力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作為一名涉農高校科技工作者,我要學習和弘揚林占熺同志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胡開輝表示,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浪潮中,他將面向農業產業需求,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匯集科研力量,突破技術瓶頸,堅持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林占熺教授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向全國、全世界推廣菌草栽培技術,為成千上萬農民脫貧致富作出突出貢獻,令我深受感動。”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省級科技特派員張艷璇表示,要以林占熺為榜樣,繼續篩選與馴化、擴繁適合我國農田使用的天敵品種,改變現有害蟲防治依賴化學防治的現狀。
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冬梅表示,今后要繼續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圍繞著服務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一帶一路”的目標,加快菌草交叉學科建設和菌草科技創新,加強培養優秀菌草科技人才,加大菌草國際推廣應用力度,為落實“使菌草技術成為造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幸福草’”而不懈奮斗。
“林占熺代表數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業科技服務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帶動菌草技術從福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中國和世界減貧事業、生態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省農科院科研管理處處長、研究員趙健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將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飽滿的熱情、實干的精神,努力提升種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完成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為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科技支撐。
尤溪縣食用菌辦主任彭傳堯認真收看了林占熺教授的發言后表示,尤溪縣是林占熺教授曾經奮斗過的地方,他的菌草技術在尤溪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應用,全縣已經發展食用菌3.8億袋,在生態保護方面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下一步,尤溪將繼續做好菌草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既幫助群眾致富,又保護好綠水青山。
“這是所有農業科技人員的榮耀!”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發林說,平和是蜜柚大縣,他和同事們近年來一直在倡導使用有機肥,引進“蜜柚水肥一體化”、捕食螨生物防控方法等新技術,進行配方施肥、土壤酸化治理等探索,林占熺教授的事跡給了他們前進的方向,今后可以把技術本土化、簡便化,為當地的生態農業轉型作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應有貢獻。
省農科院高級農藝師、科技特派員蘇海蘭表示,林占熺教授是福建科技工作者中的優秀楷模,他長期扎根基層,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興旺一項產業,帶富一方百姓,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實干擔當。“我將秉持初心,接續奮斗,讓科技之花在八閩大地更美地綻放。”
在林占熺教授的家鄉連城縣林坊鎮,16日上午,鎮村黨員干部和村民早早來到該鎮陂橋村黨群服務中心,收看代表采訪活動,當看到林占熺出場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家鄉人民紛紛為鄉賢林占熺教授點贊。陂橋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林先英說:“林占熺教授用無私奉獻踐行為黨、為人民奮斗一生的忠貞諾言,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作為基層干部,我們將以實際行動抓好鮮切花、地瓜等特色產業發展,讓農民富在產業線上,在家鄉書寫更多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