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非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奮斗者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出無數感天動地的英雄模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范文,歡迎閱讀!
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篇1】
1925年8月,鄧恩銘調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同年11月被捕入獄,遭受殘酷折磨,在獄中染上肺結核,經黨組織多方營救,才得以保外就醫。出獄后,他以治病為由,秘密回到青島繼續組織領導開展革命工作。1926年6月,他又主持青島黨組織工作。當時,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亟待恢復和整頓,他不顧疾病痛苦,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迅速恢復了青島的黨組織。
1927年4月,鄧恩銘赴武漢出席中共五大,并到毛澤東舉辦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介紹山東工運、農運情況。此后曾擔任中共山東區(省)執委會書記。
大革命失敗后,鄧恩銘輾轉山東各地,領導黨組織開展斗爭。1928年7月,鄧恩銘調回山東省委,負責淄博礦區黨的工作。
1929年1月19日,由于叛徒告密,鄧恩銘在濟南被捕,這是他第三次被捕入獄。在獄中,面對酷刑的摧殘折磨,鄧恩銘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他的痼疾也在此時復發,但他咬緊牙關,成立獄中黨支部,領導兩次絕食斗爭,同敵人進行了堅決斗爭。還組織了兩次越獄,多名同志成功越獄。
1931年4月5日,鄧恩銘與其他21名烈士在濟南被殺害。當敵人冰冷的子彈穿透他堅強的胸膛時,他發出最后的吶喊:“中國共產黨萬歲……”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
鄧恩銘的人生定格在30歲,這位來自貴州的水族青年,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篇2】
1921年春,鄧恩銘參與發起建立濟南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參與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在鄧恩銘等領導下,1925年2月,膠濟鐵路工會領導工人舉行大罷工。
大革命失敗后,鄧恩銘輾轉山東各地,繼續領導黨組織開展斗爭。1929年1月,由于叛徒出賣,鄧恩銘在濟南被捕。
1931年4月5日,在濟南市緯八路侯家大院刑場,鄧恩銘與其他20多名共產黨員一起,高唱《國際歌》從容就義,年僅30歲。
山東省____陳列館館長 李濤曾言,鄧恩銘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集中體現了我們共產黨人信仰至上的崇高追求,正是有了像鄧恩銘這樣的一代又一代的心懷國之大者的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接續奮斗,才有了我們今天的輝煌成就。
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篇3】
隨著工人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白色恐怖也籠罩島城。1925年5月4日,鄧恩銘第一次被捕,關押幾天后被驅逐出青島。
同年11月,省地委在濟南東關機關籌備紀念十月革命節活動時,被敵人偵知,時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的鄧恩銘再次被捕入獄。在獄中,鄧恩銘遭到敵人的殘酷折磨,得了肺結核病,經地下黨組織多方營救,才得以保外就醫。
1926年,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很大破壞,急待恢復和整頓。當年6月,他不顧危險,再次秘密回到青島,主持市委工作。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他迅速把青島的黨組織恢復起來。
1927年4月,鄧恩銘受中共山東區執行委員會委派,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8月,他擔任山東省委書記。此時,正是大革命失敗后,反動派極其猖狂,革命黨人和革命群眾遭到嚴重挫折的困難時期。鄧恩銘不畏艱難,堅持斗爭,奔走于青島至濟南一線。
1928年12月,因叛徒告密,鄧恩銘第三次被捕入獄。在獄中,盡管舊疾發作,身體虛弱,但他斗志不減,把監獄作為與敵人斗爭的另個一戰場,成立了獄中黨支部,有計劃地領導獄中黨員和難友開展斗爭。他曾先后組織兩次絕食斗爭,爭取到閱讀書報、接近獄外探監人的權利。還組織領導了兩次越獄斗爭,使部分同志得以脫險。在越獄斗爭中,他因受刑過重,體弱多病,行動困難,未能走脫,被敵人抓回后,打入死牢。在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時,他強撐病體,給母親寫下了那首令人動容的訣別詩:“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
1931年4月5日,鄧恩銘等22名同志,被國民黨軍閥韓復榘槍殺于濟南緯八路刑場。鄧恩銘就義時,年僅30歲。
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篇4】
鄧恩銘16時,由在濟南做官的二叔父接到濟南來讀書。家里人都希望他將來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但是,他在離開家鄉貴州省荔波縣時,就寫下了“志在黎民”的詩句,決心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濟南一中讀書的鄧恩銘整天和同學們到街頭演講,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他被選為“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結識了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讀書的王燼美,兩人成了親密的戰友。
1920年9月,他倆發起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改名為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7月間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來,敵人到處搜捕他,親友勸他回鄉或升學。鄧恩銘矢志不移,用“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的豪壯詩句來表達他為革命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鄧恩銘個人英雄事跡材料【篇5】
1901年1月5日,鄧恩銘出生在貴州省荔波縣玉屏鎮水浦村板本寨的水族貧困農民家庭。雖然家境并不寬裕,但父親對乖巧的長子鄧恩銘寄予厚望,希望他考取功名,光耀門楣。鄧恩銘6歲進私塾學習,10歲進入荔波縣模范兩等小學堂讀書,他聰敏好學,深得老師喜愛。他還經常在課余幫母親磨豆腐,向父親學中醫,從小就接受生活的磨礪。新式學校里有幾位思想進步的教師,采用新法教學,宣傳孫中山革命思想。耳聞目睹清朝統治者的腐敗與暴虐,反袁護國斗爭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初步萌發了救國救民的志向。
1917年8月,在老師的鼓勵和二叔黃澤沛的資助下,年僅16歲的鄧恩銘離開荔波赴山東濟南求學。出發前,他立下了“頭顱熱血,不朽永垂”“男兒立志出鄉關,學業不成誓不還”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