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
寫觀后感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思考和表達過程,需要運用文字、語言、邏輯等知識,有助于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好的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是怎樣的?這里給大家提供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供大家參考。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1
根據《鐵道游擊隊》的改編,成龍將自己的喜劇風格帶入到了這場昔日的紅色經典,固然那用幽默重新裝點的鐵道抗日,使《鐵道飛虎》煥發著一種全新的朝氣,但又不得不說那浮夸過度的場面道具,使電影未能真正如虎添翼的`跳出一部動作片的淺池。
在已然擁有著一個真實故事和經典藍本的奠基下,《鐵道飛虎》無疑在先天上是占優的,就像《血戰鋼鋸嶺》那位只身挽救了數十人生命醫療兵的傳奇,一支在真實歷史上活躍敵后取得了斐然戰果的鐵道游擊隊,并不會讓人有感電影劇情上的胡編亂造,反而能寫實于民族凝聚力,彰顯國人面對侵略戰爭不屈的毅力,所以即便昔日的《鐵道游擊隊》有著尤為刻意的革命樂觀主義,但個人認為其今日看來仍舊不失為一部中肯之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新編的《鐵道飛虎》,其與諸多真正的抗日“神”片有著本質的差別。
在劇情構思上《鐵道飛虎》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新穎之處,但成龍的功夫幽默和諸多的笑料包袱使得這部新作相比老版有著尤為出色的娛樂性,或許會有很多會認為戰爭與喜劇并不應該混為一談,但其實不論是國產的《三毛從軍記》,還是《歡迎來到東莫村》《虎口脫險》這樣的的他國經典,其實都非常出色的將戰爭與幽默做出了結合,固然《鐵道飛虎》做出的這種結合尚難以企及這些佳作,但總歸是好過于如《舉起手來!》中那樣對日本荒謬的丑化。
《鐵道飛虎》中雖然沒有如同手撕鬼子這樣的橋段,甚至還有著子彈是不會拐彎的自嘲,但從內在上來說,這部作品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干貨,其所做的仍舊只是一部帶有夸張意味的成龍動作喜劇,這自中還有著明修棧道,暗度成倉希望兒子復出的私心,看似高潮迭起的轉折,甚至還有著所謂的彩蛋,這些好萊塢喜劇套路的沿用,卻使電影欠缺了對戰爭殘酷性的著點,這種著點是三毛脫下軍裝后看著無數墓架的唏噓,也是東莫村中那超越意識形態對生命的尊崇,《鐵道飛虎》雖然能逗人一樂,也有著激情熱血,可這些卻并不應該是一部戰爭喜劇真正落足的重心。
客觀的講看《鐵道飛虎》時我也笑了,但如果一部有著真實歷史沉淀的戰爭電影,在時隔近六十年后今天的改編,最終所留給人的只有笑意與熱血,自認為這樣的戰爭電影其實已然迷失了它的真正意義。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2
當個迷妹挺難的。你要是光說王凱吧,有人說你濾鏡厚。你說自己摘濾鏡就說電影吧,這不可能,畢竟自己沖著什么去看自己心知肚明。
那就先說說電影好了。想看花癡范老板的直接跳到開始花癡的分割線前一段,不想看花癡的跳過兩個分割線中間的部分。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鐵道游擊隊觀看背景的普通青年(比如我),你在影片初始的感覺會是劇情動機不明。”飛虎隊“要搞事,但抗日背景等基本是從語境中透露出來的,而非有整體交代。所以我并沒看出飛虎隊要搞事背后有什么大動機??梢岳斫?,畢竟是喜劇片,說得太沉重了影響觀感。但是,每一個獨立劇情事件的動機都是明確的,只要忽略第一個事件的動機,后面所有事件的動機都是完備的。
電影語言層面,人物出場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片尾式定格介紹過得非???,只起到介紹新關鍵人物出場的作用,角色的名字也很少有存在感,除去馬原、二嫂和范老板外(可能有我粉絲濾鏡在)。海報色的抽象化策略也用于開場和最后炸橋以前范老板提出方案時的虛擬戰斗場面中,有效省錢又區分了虛擬和真實,這一策略可以稱得上巧妙有趣。
動作片看得不多,打斗戲不評高低,但我看動作片時較愛注意的是動作與動作間較微妙的“趕巧”所制造的戲劇效果。打戲很多,審美未疲勞,這種戲劇效果不少,尤其是偷炸藥包那一段,看得還是很高興的。
至于本片的喜劇性,我更愿意去忽略人物的立體程度來評判。也就是說,將人物作為劇情的附庸,而非劇情作為人物特點的附庸。這是兩種不同的劇情編織策略,雖然大多喜劇會選擇后一種,因為這樣對觀眾而言,劇情好似可預測,但真正的劇情發展卻和觀眾預測完全不同,由于每一步劇情都會介紹新的角色特點。
本片群戲使然,人物多有單薄,所以喜劇性不是由這種預測意外造成,而是單純的腦洞太大。總體而言,腦洞還是很大的,比如那位吃煎餅昏過去的長官,Duang(強行啊)等等。還有啊,火車上那兩個坦克互相懟那里,看起來特別像現在運汽車的那種大卡車上兩個汽車打起來了,很是有趣。我看影評討論里,有一些同學認為這是抗日神劇傾向。私以為,抗日神劇更多是讓寫實向劇情失去了邏輯,而非夸張化的文學和視覺渲染。本片定位是喜劇,前文也說,并未把時代背景交代得太清楚大約是有考慮;于是,我并不同意將兩種渲染簡單粗暴地等同。見到幽默時,抱以幽默的心態可能會快樂些。
那么從人物特點起,我要說王凱演的范川了。之前說本片人物多有單薄,是因為人物在劇情過程中轉變極為模糊,或基本均質。劇情點不是通過人物的頓悟向前推的,而都是局勢使然(演大國的王大陸就出場五分鐘不到還拿了個不全須全尾的便當,就為了把炸橋的事引出來)。我們范老板是唯一一個在劇中出現轉變、新特點不斷被揭示的有趣人物。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3
看完整部影片,尷尬是頻率最高的詞。角色設定的尷尬。成龍一改往日“特工”“警察”“考古學家”“將軍”等等角色的設定,選擇用一個生活在抗戰中的“小人物”去演繹這個故事。不同于之前的角色需要有功夫的支撐。車站工頭的角色,擁有絕頂的功夫,“少說話多做事”,息事寧人的見識。人物設定卻只有他隨身煙袋的故事那樣單薄,經不起推敲。再加上“干大事”這樣空洞但卻滑稽的大主題,你覺得成龍明明有一身功夫和見識,卻總是自動要去做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小事。我直到影片結束也沒意識到他們“平?!卑枪馊毡緫棻等毡拒姺腥魏巫饔?,更何況還一直讓大家轉頭。最后的“大事”——炸橋設定,也是莫名其妙、無頭無尾。
情節敘述尷尬,影片大部分在“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的歡快配樂下下講述的喜劇武打故事,這部分和最終犧牲自我“炸大橋”的部分完全沒辦法設計一個平穩的過度。觀眾瞬間就出現了“這段我是不是應該用一個悲傷的表情”和“這段明明是個設計的包袱,但不好這樣嘲笑他人”這樣尷尬的感覺。直到影片結束,你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人物線處理的尷尬:各個人物尷尬的謝幕方式,充分凸顯了本片設計的粗糙以及對觀眾的不尊重(特別的細節待糾正)。切腹怕疼的日本軍官:最后被非常血腥地倒插在刀刃上;boss一般的日本婆娘,最后被高速飛過的“鐵塊”砸斷了半個身子;無數日本龍套被堵在車廂里挨了兩發大炮活活燒死;“飛虎隊”的團員們,除了死法勉強說得上是犧牲的“捱到最后的三人組”,其他角色死的不明不白,草草了事。你聽這段敘述他們死法的部分,其實在電影畫面上都非常得血腥,但是導演處理的方式根本弄不明白這是不是諷刺,尤其和充滿喜劇元素的成龍電影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之前的成龍電影,比如《神話》,梁家輝飾演的考古學家死于水銀中毒,但是死之前對于夢想的掙扎和自己的悔悟,你是能理解的。但在《鐵道飛虎》你完全感受不到對自己創造角色的尊重,也體現出主創對觀眾怎么看這段充分的不在乎。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4
我觀看了《鐵道飛虎》這部影片,使我深受感動,主要講了抗戰爭時期,馬原、大奎、小虎、秦二嫂等,在日本控制的火車站——棗莊站的苦力工,他們白天干活,晚上利用對鐵路線的熟悉,以及扒火車、開火車的特殊技能,以一支力量弱小的游擊隊與武裝極好的日本鬼子戰斗,有力地打擊了敵人,被老百姓譽為鐵道飛虎隊。
影片中,馬原他們遇到受傷的八路軍戰士大國,在炸大橋時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于是馬原他們繼承大國的遺愿,克服重重困難,將日軍指揮官山口和由子擊殺,并與神槍手范川一起炸掉了大橋,同時自己也與敵人同歸于盡。
影片中,馬原他們保家衛國,維護民族利益,與敵人頑強的抗爭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日本鬼子侵略我們的國家、占領我們的土地、殺害我們的同胞,他們是無惡不作的魔鬼。先烈們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使我深深感動,我要向先烈們學習,向英雄們致敬。
今天,我們一定要珍惜革命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從小立志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扎扎實實的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長大以后為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更加美好!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5
根據《鐵道游擊隊》的改編,成龍將自己的喜劇風格帶入到了這場昔日的紅色經典,固然那用幽默重新裝點的鐵道抗日,使《鐵道飛虎》煥發著一種全新的朝氣,但又不得不說那浮夸過度的場面道具,使電影未能真正如虎添翼的跳出一部動作片的淺池。
在已然擁有著一個真實故事和經典藍本的奠基下,《鐵道飛虎》無疑在先天上是占優的,就像《血戰鋼鋸嶺》那位只身挽救了數十人生命醫療兵的傳奇,一支在真實歷史上活躍敵后取得了斐然戰果的鐵道游擊隊,并不會讓人有感電影劇情上的胡編亂造,反而能寫實于民族凝聚力,彰顯國人面對侵略戰爭不屈的毅力,所以即便昔日的《鐵道游擊隊》有著尤為刻意的革命樂觀主義,但個人認為其今日看來仍舊不失為一部中肯之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新編的《鐵道飛虎》,其與諸多真正的抗日“神”片有著本質的差別。
在劇情構思上《鐵道飛虎》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新穎之處,但成龍的功夫幽默和諸多的笑料包袱使得這部新作相比老版有著尤為出色的娛樂性,或許會有很多會認為戰爭與喜劇并不應該混為一談,但其實不論是國產的《三毛從軍記》,還是《歡迎來到東莫村》《虎口脫險》這樣的.的他國經典,其實都非常出色的將戰爭與幽默做出了結合,固然《鐵道飛虎》做出的這種結合尚難以企及這些佳作,但總歸是好過于如《舉起手來!》中那樣對日本荒謬的丑化。
《鐵道飛虎》中雖然沒有如同手撕鬼子這樣的橋段,甚至還有著子彈是不會拐彎的自嘲,但從內在上來說,這部作品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干貨,其所做的仍舊只是一部帶有夸張意味的成龍動作喜劇,這自中還有著明修棧道,暗度成倉希望兒子復出的私心,看似高潮迭起的轉折,甚至還有著所謂的彩蛋,這些好萊塢喜劇套路的沿用,卻使電影欠缺了對戰爭殘酷性的著點,這種著點是三毛脫下軍裝后看著無數墓架的唏噓,也是東莫村中那超越意識形態對生命的尊崇,《鐵道飛虎》雖然能逗人一樂,也有著激情熱血,可這些卻并不應該是一部戰爭喜劇真正落足的重心。
客觀的講看《鐵道飛虎》時我也笑了,但如果一部有著真實歷史沉淀的戰爭電影,在時隔近六十年后今天的改編,最終所留給人的只有笑意與熱血,自認為這樣的戰爭電影其實已然迷失了它的真正意義。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6
電影《鐵道飛虎》講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穿過山東境內的津蒲鐵路成為日軍在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戰略交通之一。在津蒲線路棗莊段周邊,活躍著一支民間抗日游擊隊,這支游擊隊主要由棗莊火車戰的幾名鐵路工人組成,隊長叫馬原,是火車站的搬運工工頭。他們白天在日本人的占領并管理的火車站干活,晚上出來私密行動,利用對特殊技能,以一支小小的游擊隊跟大批裝備精良的日本正規軍周旋較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當地老百姓給這支隊伍起了一個響亮的名頭,叫鐵道飛虎隊。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覺鐵道飛虎隊是為了朋友可以犧牲生命的人。雖然鐵道飛虎隊的隊員都很出色,但我最敬佩的就是他們的隊長——馬原。
因為他勇氣可嘉,不怕困難,抱著最后一包炸藥在橋梁下引身自爆。昏黃的名陽下,只見一道電光劈裂了天空,他身披彩虹……
是的,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不朽的英雄贊歌,黑暗終將散去,光明終將來臨,西邊的太陽將要落下,而明天將升起東方的朝陽!我敬仰他們,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人民的安居樂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7
電影《鐵道飛虎》講述了曾經的抗日戰爭時期,一批活躍于鐵路線上的游擊隊與日軍巧妙周旋,扒火車,奪物資,打鬼子的熱血故事。由成龍領銜的這個神奇的“飛虎”隊,面對著兇悍的敵人,和彪悍的火車,用機智和勇氣,創下了一次又一次“圍追堵截”的奇跡,屢立大功,令人嘆為觀止,又禁不住拍手稱快。
話說這支由鐵路工人和平民百姓組成的鐵道飛虎隊,“成分”也是很復雜,大多是在火車站出工的工人,但其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由黃子韜扮演的大海,他的身份是一個小裁縫,一個眉清目秀的稚嫩的小裁縫,但這又不是一個羸弱之輩,片中有個情景,就是小裁縫在火車上被日軍盤查時,鎮定自若的從褲子里掏出的碩大的裁縫剪,反倒把日軍嚇了一跳,就讓人見識到這個貌似憨厚看似簡單的小青年的,內心蘊含著如大海般的磅礴之力。
確實如此,在接下來一連串的與鬼子的斗智斗勇中,黃子韜飾演的大海,都肩負了一系列重要的任務,有顏有智更有身手,大量的動作戲份,全程參與到所有的行動,近身搏擊奮戰,遠則槍炮伺候,可以直接將他推入到新銳打星的行列。而向來瀟灑帥氣的“人氣偶像”黃子韜,能夠“屈尊”到一部鄉土抗戰片中扮演一個灰頭土臉的小裁縫,還毫不違和,也是另眼相看。
但若深度挖掘下黃子韜的背景,會發現由他擔當大海這個角色,也是適得其所,鐵道飛虎隊的故事,發生在山東,而黃子韜,也是如假包換的山東漢子,演繹自己家鄉的抗日傳奇,真真是一腔熱血的全情奉獻,合情合理又合味道,難怪黃子韜在褪去了耀眼的偶像光環后,能如此洗盡鉛華的演繹出一個熱血又有擔當的男子大漢,也是情理之中?! 〈蠛J瞧械臒嵫《肥?,面對敵人從不退卻,但在另一個程度上,他又是片中為數不多有著愛情戲份的角色,與片中成龍的女兒杏兒,有著許多的兒女情長。一邊是嫉惡如仇的英勇殺敵,一邊又是關懷備至的為愛奉獻,事業上,和準岳父成龍搭檔默契,可視為“上陣父子兵”,生活中與杏兒互相傾慕,又因兩人同為火辣性格,特別是一頭短發的杏兒完全是女漢子上身,讓兩人的情感升華為戰場上的“革命愛情”,帶來滿滿的新鮮感。
其實若回望曾經的抗戰史,特別是抗日游擊隊,一直是在汲取和發動所有的群眾力量,來對抗窮兇極惡的侵略者,大海的小裁縫身份,便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那個國破家亡的年代,民眾的熱血匯聚一起,眾志成城,拼力抗爭,匹夫有責?!惰F道飛虎》中飛虎隊勇于犧牲的精神令人感動,大海作為一個小裁縫,在每一個性命攸關的時刻,都散發著英勇的光彩,或許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英雄的意志召喚之力。
大海不只是一個單薄的熱血小裁縫,他用戰斗和愛情,用翁婿情、兒女情演繹著民族的仇恨和人間的親情,但角色,卻是有著許多的喜感,這也是《鐵道飛虎》這部影片的風格,不再以“樣板戲”的模版來處理曾經的抗戰,而是更多的側重于人物的內心挖掘和性格展現,至少黃子韜所詮釋的大海,就是這樣一個仿若鄰家男孩般的存在,有些調皮,有點冒失,但臨危不懼,來愛不躲,他的身上,所閃爍的不僅僅曾經的抗日志士的靈魂閃光,也是激勵著我們今天的一代,繼往開來的勵志能量。
其實一直以來,對黃子韜的了解,更多的是他在舞臺的炫光,而《鐵道飛虎》讓戰臺烽第一次關注起這個敢打敢拼的“小鮮肉”的大銀幕表現,從動作戲看,完全的拼命的節奏,各種親身上陣的動作戲,有著“拼命三郎”的勇猛,隱隱約約看到年輕時的成龍大哥的影子,而從演技看,黃子韜又是充滿靈性的表演,讓一個小裁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個眼神,都那么真實可信,算是演活了這個抗戰小英雄。
其實,若看黃子韜在片中的扮相,大部分時間穿著棉襖戴著學生帽,又有著一種復古的文藝氣質,或許用“動若脫兔,靜若處子”來形容他在《鐵道飛虎》中的表現,也算非常恰當吧??赐辍惰F道飛虎》,有一句話總是在腦?;仨?,那便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無論是片中的大海,還是現實中的黃子韜,世界的舞臺這么大,還等著他們唱出更響亮的大戲來。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8
電影《鐵道飛虎》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1941年抗日戰爭期間,棗莊的一群小人物,逮到機會組團打劫日本軍列,直到有一天,他們誤打誤中救了受傷的八路軍,接受了他的臨終囑托。不同于以往紅色影片高大全的標簽,《鐵道飛虎》描寫的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性格各異,但都有愛國之心,這使得整部電影人物個性鮮明。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李鎮:每個人都有他們在角色上的任務,比如說王凱,他可能主要負責耍酷,他的這個神槍,還有他的一些馬上戲,都非常的帥,那么黃子韜本人是學過武術的,所以他在動作戲里面,在這部電影里面也是表現很出色的。像王大陸這個演員,他的喜劇感是很特別的,他的表演和這個場面之間的不協調來產生一個瞬間的喜感。
《硬漢》系列、《大兵小將》、《警察故事2013》,細數丁晟導演以往作品,可以稱他為名副其實的硬漢導演。動作戲追求真實,對細節的把控也相當專注?!惰F道飛虎》從場面、動作到造型、臺詞,都能看到導演丁晟讓經典煥發活力的用心。導演丁晟的最大特點,就是力求真實感。為了突顯火車的撞擊力,主創用一比四的原建材搭建火車和大橋模型,真撞真炸拍攝而成,在特效泛濫的今天尤為可貴。除了是一部紅色影片,《鐵道飛虎》也是一部標準的成龍式動作電影。在行駛中火車上拍打戲,難度不言而喻。影片追求真實基礎上加入跑酷等動作元素,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李鎮:火車電影這樣的動作戲,這樣的處理方式上,其實以前有很多很多成功的先例了,所以在這個上面如果有創新的話是很難的,那么我們發現這個電影的創新還是有不少的,比如說扒火車的方式,滑梯、竹竿等等
同樣帶來新鮮感的還有影片的美術設計,與傳統抗戰片不同,《鐵道飛虎》在服裝用色上,拋棄以往的灰布長褂,轉而用紅、黃、藍,色彩等亮色。臺詞的運用也是《鐵道飛虎》的一大特色,細品之下簡單明了,又透露出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讓人印象印象。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李鎮:因為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那么它處理成喜劇,加入了一些漫畫的.特點,可能是照顧到了一些年輕觀眾的欣賞習慣,在顏色上他藍、黃、紅這三種顏色用的特別多,還有在一些道具的室外上,它可能追求了一種風格化和喜劇感。
在以往的大銀幕上,紅色題材影片往往帶著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豪言壯語聽得多了,不免也會乏味。此次丁晟導演攜手成龍聚焦草根人物的大情懷,讓紅色題材風格化,讓動作喜劇個性化,讓流行與經典相融,讓歷史更具撼動人心的力量。
鐵道飛虎觀后感150字篇9
最早接觸成龍,是在《紅番區》《飛鷹計劃》《A計劃》《城市獵人》這些年代久遠的片子中,那時候成龍是整個故事絕對的主角,他不僅年輕,能打,還風流倜儻英俊瀟灑,和女主角談著戀愛,用一點點桃色作為動作戲的點綴。
后來成龍進軍好萊塢,拍了《尖峰時刻》《神奇的燕尾服》,接觸到這些片子的時候,我正在讀中學。對那時的我來說,這些片子依然很好看。
再往后,隨著學業越來越忙碌,成龍似乎從我的生活里消失了。等到他再次出現在我的生活里,都是伴隨著一些評分不太高的電影,一些花邊新聞還有霸王廣告的鬼畜視頻。
這些年國內電影行業發展很快,成龍的不再像以前那樣出挑,我也從未進到電影院中去看過他的電影。當滿世界在呼喊著“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時候,我偶爾會想:為什么沒人說我們欠成龍一張電影票呢?這就是我走進電影院看《鐵道飛虎》的原因。
影片中,成龍、黃子韜飾演一群“鄉巴佬”,組成了一個民間抗日游擊隊,雖然他們做事沒有章法,也沒什么明確的目標,只能是小打小鬧,卻也成功地破壞了日軍的一些行動,拖延了日軍的侵略腳步。
直到王大陸飾演的八路軍出現,他們才有了一個明確的目的——炸橋。而靠著這么一群連字也不識的鄉巴佬,又怎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于是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高潮來了,王凱飾演的飯店老板在眾人危機之時猶如天降神兵,騎著駿馬飄然而來,三下兩下就化解了危機。
當然,基于整部影片的搞笑氛圍,王凱肯定也是“帥不過三秒”,但不論如何,王凱這個角色在整部電影的劇情中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成龍飾演的角色不識字,在發表意見的時候經常會忘掉自己想要說什么,他的相好由年輕貌美的女演員,換成了年老色衰的寡婦,甚至連他引以為傲的功夫,影片中都幾乎沒有體現。而王凱則仿佛變成了“年輕時候的成龍”,身手矯健,作用關鍵,虎虎生威,讓場下的觀眾都發出一陣陣尖叫。
于是成龍在影片中的作用,更多的變成了一種對眾人精神上的指引,變成了一種號召力,一種信賴,一種穩重和踏實。
影片最后,最核心的一擊還是交給成龍來完成了,看著他在墻壁上抓出血手印,一瞬間思緒飄回到很久以前,腦海中出現了成龍英姿颯爽、化解危機的模樣,竟然有些感動。
我是抱著看娛樂片的心態進的電影院,沒想到除了笑聲,還看到了成龍大哥的另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