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
事跡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你是否在尋找“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精選篇1)
張__,男,生于1984年,現年35歲,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農村青年,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通過他不懈的努力,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實際,帶頭致富,并且不忘左鄰右舍,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會公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
雖然不是畢業于高等學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沒有自暴自棄、甘于人后,反而不斷刻苦鉆研學習文化知識,通過報培訓班等途徑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于向別人請教,認真學習別人的良好經驗,為自己創業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積極創業,務實創新,堅持不懈。
隨著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在政府大力發展經濟建設政策鼓舞下,創立了芹菜苗種植基地。創業之初總是艱難的,但他并沒有退縮,依然堅持不懈,排除困難,不但沒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譽和過硬的質量以及良好的服務站穩了腳跟,事業蒸蒸日上。
三、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堅持公益,回報社會。
事業的發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艱苦的創業中,得到了村民們無私的關心和幫助,他有著濃厚的家鄉情結,飲水思源,總想著為村里的村民的做些貢獻,為村子的發展添磚加瓦。不僅如此,該基地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錄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別是幾名家庭困難的村民,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工作及收入,解決了這些家庭的實際困難。自創業之初,他就定下了堅持投身公益的決心,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投身于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這些,都說明他真正把回報社會的口號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時至今日,他的腳步沒有停下,依舊不斷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實際收入的工作中,依舊不斷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依舊不斷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每當提起這個人時,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夸口稱贊。他認為,自己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就應該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無私奉獻。他在村民中豎起了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村民學習的榜樣。
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精選篇2)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了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后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么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斗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后,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系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系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獲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余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精選篇3)
“我是共產黨員,我帶頭致富我應該;我為鄉親服務,我快樂我幸福。”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是石城鎮西灣子村李淑鳳常掛在嘴邊說的一句話。提起西灣子村北頭兒鄭家的媳婦李淑鳳,村民們個個都會翹起大拇指夸獎個不停,說正是“深山出俊鳥”,這么多年來,李淑鳳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撐起半邊天,在巴掌大的小山溝兒里靠養雞養出了名堂,搞起了養殖、銷售、孵化一條龍,不僅自家致了富,村里人也沾了光。
“難”字開頭,寸步難行;“干”字當先,一日千里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說起李淑鳳家里以前的日子怎么樣?一個字--難!年邁的公婆、智力缺陷的大伯公,加上一個還在上學讀書的兒子,六口之家全靠自己和丈夫守著僅有的幾十棵栗樹和幾畝薄地生活,日子過的緊巴巴。總是過這樣的日子怎么行?天生倔強的李淑鳳從心里覺得不甘心。都說“巧媳婦難做無米的粥”,可眼下各級政府為支持農民致富在農村有那么多的扶植政策,怎么能空守著政策死抱著窮呢?李淑鳳下定決心狠干一把,把貧窮的帽子徹底甩下去。
經過再三考慮,李淑鳳決心從蛋雞養殖開始。,她拿出家里的全部積蓄購進了只蛋雞雛,暫時放在村里廢棄多年的小學教室里。兩個月過去了,幾千只蛋雞就該上籠了,可雞舍卻還沒有著落,為了節省開支,李淑鳳便自己動手搭建。當時正值寒風刺骨、大雪紛飛的嚴冬臘月,她顛簸于四面透風的拖拉機中從70華里外的縣城運送磚瓦木材。顧不得被凍腫的雙腿,與丈夫一起搬磚搬瓦、活泥壘墻,終于蓋完了六間雞舍。5月,她進了第一批雛雞,經過47天的精心飼養,2000只雞純掙了5000元。嘗到了甜頭的李淑鳳決心擴大肉雞養殖規模。一邊養殖一邊施工,她先從2000只養起,然后發展到一次飼養4000只。天道酬勤,就這樣一批一批,一年下來養了五批肉雞。到20__年年底,共出欄肉雞6萬只,獲收入12萬元。
肉雞養殖業是一項短、平、快的致富項目,全鎮大部分的農民也認準了這條致富門路,有一百多戶農民走上了肉雞養殖的道路。隨著養殖戶的增加,原來用來運送雞料的車已不能滿足養殖戶的用料。于是,李淑鳳買了一輛汽車為本鎮和附近幾個鎮的養殖戶運送飼料,解決了養殖戶后顧之憂。就這樣,靠養殖蛋雞、肉雞及飼料運送,四年多的時間李淑鳳收入達二十多萬元,真正走上了養雞致富的道路。
如今,回想起最初創業的艱辛,李淑鳳感慨地說:“俗話說:‘難’字開頭,寸步難行;‘干’字當先,一日千里。這話一點不假。人不能輸給自己,只要認準了目標蹩足勁兒干,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打了鍋子自己賠,炒上豆子大家吃”
貧困的帽子甩掉了,李淑鳳一家的日子像陽春三月的桃花--越來越紅火。然而,淑鳳沒有沉醉于眼前的幸福之中止步不前,她忘不了仍生活在困難之中的父老鄉親,總想著怎樣盡自己的所能幫助更多的人富裕起來。
20__年石城鎮柴蛋雞存欄達到兩萬多只,但雞蛋儲存和銷售沒有形成統一管理,很多養殖戶因為雞蛋保鮮和銷售問題犯了難。李淑鳳看在眼里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建一座保鮮庫,既能幫助養雞戶儲存雞蛋又能銷售雞蛋,豈不是一舉兩得。親近的人知道她的這個想法后都
勸她:“建保鮮庫投入大,萬一收不回本錢你可就賠了,何苦往自己身上攬事兒呢!”可淑鳳卻笑呵呵地說:“賠我也認了,為了鄉親們我愿意賭一把!”于是,在鎮政府和村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李淑鳳克服了資金短缺等重重困難,20__年底,一座存儲量達100噸的保鮮庫建成了。淑鳳也更忙了,她每天穿梭在十里八村的養雞戶家中簽定銷售合同,每月定期上門收購雞蛋,指導傳授養殖技術...李淑鳳的真誠和熱情贏得了養雞戶們的信任,全鎮有60多戶蛋雞養殖戶與她簽定了銷售合同,鄉親們再也不用為雞蛋銷售而發愁了。西灣子村養雞戶郭淑鳳提起李淑鳳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是‘打了鍋子自己賠,炒上豆子大家吃’,自己致富還不忘幫助咱,現在大伙兒再也不用為找不到雞蛋銷路而發愁了!”
“人心堅,不怕天,螞蟻能搬太行山”
保鮮庫投入了正常運營,李淑鳳頭腦里又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有了保鮮庫,能不能將回收雞蛋、雛雞孵化共同搞起來,為養殖戶提供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于是,她購買了一臺能孵化一萬多枚種蛋的全自動孵化器,20__年四月份,試著孵化了8400枚種蛋,出雛6900只,雛雞全部供給了本鎮的養雞戶和外鎮的一部分養殖戶;接著,第二批、第三批┅孵化的雛雞也都被十里八鄉的養殖戶預定一空。從此,李淑鳳開始了養殖、銷售、孵化一條龍的致富路。
老輩人常說:“人心堅,不怕天,螞蟻能搬太行山”。李淑鳳這個40歲的普通農村婦女正是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不懈的奮斗,在大山深處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建立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為民尋找富路
俗話說“越富膽越大”。如何才能讓更多的老百姓擺脫貧困、都富起來。成了李淑鳳的一塊心病。20__年,她在鎮黨委的扶持和鼓勵下,吸納11名黨員,率先在全鎮建起了第一個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為鎮域十里八村的鄉親提供養殖、農副產品銷售服務。黨員科技示范基地總投資60萬元,占地3畝,有柴蛋雞舍200平方米,雛雞孵化室60平方米。基地自建立以來,已帶動農戶230戶,銷售柴雞蛋60噸,板栗75噸,實現養殖、銷售收入65萬元,戶均增收2800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李淑鳳成功了。幾年來,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自己的執著追求、不懈努力下,李淑鳳先后被縣委組織部、縣婦聯授予縣級優秀共產黨員、巾幗致富帶頭人、“雙學雙比”先進女狀元女能手榮譽稱號。成為全鎮黨員、婦女致富中的楷模和領路人。
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精選篇4)
______,男,回族,生于1965年7月,中共黨員。現住__X鄉__X村,任__X村委會主任、__X磚廠廠長。
______同志自任__X村委會主任和廠長以來,先后被評為全鄉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村干部、全鄉致富帶頭人等。他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和為民所想、心系群眾的良好形象在群眾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為全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政治堅定,旗幟鮮明。該同志努力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____,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團結帶領村委班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勤政廉潔、無私奉獻、誠心為民。作為村委會主任,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緊緊圍繞“創先爭優”活動的具體要求和全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按照鄉黨委的要求,積極落實“群眾利益無小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把多辦“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作為一項首要的政治工作。上任以來,不論農村低保、五保、為舊房改造等一系列惠農政策方面,還是在處理矛盾糾紛等方面,不以權謀私,做到了公正、透明,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廣泛認可。全村沒有出現一起越級上訪,全村呈現出社會政治穩定,人民群眾安定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作為磚廠廠長,他把廠內三十多歲職工的思想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在廠里,他盡可能吸收農村黨員,幫助農村貧困黨員盡快脫貧致富,為廣大職工積極宣傳黨委方針、政策,用最大限度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問題,全廠思想政治面貌煥然一新。
二、積極創業,以企帶農共同致富,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在發展致富中,______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艱苦創業中,得到了鄉親們的關心和幫助,他有著深厚的家鄉情結,總想著為村里的發展做些貢獻。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思索,他決定走創辦企業,以企帶農共同致富的路子。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在村上投資興辦了磚廠,吸收本村村民進廠務工。目前,在他的磚廠,已吸收本村村民30多人,每人每年收入近6000多元,他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修建村社道路,用磚鋪設了一條長500多米的村社道路,解決了部分群眾行路難的問題。他通過磚廠的務工創收,積極鼓勵廣大群眾在農業產業機構調整上下功夫,大力發展雙龍溝播玉米、側膜油菜等,20__年,全村種植雙壟溝播玉米600多畝,側膜油菜400多畝。他還充分利用養殖場,大力發展養殖業,扶持養殖大戶2戶,幫助發展零散養殖戶20多戶。在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勞務產業,積極與鄉勞務辦和縣勞務辦聯系,向東南沿海輸送勞務30多人,實現勞務創收18萬元。通過創業創收,增加了群眾增收渠道,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600多元,部分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______知道,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個村委會主任,只有讓群眾接受、承認,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保證村委會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此,他和村委會一班人制定了各項行為規范,并以身作則、依法行政,重大事項都由集體討論決定。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群眾想得放心、看的明白、干的開心。作為一名致富帶頭人,他積極幫助關心弱勢群體,逢年過節,他都要走訪低保戶、五保戶等,給他們送去溫暖。
雖然全村經濟社會發展了,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了,磚廠規模也日益壯大了,但是______仍不滿足現狀,仍在思考著,如何讓那些貧困戶盡快脫貧致富,如何讓那些泥濘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如何讓那些農村婦女自主創業??他的路很長,也會很寬。
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事跡(精選篇5)
__,男,33歲,中共預備黨員,市鎮村農民。他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在創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從開始,帶頭建造沼氣池,發展養殖業,開辦釀酒坊,發展無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他政治思想進步,刻苦鉆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的優秀新型農民,他先后獲得“市科技致富帶頭人”、“鎮農民致富帶頭人”等光榮稱號。
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成長在交通、信息閉塞的大山里。高中畢業后,回到了家鄉,他滿懷信心想利用自己學到的文化知識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經過自己的努力事實證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難得實現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樣過著那種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與家人商量后舉家移居到村。
村在鎮政府所在地,這里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為了早日還上搬家時所欠下的外債,使家庭生活能寬裕一些,又借資8000余元買了一臺農用三輪車,跟著其他人一起跑運輸,幾年下來不僅還上了外債,生活條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說,家里沒有了饑荒,生活也說得過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車開,應該安安穩穩地過平靜日子了,可他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地尋求機遇,把握時機,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___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國的廣大農村,給億萬農民帶來了致富機遇。春,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導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建造沼氣池。當時,“沼氣池”這個詞匯對農民來說是第一次聽到,非常陌生,大多數有條件的農民對此事都不感興趣,無論政府怎么動員和舉辦培訓班,結果群眾還是不認可,提出了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點,唯有他的想法與眾不同,他認為,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為一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青年農民就應該大膽地探索,勇敢地創新,他認為建沼氣池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林業,又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也可以說利己利民又利國。于是,在多數人的觀望下,他敢為人先,是鎮第一個申報建設沼氣池的人,從此踏上了有現實和深遠意義的創業之路,開始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學的孩子,生活上雖說不算困難,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氣池的整個過程中,他和家人歷盡了千辛萬苦,意想不到的來自方方面面的許多困難和挑戰都擺在他的面前,資金短缺、生活費用問題都重重壓在他的頭上。他沒有被這么多的困難所壓倒,他認為開沒有回頭箭,創業成功的先例都經歷過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眼前的困難,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他從此堅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掙錢,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鍬一鎬地清除到池外。從7月開始到5月經過近一年的時間,他投資2萬元的沼氣池在市農業局、鎮委、鎮政府的幫助下終于建成,經技術測試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當我們問他的創業經歷時,他告訴我們說他流過血流過汗就是沒有流過淚。
創新才有發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態沼氣池是市農戶中最大的沼氣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市農業局組織全市鄉鎮街道的領導在這里召開了市沼氣建設現場會,在當地的農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很多農民絡繹不絕地到他家來參觀學習。問他建這么一個沼氣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給農民朋友算細賬,生產沼氣,每年可以節約生活用柴近2萬斤,如果用沼氣釀酒可以節省燒柴10萬斤左右,那么每戶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節省200萬斤薪炭林的燒柴,這是第一省;用沼氣釀酒,就可以賣錢,酒渣可以喂豬,可以通過深加工的轉化過程,成倍地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糧食價格,這是第二省;沼氣釀酒養豬,豬錢除了成本是凈賺,豬糞可以繼續做生產沼氣的原料,沼氣渣是發展無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這都是白撿白賺得沼氣項目錢。在場的群眾通過實地參觀和學習,終于悟出了這里的致富經,許多農民朋友對沼氣有了興趣,開始建造沼氣池。
為了使沼氣盡早地發揮作用,盡快地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秋,到春他又自籌資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釀酒坊和同時能容納50頭豬的育肥豬舍。功夫不忘初心人,付出了總有回報,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氣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每天釀出的純糧精品小燒白酒在當地就供不應求,遠近聞名。42頭育肥豬膘肥體壯。每年在沼氣釀酒、養豬上就可以創收2萬元以上,現在正在醞釀實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氣池來發展10畝地的無公害蔬菜,降低沼氣建設、釀酒、養豬的成本,形成一條沼氣—糧食—酒—豬—豬糞—廢渣—蔬菜良性大循環,高效益的產業鏈,既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也有極大的社會效益。
在創業的歷程中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在2年多的時間里接待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總是騰出時間來把自己所學到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提供給大家。4月的一天接到遠在西崗村一農戶的電話,希望他能親自去一趟他家,幫助解決在建沼氣池中遇到的難題,二話沒說放下自己一天能掙上百元的活,搭車向西崗村駛去。西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崗頂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車只能送到山腳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對眼前的情況,完全可以坐車返回,但他沒有那樣做,他望著眼前的羊腸小路和一眼看不見頂的山崗,依然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去西崗村的路。當他走到半山腰時,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來越滑,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雨伴隨著4月的冷風吹打在他的臉上,衣服也很快地濕透了,冷風刺透了他的濕衣。他義無反顧地前行,終于到了西崗村這位農戶家,稍坐一會,了解情況后,就親自幫助他安裝、調試和解決沼氣的一些其他問題。在此過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認真仔細地講,很快安裝調試完畢,故障排除,其他一些問題也解決了,在休息期間又傳授了一些自己學到的沼氣技術和實踐中的經驗,使這位農戶非常感激。臨走時,農戶拿出100元錢作為他的辛苦費。他硬是不收,他說:“我能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興,希望大家和我一樣通過建沼氣池來致富,幫助大家共同致富這是應該做的。”不僅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已有32戶相繼建起了沼氣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設計建造,同時發展養豬業和無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了這些建沼氣池的農戶在建造中少走彎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戶進行指導,使一戶又一戶的`農民朋友順利地建成,他的這種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行為和精神深得廣大群眾的贊揚和好評。
他不僅是當地新農村建設中典型的新型農戶代表,而且還是難得的進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特別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他雖然只是一名重點培養的積極分子,可他時刻按照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積極參加組織的各項活動,及時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能夠認真地__,加強學習科技文化知識,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黨支部鑒于他的一貫表現吸收他為中共預備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