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
事跡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你是否在尋找“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篇1】
記得有位教師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可見,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純真的愛心是“施愛〞的根底。有人說:一切的教育方法,一切的教育藝術都產生于對幼兒無比熾熱愛的心靈中。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做到愛孩子。剛接觸孩子,他們純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對于一些童趣十足,憂傷大雅的舉動我總是寬容對待,欣賞他們的可愛之處,保護他們珍貴的自尊心。
真摯的情感是“施愛〞的前提,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傳導,教師把心里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到達思想的感情上的聯系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幼兒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翻開幼兒的心扉引導他們走上一條充滿自信,充滿歡樂的人生大道,這比什么都重要。
尊重幼兒是“施愛〞的'關鍵。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感情,有禮貌的對待幼兒。嚴厲的責備和不適當的批評都會招來失敗,甚至導致師生的對立。因為他們的自尊心強,對他們的的教育方法是:避開嚴厲的直接批評、盡量和風細雨,說服教育。
了解幼兒是“施愛〞的途徑。教師對幼兒的情況要深入了解,對幼兒的心理變化要細致觀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更好地接觸到幼兒情感的點子上了,這種接觸點就像是個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師傳授愛的門路。老師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幼兒,然后適時地進行鼓勵,這可能改變幼兒的一生,畢竟,一個人人品好、城實、最可貴。
教師生活在幼兒中間,深知幼兒需要教師的關心與保護,而喜歡得到這種師愛的并非是一個或幾個幼兒,而是所教的全部幼兒。但教師只有一個,時間和精神有限,這就必須調動集體力量,通過集體力量,通過集體關心,使幼兒感到溫暖,相互影響、幫助、擴大和深化師愛的作用。
魏書生老師說:“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教師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中播種耕耘的事業,這一職業應該是神圣的,愿我們以神圣的態度,在這神圣的崗位上,把屬于我們的那片園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使我們無愧于孩子,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榮耀稱號。
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篇2】
在這世上,有一種最能體現無私意蘊的情感叫做愛心,它能清除悲傷的瓦礫,推倒絕望的斷壁,也能點燃希望的燈。做一名人民教師首先就要有一顆愛心,因為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是以德育德,以行導行,以智啟智,以性養性,以情動情的過程。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于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敞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合,才會產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較好的德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同時陶先生還用自己的言行為我們詮釋了“愛”的涵義。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并責令其到校長室。等陶行知先生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到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說。這時男聲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故事有些內容
值得大家深思和玩味,有些老師從“后進生”身上找不出可贊揚、可夸獎的理由,除了不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之外,缺少愛心不能說不是一個原因。
步入菁菁校園,迎面幾個大字: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更是一中人堅定的誓言!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在播撒知識的同時也把愛種在孩子們的心間,因為我知道:在這世上,有一種最能體現無私意蘊的情感叫做愛心,它能清除悲傷的瓦礫,推倒絕望的斷壁,也能點燃希望的燈。
有愛就有一切。
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篇3】
用心耕耘篤行致遠
__X,鞏義市子美小學低年級備課組長,鞏義市骨干教師,教育教學先進教師,在教學的道路上秉承著“靜心教學,潛心育人”的教育理念,激勵自己、引領同伴、帶領學生,一起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她身為小學低段骨干教師,經常借助網絡平臺,搜尋視頻課例、論文,反復閱讀課標、教材,不停地思考學生的學習基礎、困難點,努力挖掘每節課的教育價值,同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為了鍛煉自己的教學機智、精準語言,會忙中偷閑聽取優秀教師的日常課,并在聽課中記錄、思考,揣摩每個環節的落腳點;為了突破研磨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會帶著開放的心態主動邀請優秀教師聽課、評課,在梳理、重建中解決問題;為了克服恐懼的心理,也會在空無一人的教室一次次地演練,確保自己對每個教學環節及意圖了然于心。
她身為備課組長,兩年的時間引領同教研組教師全力投入數學閱讀、數學游戲課堂教學研究之中,購買書籍,查找資源,制作課件,梳理實踐,及時發現問題,并吸納不同層次教師的想法,記錄心得,再次置身實踐之中。在這樣交流碰撞研討中,促使數學核心素養能夠潛移默化地走進教研組每位教師心中,并在課堂實施中有效落地生根,促進每個學生能在閱讀、游戲中發展思維品質。
身為任課教師的她,永遠抱著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是她心中的潛力股,她會及時肯定每一個孩子的些微進步,與他們交流談心,和他們一起制定目標。假期里協同家長,帶領暫時落后的孩子復習鞏固,查漏補缺,預習新知,增強信心,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在鼓勵、陪伴、引導中盡早開出屬于自己的絢麗花朵。
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謙虛好學,不斷進取,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時光荏苒,一轉眼的.功夫,她已經跨入教師這個職業23年了。自工作以來,她一直以自己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地履行著一個教師的神圣職責。
她始終堅持“沒有愛的教育不能稱之為教育”。愛是源泉,愛是力量,愛是智慧,所以她一直用自己溫暖的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用寬容的心去對待學生的每一個過失,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因為她的用心付出,去年她所帶班級中的一名學生在即將畢業離校的那天,在講臺上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含著眼淚說“再見了,馮媽媽,您永遠是我的馮媽媽”。
“讓每一片綠葉充分享受到陽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茁壯成長”這一直是她的育人準則。古人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教師只有處處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她特別重視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和教育學生。課堂上,她發現有同學趴在桌子上,她會走到學生跟前,摸摸學生的頭,善意地提醒,并詢問學生的身體狀況;發現有學生退步了,她會立即了解原因,尋找對策;遇到班里調皮搗蛋、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她會用鼓勵和表揚代替隨意的批評與責備,用談心和交流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海無涯,教師的業務研究更是無止境的。為了給學生做榜樣,她在積極做好本職工作,爭創一流佳績之余,還努力致力于新基礎教育實踐,多次參與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因為她堅信,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一顆鮮活的心。
她一直堅信:只要真情付出,以愛育人,花兒一定會綻放得燦爛無比!
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篇4】
“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黨和國家為科研工作者創造了優良的工作環境,最優的研究平臺,最好的奮斗時代,要用自己精湛的技術,回報黨和國家,為人民多作貢獻。”
——康紹忠在石羊河實驗站臨時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上的發言
1985年6月,23歲的康紹忠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那次支部大會上,康紹忠的入黨介紹人,也是他的研究生導師——熊運章叮囑他,要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定信仰,愛國奉獻。
熊運章是一位1938年入黨的老黨員。“當年,老師在國統區求學時,冒著被國民黨反動派殺頭的危險,讀進步刊物,參加革命活動,秘密加入黨組織。他的經歷讓我對和平時期入黨,并且一生堅守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時的康紹忠正值碩士畢業,老師的幾句摯誠叮囑,讓他一刻不敢忘記。
現在,康紹忠又這樣叮囑自己的學生。他常說:“只有對黨和國家心懷感激,對農民心存感念,對土地心系感恩,對節水心有感悟,才能在農業科學道路上刻苦鉆研、奮發進取。”
石羊河流域是甘肅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區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缺水,有著難以言說的感知。
1995年,時任西北農業大學教授的康紹忠來到甘肅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帶調研。一到當地,眼前的景象就給了康紹忠“當頭一擊”:土地龜裂、水干沙起,到處都在喊“渴”。在民勤東渠鄉大號三社,因為沒有水,很多人遠走他鄉,原來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細致考察后,康紹忠發現水資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積無序擴大、不科學的農業用水等原因,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結果導致下游用水緊張、難以為繼。
康紹忠深切感到,農業科學用水在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一個想法在他心中越發堅定:必須為這里做些事,“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從零起步,康紹忠在這片土地上建起實驗站,帶領團隊系統揭示了流域內13種主要農作物和4種防風固沙植物的耗水規律,開發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調控技術。
為了獲取準確可靠的資料,康紹忠和團隊每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時常冒著高溫、頂著烈日觀測,汗水濕透了衣服,蚊蟲不停叮咬,根本無暇顧及。“渴了就喝幾口白開水,餓了就啃上幾口自帶的干糧”。
科技引導+務實苦干,終于在15年后的20__年,青土湖碧波重現。湖水蕩漾、野鴨成群、水草豐美,康紹忠“還西北旱區一片綠洲”的夢想實現了! “得益于黨和國家對水資源的重視,經過多年系統治理,我們最終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益、水資源節約、生態環境改善等多個目標。”康紹忠說。
在康紹忠這個“領頭雁”帶領下,石羊河試驗站臨時黨支部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在科技引導+務實苦干,終于在15年后的20__年,青土湖碧波重現。湖水蕩漾、野鴨成群、水草豐美,康紹忠“還西北旱區一片綠洲”的夢想實現了!
“得益于黨和國家對水資源的重視,經過多年系統治理,我們最終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益、水資源節約、生態環境改善等多個目標。”康紹忠說。
在康紹忠這個“領頭雁”帶領下,石羊河試驗站臨時黨支部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在科研一線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現在,實驗站已培養35位教授、29位副教授,石羊河節水技術也走向全國,在甘肅、新疆、陜西、山西等地累計推廣示范2338.54萬畝,節水17.4億立方米,直接經濟效益21.27億元。
“農學專業面向‘三農’,實踐內容多,研究耗時長”。如今,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依然奔波在西北旱區一線,從石羊河到阿拉爾,再到黑河流域,都是他的主戰場。
康紹忠(1962.11.16- )農業水土工程科技專家。湖南省桃源縣人。1982年畢業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90年獲西北農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20__年被英國Lancaster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帶領科研團隊從事旱區農業節水與水資源研究,發展了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分傳輸理論與作物耗水計算方法,提出了旱區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標與灌溉制度,創建了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的節水調質高效灌溉理論與新技術,建立了生態脆弱區流域尺度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與應用模式。先后獲ICID國際農業節水技術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部省級一、二等獎8項;發表學術論文280余篇,SCI收錄90余篇,出版著作與教材10部,指導的2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教書育人楷模典型事跡【篇5】
曾經看央視《感動中國》這個節目,總會報道一兩個扎根于鄉村或山區的先進教育工作者的事跡感動著國人,令人為之震撼。從事了教育工作之后,使我更能深深地體味到這些深入到鄉村或靈魂深處的人物的崇高品質,也更能體會到他們的無私奉獻及無悔精神,對他們肅然起敬。
林州模范教師王生英便是這樣一位楷模,是教師的精神領袖:她扎根山區30載,猶如一枝傲雪紅梅,用殘疾之軀搏擊多舛的命運,譜寫了自我人生的華麗樂章。我們讀懂王生英,方可繼承其優秀品質。
一、須得讀懂大山
“山”在文化傳統中是厚重的,是世代山民安身立命的處所。然而,“山”也表征著傳統的閉塞、愚昧、僵化與保守。封閉的群山,告別陳舊的傳統,擁抱嶄新的現代,對有限的生存圈的突破,已成為世代山居的年輕一代的心靈渴望。然而,悠久而強固的傳統大山,去談何容易!它需要的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更需要的是沖出包圍的行動,甚至需要付出幾代人前仆后繼的代價。山里的人終究是掙扎著走出去了,然而,有一個人卻選擇堅守在這里,她就是教師王生英。
她的留守,是為了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只有她的留守,才能換來更多人走出去的希望。因此她是真正讀懂大山文化的人!
二、她不是“高大全”,她只是“有用的人”
在當代文學“十七年”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充斥了“高大全”式的人物。他們都是盡善盡美的人,無論其思想、道德抑或行動。
而王生英老師,她卻是一個腿腳不甚靈活的殘疾人。在數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她每天除了走上幾公里的山路外,還要穿過大河……越是艱苦卓絕的環境越能激發人的意志力。一身兼數職的教學工作,她竟沒有任何怨言,“只要你樂意去做,就沒有苦和累”。就是本著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她愿意把山區的教育工作堅守到底。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做著平凡的事情,但她更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因為她發現了自我的價值,她是個“有用的人”。
是的,當一個人有所奉獻的時候,她的心靈必然是富足的',她的人生也必然折射出不平凡的光。
三、須得自我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我是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去的。我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盡善盡美。但在工作的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的浮躁、不能吃苦耐勞、遇到困難便滿腹牢騷…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習王生英老師的事跡,使我下定決心漸漸改正缺點,有所進步!
近幾日看傅雷先生的《傅雷家書》,書上有這么幾句話深深地觸動著我:“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過于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實在妙絕!而王生英老師正是這種教育實踐的一個典型,更是我們所借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