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義個人事跡
“舍生取義”中的“生”指生命,而不是身體,不可將“舍生取義”錯記為“舍身取義”。文天祥曾寫道: “孔日成仁,孟日取義。”“仁”和“義”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舍生取義個人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1)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國號為元,于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并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離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后在鎮江虎口脫險。由于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斗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2)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后以嚴刑威脅。
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
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3)
25日凌晨,天還沒亮,陣地上一片寂靜。戰士們焦急地等待著總攻的信號。隨著三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我人民解放軍強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敵人火力全給壓住了。在硝煙彌漫、烈火滾滾中,苔山頂峰的磚塔,被我人民解放軍的大炮轟倒了,炮樓也被打掉了,不一會兒,勝利的紅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頂峰。
下午3點30分,第二次總攻開始。六連向隆化中學發起沖鋒。突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戰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面,抬不起頭來。原來,這是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來的6條火舌。狡猾的敵人,在橋上修了一個偽裝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攔住了我軍沖鋒的道路。這時,董存瑞和戰友們紛紛向連長請戰,要求把這座橋型暗堡炸掉。白副連長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沖出不遠,炸藥包就被敵人槍彈打中,李振德陣亡,其余兩名爆破手負了重傷。這時,團部來了緊急命令,要六連火速從中學東北角插進去,配合已突進中學院內的兄弟部隊,迅速解決戰斗。白副連長命令董存瑞去炸碉堡。
董存瑞挾起炸藥包,彎著腰沖了出去。在郅順義火力掩護下,他一會兒匍匐前進,一會兒又借著郅順義扔出的手榴彈的煙霧,站起來一陣猛跑。橋型暗堡里,國軍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利的嘯聲,從他的耳邊掠過。在快要沖進開闊地時,郅順義指著前面的一個小土堆,對董存瑞說:“你就在這兒掩護!”一陣手榴彈把敵人碉堡前的鹿砦、鐵絲網炸壞了。國軍的機槍又慌忙朝他打過來,突然,董存瑞撲倒了,郅順義站起剛要向前沖去,只見他猛然爬起來,一陣快跑跳進旱河溝里,進入了國軍的火力死角。
而這時,他的腿受了傷,鮮血直流。他抱著炸藥包迅速猛沖到橋下。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棱,哪兒也沒有安放炸藥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火藥支架。怎么辦?郅順義清清楚楚看著這一切,急得直攥拳頭。突然,身后響起了嘹亮的沖鋒號聲,總攻的時間到了。
董存瑞抬頭看了看橋頂,又看了看身后一個個倒下的戰友,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橋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藥包,使其緊緊地貼著橋底,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郅順義看到后,縱身一跳,朝橋下的戰友奔去,董存瑞看見了,厲聲喝道:“臥倒!臥倒!快趴下!!”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暗堡被炸毀,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道路。
犧牲時,他年僅十九歲。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4)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
后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準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后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閑差。
此后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5)
1952年10月12日清晨,濃霧沉積在“391”的山嶺峽谷,秋風拽著霧團,如片片煙云,此起彼伏,時隱時現。邱少云和499個戰士一起潛伏在敵人前沿陣地。戰士們身上的茅草偽裝和周圍的茅草“混為一體”,連老鷹也分辨不清,一切都正常有序進行著,可事情的發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一個燃燒彈在離邱少云一米處炸開,這種美式燃燒彈是凝固汽油彈,裂開的油液帶著火星濺到他身上,腿上的偽裝網和茅草立刻燃起了烈火,那烈火很猛,邱少云全身劇烈的抽動著,臉都痛綠了,雙手使勁地插進泥土里,火苗每抖動一下,他的身子就抽搐一下,戰友們更是心疼的淚流滿面,旁邊二米處就一條水溝,只要他一滾,就可以活命,但邱少云深知只要他一動,立刻就會暴露目標,潛伏地立刻就會變成火葬場,導致全軍覆沒。
邱少云為了499位戰士的生命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烈火焚身的痛苦使他臉都變了形,嘴唇也咬破了,鮮血一滴一滴的落在地上,但他也一動也不動,直到最后一息,看到這里我心里一陣陣發緊,一陣哽咽,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是啊!讓火燒半小時,這哪是平常人能忍受的呀!如果他沒有鋼鐵一般的意志,沒有嚴守紀律,勇于犧牲的精神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邱少云,你雖然犧牲了,但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一定以你為榜樣,做一個勇敢的人,有強烈的集體觀念的人,遵守紀律的人。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6)
1898年,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英勇就義,譚嗣同是變法的主將之一,在被捕之前他有過幾次逃生的機會,可是他都拒絕了。
梁啟超勸他一齊去日本時,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之后又有人勸他逃走,他又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決心,以期喚醒之后有志圖強的人。不幸被捕后,他在獄中大義凜然,神情自若,并在獄壁上寫了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9月28日,他和其他五君子一齊被押赴刑場,行刑前,譚嗣同高聲朗誦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聲呼罷,哈哈大笑。上萬圍觀的.人,無不潸然淚下。雖然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了,可是他為國富民強甘愿獻身的精神將彪炳史冊。
舍生取義個人事跡(篇7)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身為爆破組組長的董存瑞,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敵人埋伏在碉堡里的機槍手突然開槍,造成了很多傷亡。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受地形限制炸藥包無法固定在碉堡上。為避免戰友很多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拉下了導火索,炸毀了碉堡。董存瑞用自我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歷史上,董存瑞的英名永遠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跡傳遍了中華大地,為新中國不惜獻身的精神也成為一代代人民戰士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