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其他觀眾的評價和看法,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表達能力。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1
《我不是藥神》是難得一見的寫實電影,暴露出了我國法律在如何認定“假藥”的問題上,存在許多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根據《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凡是未經我國藥監部門批準進口,或者未經檢疫部門檢疫的,一律被推定為假藥。這意味著,即便是在國外合法上市的真藥,擅自在我國銷售也可能涉嫌犯罪。
陸勇代購國外抗癌藥被檢方不予起訴的案例,受到社會廣泛贊譽。但也有許多其他幫助代購國外抗癌藥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當事人至今仍被羈押。
生命權高于一切。藥品管理制度是為了促進并保障國民的生命健康。如果藥品管理制度導致病人失去救治的機會、導致有益于社會的行為反被追究刑責,那么就必須進行改革、完善。
對于真正的生產、銷售假藥,需要毫不手軟的進行打擊。但對于彌補國內藥效的國外真藥,我們的監管部門應當積極創造條件,讓這些藥更快更好地進入國內、造福民眾。
還是那句話,民眾的生命健康不止是生意和貿易。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2
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余華不遺余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毀人的生活,因摧殘而使多少人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本亦艱難,可又有許多人負重而活。當負重超過了他所能承受的,就會選擇那條不歸路。“其實,我并不想離開,我想繼續看這世間的美好,可是,我不愿意拖累他們。我不愿意……”
這是《我不是藥神》中老呂離開時的心情。活著,他想活著,看著、等著他兒子的成長。他的那一歲孩子呀,那白白胖胖的臉,黝黑的眸子,他期待著那一聲“爸爸”!可現實呢?他沒有了錢,就沒有了一切。時間就是金錢,而時間就是生命,那么金錢就是不是生命呢?在他認知中,是的。
他沒有錢,買不起所謂的四萬一瓶的正版藥!“四萬一瓶的藥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房子沒了,家庭垮了,家里人都垮了。”這是一位才得了三年病的老太太所言。幾萬人呀,幾萬人都想要活下去,就是十幾歲的孩子,他還有大把的青春沒有揮霍。他們——妄想活著,即使他們背后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
病榻微臥,難有無神論者。這些家庭到處找藥,無論假藥是否,只要有希望他們即會追尋。就算幾千元的假藥,他們也愿意奉獻給騙子。所以當《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出現時,他們奉他為救世主。雖然他賣的是走私的仿制藥,但價錢便宜,而藥效和真的一模一樣。
在程勇被送到監獄時,路邊站滿了人,他們都是患者。他們病著,病得很不堪。但至少有一個叫程勇的人來過,幫過。全中國領土之上存活著幾萬患慢性白血病的病人。在
02年,這種病存活率僅僅百分之三十五。數以萬計的龐大數字,因窮病在我們身邊悄然逝去。多么令人心碎的事呀!但值得慶幸的是,18年這種病的存活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五!我們需要感謝我們的祖國,感謝他們及時發現了醫療漏洞,從而拯救了無數生命。
活著,不僅僅是我們自己唯一的訴求,我們還希求著祖國的強大。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活著!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3
徐崢不愧為一代名導,他的喜劇總是這樣娛樂,這樣獨特,這樣高深,這樣奇妙,這樣誅心。尤其是今年的大作—《我不是藥神》,除了票房高賺之外,更是口碑上佳,直擊人心。
《我不是藥神》中徐導演繹了一個名為程勇的藥販,他從一個貧困潦倒的油店老板,在一個機緣巧合之下,一下子成為了一個名聲赫赫的“藥神”,賺取了豐厚的利潤,實現了人生的逆轉。程勇之所以成為大名鼎鼎的“藥神”,正是因為他一躍成為了一種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而這種藥不但價格昂貴,更是有價無求,十分難得。可是,令人欣慰的是,叫人欽佩的是,程勇并沒有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丟失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善良,自己的良知,自己的人性。當他設身處地的進入白血病這一個群體之后,他真正成為了一個“藥神”,他開始為病人著想,為病人爭取機會,即便自己深陷牢獄之災,也在所不惜,在所不辭。
當然,程勇的蛻變叫人拍手叫絕,但是除了程勇之外,無論是正義的警察曹斌,還是重病患者劉思慧,都讓我們充分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人生的不易,生活的辛酸,也讓我們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了解了什么是現實,什么是現狀。試問,這樣大膽反映社會的影片,這樣直接觸碰人性靈魂的佳作,怎不叫人產生共鳴呢?
徐導的作品就是這樣,讓我們在歡樂中感受辛酸,在不幸中體會痛苦,在絕望中感受希望,在跌宕中領會人生,在坎坷中得到升華,在心酸中得到啟迪。
但是,我知道,徐導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感慨,一陣的討論,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長久的反思,永遠的思考。為何印度的仿制藥這樣昂貴?為何走私的藥販這樣肆無忌憚?為何窮苦的人們這樣可悲可泣?為何悲哀的患者這樣可憐無措?再者,為了解決白血病人用藥的現狀,國家該制定什么樣的法律?政府該執行什么樣的方針?醫院和藥販該保持什么樣的仁心?病患和家屬該秉持什么樣的態度?
總之,《我不是藥神》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歡樂,更多的是關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但愿每一個人都能從這部影片中得到關于自己感悟。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4
《我不是藥神》表現的是人性的主題,或者說是人的生存權的主題。在我們這個社會里,除了正在逐漸脫貧的那部分鄉下人和下崗工人以外,生活在貧困線下死亡邊緣上最最痛苦的人,就是癌癥患者。為求得生存,病人和他們的家屬所承擔的痛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我不是藥神》表現的就是這么一群人,以及與他們緊密相關的藥販子。影片真實地展示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一個個由血和淚剪接而來的鏡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和奮斗抗爭,我深深地被這些血淚連接的蒙太奇感動了。這就是人性的力量。
我歷來認為,文學和藝術不應該是高大上的吹鼓手,而應該面對人性的主題,體現人性的力量。把鏡頭對準弱者對準社會的底層,去了解去發現去表現去吶喊。無論你是哭泣還是歡呼,人性是一個永恒的東西,是一個人類共通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高大上。《我不是藥神》是這一點感動了我。
《我不是藥神》同時表現的又是無奈。影片在死亡和生存之間,在法律和常態之間,在利益和良心之間,在朋友和親人之間,在野蠻與道統之間,無規則地閃動著。人世間就是有這么多的無奈。面對疾病面對死亡面對金錢面對權力面對常態,人們常常面臨著很多選擇。在一個個撲面而來的癌癥患者的眼神和他們的口罩面前,人不得不做出一種選擇。影片的主人公選擇的是犧牲自己,不敢說他要拯救蒼生,但他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選擇,是影片最最成功也是最最受觀眾贊嘆的精髓。是正是這種人性的表達,使影片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無奈實在是太多太多。文學藝術作品很少有人去認真地嚴肅地表現這種無奈。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涉及,或許是個盲區是個禁區,作家藝術家們只有無奈。像我們這個社會很多人一樣,面臨這樣的狀況,他們變得束手無策,只有無奈。他們像影片中的情節一樣,面對那一個個撲面而來的癌癥患者的眼神和他們的'口罩,不得不表現出無能和無奈。無奈,是這個社會最不可救藥的狀態。
《我不是藥神》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真實地表現人物的缺點和人性的弱點。在觀眾的眼里,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但他不是完人。他仗義但他也愛財,他愛孩子但家暴妻子。不同的人看他,還會找出其他缺點。這些都是人性的實在表現,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分完美的人,也不會有十分完美的人格。就像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一樣,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還有很多缺陷,還有假藥還有假疫苗還有貪腐還有法律缺陷,等等。不完美才是真實的。只有不完美才會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爭,就有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表現無奈,就是直面矛盾,這是文學藝術應該倡導的題目。
文學藝術要表現的應該是一種人們崇尚與贊美的人性美,對各種無奈的陳述與辨析,對美中不足對社會對人性缺陷的分析與批判。
沒有批判,社會不會進步。
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最基本的原理。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5
電影我不是藥神,從內容和題材上都類似美國片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相同處是都是賣治療絕癥的高價藥,賣家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同處,藥神是一個正常人由于錢的壓力,偶然得知國內治療白血病的藥很貴,而印度產的同等療效的藥才賣國內藥的四分之一。從此私下里賣藥,后來被國內醫藥公司發現舉報被判刑。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說的是一個艾滋病患者私下里賣治療艾滋病的藥,被政府起訴,在律師幫助下,沒有被判刑。
中國古代醫學的追求是簡便廉驗。中國醫生對金錢的態度是取之有道。在醫療上,中國強調的救死扶傷,救人于危難,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就是中國的道德要求,行為準則!
假如古代醫生都來知識產權,專利技術保護,難道做不出天價的技術、天價的藥來?這個中國古人不屑!關乎性命,金錢是糞土!
再點大家一次!自從師夷長技以來,我們真的誤入了西方文化的陷阱。以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在醫學上也人為地制造了許多疾病概念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天價的技術天價的藥。家庭不堪重負,國家不堪重負!
在中國的底層走走,因病至貧比比皆是,目不忍睹!為什么在我們小時候,國、家那么貧困的時候,也沒有這么多絕癥!
這兩部片子,都定位在特殊群體,中間都有催淚的情節,都揭露了在不健全法制下,特殊群體的對特效藥的渴求因此導致這兩個故事的發生。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6
他不是藥神,但他有藥神之心。想來,這是對程勇最貼切的贊譽。
那就先從藥開始說起吧!
影片中的格列寧,是印度仿藥。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來說,卻是神藥。以老呂為代表的患者,急需格列寧救命,于是,他找到了程勇。
印度神油小店主程勇,妻子離異,兒子和父親是他唯一的希冀。掙錢不多,用錢的地方卻很多:房租,父親,兒子……對程勇而言,生活就是絕望的困境。困獸猶斗,為了父親的生命和兒子的幸福,他選擇了鋌而走險。
程勇掙了錢,老呂們續了命。日子似乎一度安好。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去老呂家做客,妻子和孩子就是老呂所有的希望。“因為有你啊,勇哥,病好了的話,兒子找個好媳婦,我也就可以放心去了。”老呂看著熟睡的孩子,心里滿是愛意。
但是,因為恐嚇與要挾,因為愧疚與忐忑,因為良知與法律,程勇把代理權轉交給了張長林,自己退出江湖開小廠去了。但張長林卻把藥價愈炒愈高,只為一己私利。
老呂買不起張長林賣的藥,病情惡化,他走了。人永遠不知道,哪次不經意說了再見,就真的不會再見了。程勇的記憶碎片也隨之連綴,他記得老呂笑起來并不好看,總會把嘴咧得老大,眉眼擠在一起。
老呂走了,程勇又回歸到了這個群體中。這次,只為“生命”這兩個最珍貴的字。他回來了,他延續了更多人的生命。他在竭盡全力,因為印度制藥工廠被封,只能在藥店買藥,到被抓時,他虧損了十幾萬。
張愛玲曾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是的,如果你認識那個費勁周折自掏腰包給病人買藥的程勇,也許會原諒現在坐在被告席上的程勇。他被減了刑,兩年后釋放了,格列寧被列入醫保了。故事也隨之結束。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渺如草芥的眾生,看到了命運的捉弄,看到了生活的困窘,也看到了人性的復蘇,看到了平凡的溫暖。
每一部經典的藝術作品,都一定是取自生活。該故事的原型是無錫人陸勇,他是白血病患者,也是一位企業家,許多白血病患者稱他為“藥神”。
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隨后開啟他漫漫尋藥之路。一直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陸勇,2013年竟因涉嫌販賣“假藥”,被警方帶走。之后千余名白血病病友簽名為陸勇求情,最終有關部門“撤回起訴”。
另外,電影中的制藥企業被塑造成了冷血自私、唯利是圖的反派,而事實并非如此。
程勇說,我不是藥神,而現實中的格列衛,真的堪稱神藥。該藥由瑞士諾華公司研制出,是第一個用于抗癌的分子靶向藥,在它問世之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被視作絕癥,而在格列衛誕生之后,慢粒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被提高到了85%以上,且生存質量幾乎和正常人無異。
從某種意義上說,格列衛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跡。然而,從費城染色體的發現,到美國FDA的加速批準,中間依舊間隔了41年。期間,多少科學家夜以繼日地研究?多少資金支持如石沉大海渺茫無望?如果沒有專利保護,怎么能收回成本繼續研發藥物?新藥研發之不易,由此也可見一斑。
作為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真實地展現了慢粒患者的艱難處境,但仍然無法拍出全部的現實。白血病,對窮人來說,就是在與死神招手。
兩年,吃掉一棟房子,并不稀奇。走著,走著,生命就無力了,縱有千般不舍,也只得撒手人寰。對于癌癥患者群體,國家該做些什么?
《我不是藥神》的熱映,讓抗癌藥的價格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輿論熱議已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癌癥等重病患者關于進口‘救命藥’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等訴求,突出反映了推進解決藥品降價保供問題的緊迫性。”總理在批示中指出,“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相關措施要抓緊落實,能加快的要盡可能加快。”
愿更多的生命受此惠澤。
生命,是的,生命最貴。一個人的力量常是渺茫的,一個群體的力量,也常微不足道。但是,我們也堅信,每一個推動社會前行的力量都是由一個又一個人的力量匯聚而成的。感謝藥神喚起了更多人對癌癥患者的關注,愿我們都能在命運的道路上向勇而生!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7
昨天老婆的朋友請看這部電影,她是個非常喜歡看喜劇片和美國大片的人,居然請我們看這部電影,著實很吃驚,因為之前她從來沒想過去電影院看這種類型的電影,不得不說,現在人的觀影水平在提升。
真的是部很不錯的電影,幾次鼻酸,王傳君先生演技太亮眼了,對他印象還停留在關谷神奇的階段,但這次表演,實在驚艷,臨走時,看著愛人和孩子,讓初為人父的我特別感觸,不想拖累他們那種心情,看著扎心的疼。明明想好好的活著,但是卻只能不舍的離開。里面的黃毛,感覺就是身邊的某些人,沒有死于白血病,卻因為逃避警察追捕被卡車撞了,程勇抓住警察領子質問,他只是為了活下去,有什么錯,是的,他沒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僅僅想活下去,回去看看自己的家人,像是個沒根的人,消逝在塵世間,連點念想都沒留下。
電影里,人物都是鮮活的,其實最讓我覺得驚訝的是那個賣假藥的,從程勇一幫人跟假藥販子打起來,就覺得這事兒肯定要毀在這家伙手里,越往后,越這么覺得,到最后敲詐程勇的時候已經是確定無疑了,但是被警察抓住后,他冷笑笑,把所有過錯一肩承擔了,當時覺得不可思議,病友們要保護程勇,因為他給他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哪怕里面的警察,在人性的拷問面前也難以抉擇,這個讓人覺得喪盡天良的假藥販子,居然為了保護個只見過幾面,砸了自己攤子的人,說出他名字還能減刑的人,選擇了自己承擔,這一段真挺震撼的,他說出了人世間的無奈,做救世主,但救不好窮病,窮也是一種病,很心酸。
人世間有太多的苦難,但是總的來說還是光明的,我真的很敬佩導演的功力,這么多的人,每一個都不是扁平的,他們好像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里面的牧師一直對程勇說,上帝保佑你,上帝不管存不存在,后半部分主演確實在做著上帝做的事情了,主角一開始對牧師說的一堆大道理,最后居然都應驗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主角最后被抓,與全國范圍的發藥不是沒有聯系的,那時候他想的就是能救一個是一個了。
看到這樣的電影,真的欣喜非常,已經好久好久沒進電影院了,說真的,很多電影,真的沒法看,不知道在宣揚什么,里面的導演到明星,也毫無對作品和觀眾的尊重可言,多的是為了票房,慶幸的是,這些人好像也漸漸失去了觀眾的尊重,我不是藥神這部原來我認為的小眾電影,首日票房居然突破了三個億,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影水平肯定會有所提升,走向文明社會的雙腳雖然沉重,步履蹣跚,但是她依舊在堅定不移的前進著。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8
《我不是藥神》最近非常火,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這部電影的消息,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也都是《我不是藥神》的話題。這部電影的題材來源于國內的真人真事,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題材的醫藥電影,影片的后半節很多人都是哭著看完電影,包括看完最后的字幕和聽完片尾曲才離開的,相信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回家的路上心里應該是久久不能平靜的。很多人不經感嘆:活著真好,但是活著卻伴隨著痛苦與折磨,活著真難。漫漫人生路很多人曾無數次的想著離開人世間,但是都在艱難的活著。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非常的扎心:“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無藥可醫,窮病。”
窮,是一件可怕而又讓人無奈的事情,有些人終其一生也走在貧窮的路上。因為窮,有些人蝸居在狹小的房子里;因為窮,有些人因生病吃不起藥而選擇結束生命;因為窮,有些人因為無計可施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絕妙之處在于它能讓人們在感到之余思考人性、人生。孟子曾經說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生活在這個世間的我們一定要相信人間自有溫情在,請一定要相信這世間總有像影片中的陸勇一樣的,寧愿冒險也要幫助與他同病相憐的人。
我不是藥神的電影的觀后感篇9
今天我看了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優秀電影,叫《我不是藥神》。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程勇開著一家印度神油店,卻因沒人買而缺錢。后來,一位慢性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找到程勇。由于正版藥太貴,他希望程勇去印度買仿制藥治自己的病以及其他人的病。程勇拒絕了,但后來父親需要手術,再加上要撫養自己的兒子,只好同意呂受益的要求,并想方設法賺到了第一筆錢。后來,程勇逐漸擴大自己的團隊,并掙夠了父親的手術費,自己和兒子也過上了富有的生活。一年過后,程勇得知了賣假藥的刑期后,便把進藥渠道給了張長林,自己開了家紡織廠。但由于張長林藥價漲得太高,呂受益跳樓犧牲。程勇為了幫助更多人,便又開始賣藥。但沒幾天,警察就來了。黃毛為了吸引注意,也犧牲了。程勇又一次受到打擊。后來程勇將范圍擴至省外,但還是被抓了。在送往監獄的途中,買過程勇藥的人都來送別。三年后,程勇被釋放出來,國家也采取方法,把正版藥納入醫保,治療患者,減輕患者的負擔。
電影當中有一句臺詞“命就是錢”,這令我想起我們學校的一件事。初一級部有一個學生學習很好,但不幸得了癌癥。他的父母為了給他治病,房子都賣了,因為這件事,我們學校曾集體為他捐款。
這部電影見證了程勇的成長和他的思想轉變,也讓我看到了程勇是個無私奉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