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達個人主要事跡
事跡指的意思是個人或集體過去做過的重要的事情,而現多指對革命、對人民有益的事,簡單來說就是事情的跡象,事一般表示的意思是事情,跡也就是跡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魯達個人主要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魯達個人主要事跡【篇1】
一覽水滸傳中眾多英雄好漢,個個英勇無畏,俠義忠腸,威震一方。花和尚魯智深與黑旋風李逵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兩位好漢處處相像,卻又有所不同,且看。
魯智深,本名魯達,因他背上有塊刺青故得綽號“花和尚”。原在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當差,經經略府提轄,又稱“魯提轄”。后為逃亡在五臺山落發為僧,智真長老賜名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后受宋江拉攏上山,被封為步軍頭領之首,為梁山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李逵,又叫李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農戶出身家有老母與一兄李達,因打死了人而逃亡,遇到赦宥,當上江州牢城的一個小牢子,與時任江州兩院押牢節級院長的戴宗熟識。與宋江偶然相遇后入伙,是梁山泊第五位步軍頭領,參與許多重大活動。
若細說二位好漢的相同之處,首先便是兩人的外形與作戰風格。其一,他們均是身材魁梧,膀大腰圓。其二,均慣用斧子,錘子的重型武器。其三,他們都善打硬仗,與敵人正面對抗,往往作戰時士氣勇猛,無人能擋。
再談二人性格,不難發現最大的相同就是剛直與俠義。魯智深拳打鎮關西,解金氏父女之擾;大鬧桃花村,懲治惡人周通,除劉太公之女被逼婚之憂。李逵怒殺殷天錫,觸怒高太尉。且不說事件結果如何,二位好漢的見義勇為,扶危濟貧,嫉惡如仇已躍然紙上,還有其行事的魯莽。
雖然二位英雄有如此之多的相同之處,二人在水滸中未上梁山的境遇和下場卻大相徑庭。一個是做僧避禍,不守戒律,大鬧五臺,終看破世俗,于六和寺出家。一個是陷入困境,受宋江相助,終卻被疑心毀梁山聲譽,飲毒而亡。究竟為何?答案便是他們骨子里的不同。
魯達做官出身,閱歷豐富,認清社會現實,并對此深惡痛疾。他雖然同李逵一樣行事魯莽沖撞,但卻在斗爭時考慮細致。三拳打死鎮關西,他首先想到自己會為此而坐牢,又是獨自一人,后半生定過得不是滋味,便假裝當做鎮關西詐死,在光天化日之下逃了。再者說,宋江要招安,他極力反對,這足以說明他極富正義與自己的立場,他加入梁山泊的目的便是反抗黑暗的朝廷。但李逵卻不同,他是率真,敢作敢為,但這并不是他反抗意識強的表現。許多時候他的舉動缺乏思考與目的,不是出自命令就是自我的宣泄,甚至有時后者的意愿超過前者,這一點從江州劫法場尤其體現。至于反抗朝廷的理由,他似乎是想擁戴他心中的大皇帝宋江而已。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曾如此評價魯智深“魯達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心地厚實,體格闊大。論粗魯處,他也有些粗魯;論精細處,他亦甚是精細。然不知何故,看來便有不及武松處。想魯達已是人中絕頂,若武松真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處。”魯智深活成了一個嫉惡如仇的正義英雄,李逵活成了一個愚忠的江湖怪獸。他們心里,只是裝著不同的梁山,罷了。
魯達個人主要事跡【篇2】
“手持玉蟒禪杖,身披皂直裰背雙袖,青圓絳斜綰雙頭。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貉腮胡須。”看到這幾句,每個人幾乎都會想到吧——魯智深,魯達,綽號:花和尚。他的口頭禪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一一“灑家來也”。
魯智深,原名魯達,當提轄后,人們也經常稱他為魯提轄。他在梁山一百單八單將中排行第十三位。他豪爽豁達,愛憎分明,嫉惡如仇,108單將就數他行俠仗義。為了幫助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為了逃脫殺人罪便上了五臺山,當了和尚,法號為“智深”。
他自不是守規矩的人,很快就破了三戒,他借著酒勁,大鬧五臺山,便有了“花和尚”這個綽號。當林沖在野豬林正要被殺時,碰巧魯智深在野豬林,為救林沖而大鬧野豬林。他甚至火燒瓦罐寺,也為老僧們打抱不平,他一直都是一位江湖俠者。
他也粗魯莽撞,他也急性,好戰,殺過人,放過火。“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他,只打抱不平。面對幼、老,他也會露出溫柔的一面。當金氏父女離開酒館后,怕店小二再去追趕,便在店里掇了條凳子,坐了兩個時辰,饑腸轆轆到瓦罐寺,手捧著的一鍋熱粥吃,而看到老僧們三天未吃飯而為粥相爭時,便撇下熱粥,再也沒吃一口……
而那句“灑家來也”一直回蕩在我心中。
魯達個人主要事跡【篇3】
在梁山泊中有一位我非常喜歡的英雄,他就是“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本名魯達,原是一名軍官,因打抱不平而失手傷人性命,為避官司,被迫出家做了和尚,他師傅給他起了個法名為“智深”。也正是他這名字的變化讓我對他更是喜歡。
我喜歡他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當他知道了金家父女對鄭屠的控訴后,就非常同情關心他們,既贈送銀兩,又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而對惡霸鄭屠則十分痛恨,在懲罰他時失手三拳將其打死。面對失手打死鄭屠的意外,他隨機應變,遇險不驚,他假意道:“這廝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走了。”這個故事中魯智深與金家父女素不相識,與鄭屠也無恩怨,他的作為充分表現了他見義勇為的高貴品質和對受壓迫者扶危濟困,對壓迫者嫉惡如仇的性格特點。
我還喜歡他慷慨大方,仗義疏財。當他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雖然自己與他們非親非故,卻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老盤纏讓他們回東京老家。小說中為凸現魯智深的這一性格特點,還用李忠的“小氣"作對比,讓人對智深的那種豪氣更是贊嘆不已。
我也喜歡他率直粗獷。做和尚的他不拘束于佛門戒律,喝酒吃肉,但心中有佛,替天行道,最終求得“正果”。
我更喜歡他俠肝義膽、勇而有謀、膽大心細。在林沖慘遭高俅陷害流放滄州時,一路暗中護送,在野豬林,押送公差圖謀殺害林沖的危急時刻,救了林沖一命,后又直接把林沖護送到滄州附近確保他的安全后才離開。
所以我們要向“花和尚”魯智深學習。學習他的一身正氣、有勇有謀,學習他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挺身而出。當然啦,在我們生活中,對于正義也要講求方式方法,見義勇為時,不能因為做好事把自己也搭進去。
魯達個人主要事跡【篇4】
魯達,身寬體胖,他有些粗鹵,也有些精細。(李逵處已經提到過他粗鹵的類型,本文不再重復)。
在金老父女啼哭時,他摔了碗碟,此一處說明他性急如火,還有打虎將李忠,別人都沒有賣完藥,就被他拖走了,足以說明魯達是急性子。
魯達仗義過人,他容不得一個惡人在世上。鄭屠被他三拳打死。他能殺的惡人都殺了,他能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打抱不平。他為弱小的人伸張正義,甚至不惜得罪他的頂頭上司說仗義,此回的金老父女,三人并不相識,魯達卻無條件幫助他們,還因此犯罪,這難道不是仗義之士的行為嗎?
論精細,他也有頭有腦。不像李逵腦子里只有一根筋。他特意來消磨鄭屠的時間,坐在鄭屠旁讓店小二不敢報信。這是何等精細。他不會像李逵一樣以來就拳打腳踢,他在等打人的理由。他不信鄭屠相當猴子被他耍。那怎么可能呢?人都有尊嚴。鄭屠也不例外。他拿起刀來砍魯達。這下他有打人的理由,卻沒想到三拳打死鎮關西。但魯智深不驚慌,他說鄭屠詐死。不驚慌的樣子讓人覺得鄭屠沒死。既然說是詐死,必定要搶救。魯達用這一點兒時間,逃跑了!在這里,你看得出他粗魯嗎。這就是魯達精細之處。
在五臺山上,魯達跟以往一點沒變,隨意違背僧法。吃酒吃肉,毆打僧人,為所欲為。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要一吃酒就耍性子,大鬧五臺山,這就是他的綽號——花和尚的由來了。這就是他粗鹵的一面。
魯達性子很直,他從不對兄弟隱瞞自己的秘密。他把自己的罪也與林沖說了。他信任林沖,覺得林沖不會背叛他。確實,魯達交到了一個好朋友,而林沖也交到了一個不放棄他的朋友。(野豬林一文)
在劉太公家里,他躲在黑漆漆的屋內,準備突襲。(其實不偷襲也能勝)故意讓小霸王周通出洋相,讓此文生趣,令人久久不能忘懷。打人時,他粗魯,可有時候,他卻比詭計多端的智多星吳用還機敏,真是令人敬佩。
魯達個人主要事跡【篇5】
一日,正與史進、李忠吃酒時,但因聽聞鎮關西鄭屠欺侮民女,氣憤不已。當下贈了金家父女些盤纏,發付二人回鄉。復回身去尋鄭屠,魯達消遣了他一番,待他悟得,兩人扭打在一起。魯達一腳將他踢翻,只三拳,竟將鄭屠打死。
魯達連忙離了渭州,東逃西奔。一日卻又逢著自己救出的金家父女,收留二人的趙員外薦魯達上五臺山做了和尚,寺院長老賜他法名喚作智深。魯智深本是愚鹵直人,哪受得了清規戒律?住不幾日,長老便打發他到東京大相國寺去。
行了半月,魯智深一日于桃花村劉太公家借宿。恰逢著桃花山周通要來強娶劉太公之女,魯智深假扮新娘將其痛打一番,周通狼狽逃上山去。過不多時,又有強人下山來為周通報仇,原來卻是渭州有過一面之緣的李忠。三人冰釋前嫌,周通亦答允不再強娶劉女。魯智深在桃花山上住不幾日,因嫌二人慳吝,搶了山上些金銀,徑自下山去了。
再向東京去時,又與史進同除了強霸瓦罐寺之惡人。二人同行不幾日,史進奔華州,魯智深自往東京。到了大相國寺,魯智深做了管菜園的菜頭,又制服了一眾潑皮,倒拔垂楊更是讓一眾人心悅誠服。一日魯智深舞動禪杖,試演武藝,卻因此又識得了林沖。
卻道林沖惡了高太尉,被發配滄州。高太尉差公人半道上取林沖性命,魯智深聞得,忙一路護送林沖到了滄州。
這一舉可惱了高球,魯智深只得離了東京。過孟州十字坡時,被孫二娘麻翻,幸得張青早回,沒傷了性命。依張青言語奔二龍山時,卻不得入伙。正逢著楊志,二人依曹正之計打下二龍山,落草為寇。
隨后武松亦上了二龍山,三山聚義打青州時,同歸了梁山泊。
魯智深上了梁山泊亦是沖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排座次時排了第十三位,稱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亦不愿受招安,然無可奈何。征大遼時魯智深立功不小,討方臘時更是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臘。魯智深立此大功卻無意封賞,在六合寺時竟聞潮信而圓寂。
吾聞智真長老贈魯智深四字偈言時渾然不解其意,不料竟一一應驗,佛法之妙竟一如斯乎?
又記得智真長老嘗言魯智深定成大果,曾甚不以為然。自以為智深毫無佛門弟子之形,何以能成大果?至見其生擒方臘,方嘆其為民除了戰亂,正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常聞道“酒肉穿腸過,佛祖留心中”,魯智深亦屬此之類乎?
有詩贊云:
三拳惹出天大事,削發為僧難自制。
飲酒食肉蔑清規,其實心中自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