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事跡材料
精準扶貧的關鍵要把扶持產業發展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你知道哪些精準扶貧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精準扶貧事跡材料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準扶貧事跡材料【篇1】
吳__,中共黨員,2017年5月擔任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安仁鎮皇都村駐村第一書記。在之前的工作中,也為單位的骨干成員,不僅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更是深得群眾喜愛,也被同事稱為熱心大哥。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吳西選利用一切時間并經常犧牲休息時間入戶走訪群眾、了解民情、摸村情;針對村中的真實問題想辦法、找對策、制定全村發展規劃;從一點一滴做起,提高治理水平,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團結班子、提高戰斗力、服務群眾,事事為村民著想,希望真正能為貧困群眾解決問題,帶領村民擺脫貧困,使皇都村擺脫貧困村,這些所做所為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具體事跡如下:
一、入戶調查,仔細排查,精準確定貧困戶
自上任以來,堅持通過隨機的入戶調查,結合鎮政府及村干部的情況反饋,根據市政府對貧困戶的確定標準精準確定貧困戶。只有自己入戶與群眾深入交談,才能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讓真正的貧困戶得到精準幫扶。
二、一點一滴的無私奉獻,深得群眾感動
貧困戶中的老黨員肖金柱老大伯,其兒子離異多年,孫子患精神疾病,吳西選經常幫老人干農話、打掃衛生,并與其談心,希望通過一些國家政策幫老大伯一家逐步解決實際困難。
為包聯戶張紅心找貸款,為其女兒找工作,并幫其干農話、打掃衛生等。
韓選民因其妻子、兒子有殘疾,吳西選為其找貸款,幫其發展大棚冬棗產業,并針對其兒孑的廚藝優勢幫助其開飯店。
在暴雨高溫來臨時首先想到貧困戶,以皇都為家,為村上爭取773米生產路硬化,2干多米巷道下水施設建設。
由干村上辦公經理費困難,自費為村上買筆、紙打印機等辦公用品。
端午節為貧困戶送問候!陳自明老人有殘疾,兒子在外打工自己和老伴管8歲小孫,吳西選義務為其看接孩孑、復習公課,干農活。
三、找準路子,發展特色產業
吳西選帶領村干部,配合駐村工作隊和鄉干部,深入開展調研,召開貧困戶座談會,通過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為每戶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用八個一批對應找措施,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了發展冬棗產業為主,外出打工就業為輔的脫貧致富的路子。
四、精神扶貧,重拾生活信心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自尊心很強,特別是一些貧困戶,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感受不多其他人的溫暖,心理比較敏感,在幫助他們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方法方式。吳西選經常通過談心的方式走進他們,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幫助來獲得他們的信任,以使他們感受到黨的關懷,對黨要幫他們脫貧的信念產生信任,至此不但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優秀黨員形象,更是讓貧困戶重拾生活信心,早日脫貧。
精準扶貧事跡材料【篇2】
我是__縣__鎮__村五組村民__,從小生活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窮,就輟學,初中還沒上完的我,毅然踏上了打工的道路,由于文化水平低,干的全是一些苦活,由于手腳勤快,被老板賞識,要我幫助管理工廠。但不服輸的我,不甘心一輩子幫人打工,于是,毅然辭去了廠里的工作?;丶医Y婚,婚后我曾干過很多小生意、小買賣,開過理發店,收過鉤藤,買賣過大米,種過地,但是都沒能賺到幾個錢。
,我夫妻二人又去到浙江打工,進過幾家工廠,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月只能拿到幾百元錢,日復一日,打工日子何時到頭呀!我不想以后我的孩子在過這樣的生活,決定再次回家選擇一個好的項目在創業。
回家后,經過多方考察,決定以種植創業,因為我們的祖輩都以種地為生,土木之工是我們的基本,也是根本,本年1月,我選擇了以種植中藥材“鉤藤”為創業之路,在妻子的極力支持和幫助下,用我打工剩下的一千多元錢買了1500株鉤藤苗栽種,并自己育苗2畝。
創業艱難百戰多,在創業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____縣遇上了百年難遇的特大干旱,從農歷6月1日到9月的一百多天滴雨不下,我的苗木枯死約10多萬株,剩下的都是靠我夫妻二人每天到很遠的地方挑水來澆,每天下午6點鐘一直挑到凌晨兩三點鐘,累到走不動了才回家,枯死的苗木直接經濟損失達10多萬元。
發展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是栽種成品鉤藤,由于我自留山少,栽種成品鉤藤只能做零星產業,不可能成為產業化發展,為了能使產業強大,必須要走創新的路子。
第二,自己培育鉤藤苗,在培育苗的日子里,遇到過很多困難,在資金外,由于家庭薄,沒有錢請工人,我夫妻自己勤勞苦干,每天從早上6點上山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后來在本地信用社領導的支持下,向信用社貸款5萬元錢,我用這些錢請了工人,租土地,才發展到現在約有20畝的鉤藤苗場,在技術方面,也經過多年的努力,功克了許多困難。
第三,幼苗移栽。由于是下種播種,幼苗長得綢密,因此苗長不大,需要移栽才能長成成品苗,我由傳統的種植方法試改為了地模種植,功克了地表的溫度及濕度的問題,同時在雜草上也大大減輕了撥草的勞動力,為產量和質量增加了保障。
現在,我的育苗場雖然初步形成,每年苗木產量約20萬株左右,但仍然有許多困難,同時我還在探索向其它名貴藥材的種植發展,如三葉清、獨腳蓮等,但這些項目都缺乏資金,沒有啟動,本人十分希望得到各級領導的支持,我相信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我一定能把這些項目做大做強,以便帶領更多的鄉親早日走上致富之路,為我縣的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精準扶貧事跡材料【篇3】
20__年12月12日,對于47歲的趙榮凱來說,是特殊的一天。這一天,他接到了兩份通知書,一份是省扶貧辦計劃項目處處長的任職通知書,一份是醫院的胰腺癌伴肝轉移晚期的診斷通知書。
一邊是無盡的責任、大好的前途,一邊卻是“宣判死刑”、不到半年的生命。人生該何去何從?趙榮凱一時也想不清楚。
那天晚上,他沒有回家,而是去旅館苦苦思索了一夜。后來,他告訴妻子,那晚想了很多很多,最后時刻還是放不下自己熱愛的扶貧工作,越是時間緊迫、越是想多做點事,就是倒下了,也要倒在崗位上!他選擇把“死亡通知書”裝進口袋,除了妻子沒有告訴任何人。那一晚,他在工作筆記上寫下了“新起點、新要求、新成績”。
第二天早上7點半,趙榮凱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看不出絲毫的異樣。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早上7點半上班,是趙榮凱保持了20多年的工作習慣,在大家印象中,除了出差,趙榮凱平時幾乎都是第一個到單位,打掃衛生、整理資料、早早準備一天的工作。
僅有的一次遲到,是他兒子出生的那天。趙榮凱的妻子陸繼鑾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是1988年10月17日,孩子是早上7點半在醫院出生的,僅僅休息了半個小時,趙榮凱就用一輛平板車把妻子和兒子載回到家里,安頓好一切,剛過早上9點,他匆匆忙忙地就往單位去了。
“那時候,我多想他能在身邊陪陪我們,但是我沒有開口,因為我知道榮凱心中,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 ”妻子對他十分理解。
“老趙的病真是累出來的。 ”省扶貧辦的同事說,大家平日里都說扶貧辦“人少事多”,個別同志偶爾也會抱怨。但趙榮凱理解卻不一樣,他總是說,“人少事多”的意思就是要“人少玩,事多做”。提早上班,推遲下班,周末加班,對于趙榮凱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有什么事找他,大家都習慣先打辦公室電話,一準在。 ”
底,中央召開扶貧工作會議,當時在綜合處工作的趙榮凱,負責編寫安徽扶貧開發的參閱資料。從數據到案例,從歷史到展望,從成效到不足,從國家的扶貧政策到安徽的扶貧舉措,短短一個星期,一本近20萬字的扶貧開發“百科全書”就已編印成冊。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趙榮凱那個星期的睡眠時間加起來不足30個小時。
20__年是安徽扶貧歷史上工作任務最繁重的一年。這一年,我省出臺了7個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文件,文件的初稿和具體工作很多都由趙榮凱起草完成。長期的高負荷工作,損害了他的健康,當年的10月8日,趙榮凱的鼻子突然流血不止,同事建議他去醫院看看、做個體檢,趙榮凱說“先等等吧,忙完手頭工作就去。 ”
手頭事總是一件接著一件,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月!后來醫生說,對于胰腺癌患者來說,一個月的時間彌足珍貴,如果提前發現,生的機會就大很多!
精準扶貧事跡材料【篇4】
在積石山縣,很多人知道__這個名字。1969年2月,__出生在柳溝鄉上坪村下坪社一戶貧困戶家中,高中畢業后,去新疆挖金,到青海挖蟲草,但都沒有掙上錢。
1996年,__在省建四公司學到了從事工程建筑的本事,1999年,他從省建四公司辭職返鄉,一步步發展,注冊5000萬元成立了甘肅偉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自己越富有,越不能忘記自己的家鄉,總想為家鄉做點事……”__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傳遞社會正能量。20__年6月,他籌資100萬元,向積石山縣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無償注資。20__年9月,當__得知該縣五名大學生因為貧困而上不起大學時,主動對他們進行幫扶,使他們圓了大學夢;20__年12月,為了積極響應縣扶貧濟困“光彩事業”的號召,他主動捐款100萬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盻_常對家人和企業管理人員說。如何做到呢?他常常思索著,20__年底,當他被推選為上坪村村黨支部書記時,更加堅定了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在__擔任村支書后,就全力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只要是村里鄉親們迫切需要,他都慷慨解囊、傾力相助,為村里辦了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同時,他還團結帶領本村群眾栽植花椒樹、修建調蓄水池、辦養殖場、搞易地搬遷、勞務輸轉,有效改善了全村道路、飲水、住房、教育等基礎設施條件,并在富民產業培育方面探索出了適合本村發展的新路子。由于__為上坪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他還被選為縣人大代表。
“看到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__說。
近年來州委辦公室以“聯村聯戶聯民心、為民富民解民憂”為宗旨,按照“村美民富、田園風光、秀美庭院”要求,在雙聯幫扶點――臨夏縣新集鎮寺灣村,通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培育村級特色富民產業,抓好精神文明創新活動,努力幫助群眾打造和諧自然美麗的新寺灣。
精準扶貧事跡材料【篇5】
__,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生于19__年10月,中國共產黨黨員,本科文化程度,2006年4月參加工作,現任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黨委副書記。自農場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以來,該同志立足崗位,主動作為,堅持每周至少3天走訪貧困戶,嚴格按照農場"三個一"的要求并制定脫貧措施,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用真心扶真貧,用真情扶真困,幫助貧困戶脫貧。
第五管理區區直轄4個居民委,1143戶,2771人,是友誼縣三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其中20__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戶,40人,20__年初開展貧困戶精準幫扶后,現有貧困人口4戶,8人,脫貧16戶32人。
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王立彬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幫助積極爭取項目,為貧困群眾工作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一、仔細排查,確保精準識別。
第五管理區按照貧困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回頭看"要求,嚴格按照"六個精準"的總體要求和"五進十出"工作法,在嚴格執行"十退出"標準的同時,充分考慮無房(危房)、重病、殘疾、因病返貧、因災、因學致貧、無勞動能力等困難家庭實際情況,按照居委會干部會初選,"第一書記"和社區干部走訪,黨員群眾代表大會評議,緊緊抓住精準識別第一關,擬定貧困戶名單公示等程序進行,所有程序環環相扣,對評議出的20戶貧困戶名單在管理區進行長期公示,并公布農場扶貧辦監督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
二、依托項目,解決貧困戶急需。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他排除萬難,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落實項目資金40余萬元;新修區直道路3公里,維修區直主道2公里,新修公共廁所3座,為行動不便的貧困戶修建小型廁所7座、室內廁所3所。得到了管理區群眾的一致好評。
三、找準路子,發展特色產業。
同志帶領社區干部,配合駐村工作隊和農場領導,深入開展調研,召開貧困戶座談會,讓貧困戶自己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制定脫貧計劃,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了發展種養植業為主的脫貧致富的路子。一是20__年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地"致富能人"來村里流轉土地1000余畝發展經濟作物種植,使管理區群眾在獲得土地流轉租金的同時,通過帶動貧困戶就業增加收入。二是引導群眾在發展養殖業做文章。引導貧困戶聯合在外務工的成功人士返鄉發展養殖業,目前管理區養雞、養鵝、養羊戶逐漸增多,群眾增收明顯,尤其是有更多的貧困戶通過養殖脫貧致富。
四、精神扶貧,重拾生活信心。
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于貧困戶的來說,他們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對于那些因殘、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來說,他們的心理更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潰的邊緣。為此王立彬同志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十分注重對這類貧苦戶的心理疏導,采取精神扶貧。
對那些見人"不抬頭、不說話"自卑的貧困戶。王立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如果解決不好,這些人很有可能走到社會的對立面。為此他同駐村工作隊一起,經常到這些"精神貧困"的貧困戶家中,同他們講解目前的扶貧政策,協調解決現實困難,幫助尋找致富門路,聯系外出務工。通過精神扶貧,那些自卑的貧困戶現在見人也熱情了,一些生活問題得到了解決,找到致富門路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一些貧困戶年內就能脫貧。
目前書記與管理區"兩委"班子繼續按照制定的脫貧規劃,同縣扶貧工作隊和管理區干部一起,做細做實精準扶貧,確保一戶一策落到實處,貧困戶按時按質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