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
希望疫情早日過去,能走上街頭繁花與共,眾志成城抗疫情,實在要出門一定要帶口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精選篇1)
作為一名90后大學生后備干部,自疫情發生以來,某會不忘自己黨員身份,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雖然自己是懷孕7個月的孕婦,家中還有個三歲大的孩子,但是她堅信小家面前是大家,冬天過后是春天。“我是黨員,而且我是年輕人,作為后備干部在這么危急的時刻怎么能退縮呢,我會注意好身體的,電腦操作平時都是我負責的,書記他們年紀大了操作起來費時費力,我可以留在辦公室里面處理線上地工作,保證保護好自己。”某常會這樣說到,常會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承擔著村里的信息聯絡員工作,每天及時準確地報送馬洼村的疫情防控情況`,同時利用微信、QQ等方式每天向村民發送疫情防控知識,及時將市里和鄉里的疫情動態轉送到群里,在微信群里有村民需要什么,只要在微信里跟她留言,她都會仔細的回復并做好記錄工作,第二天集中采購,又貼心地分發到村民家中,盡一切可能滿足村民的生活所需。從疫情防控工作開始后,她就一直堅守在崗,并非生而無畏,只是心中有愛巾幗花開。
這個春節在本該陪家人的春節常會毅然選擇回到工作崗位上,組織上有需要,就能夠沖鋒向前,村民們有需要,就可以發揮力量,這就是巾幗之花的風采,綻放的是溫暖,給予的是希望。據悉,灰河鄉還有很多巾幗之花奮戰在一線、堅守在崗位上,為疫情防控阻擊戰筑起巾幗之盾,相信同心協力初心不改,眾志成城難關必克。
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精選篇2)
在這場抗病毒戰役中,我最敬佩的是白發蒼蒼鐘__爺爺和李__奶奶,跟我的阿太一樣年紀大的老人,本該在家安享天倫之樂的他們,含著熱淚卻又堅定無比的眼神,在第一時間親自奔赴抗疫情一線!
我看到的是多少可敬的白衣天使們,在病情發生時,他們毫不顧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扔下自己年幼的孩子,瞞著年邁的父母,轉身奔向開往武漢的列車,沖在抗戰的第一線,留下家人們無限的思念和擔憂。
我看到的是英勇的人民警察叔叔,放棄了溫暖的小家,在刺骨的寒風中,在每一個路口,在每一個社區,24小時不間斷的執勤,逐個排查風險,守衛著市民的健康安全。
我看到的是一個個鮮艷的紅色馬甲,志愿者們顧不上吃一口熱乎的年夜飯,卻每天在樓道噴灑消毒液,在小區分發口罩,在醫院維護秩序,在家里包上好吃的水餃和湯圓,送給一線的戰士們。
我突然發現,原來“逆行”是最美麗的背影,正是這一道道美麗的背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定幸福,讓這個春天來得更快一些!致敬,逆行者!加油,中國!
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精選篇3)
東昌里社區書記李桂芳。她是一名軍嫂、是社區黨委書記中的老將。今年,她自覺放棄休假回老家,主動擔當在抗疫工作一線。大年三十當天,她和她的女兒一起在社區防疫工作中度過。她90后的女兒主動支援社區工作,加入到防疫材料張貼、發放明白紙的工作中。這是兩代人的共同堅守,也是家屬對于一線防疫工作的支持,更是我們戰勝疫情的底氣和希望。
從大年三十之后,她從未停歇。在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各項工作過程中,她都親自部署,全力推動,帶領全體社區工作人員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社區居民紛紛稱贊說,東昌里社區李書記,工作上熱情與耐心,事業上堅定與執著,是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真實寫照。
緊緊依靠群眾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緊緊依靠群眾,匯聚起眾志成城共同抗疫的磅礴力量。東昌里社區副書記張森,大年三十當天晚上接到任務,放棄和家人看春晚團聚的時間,在家中用電腦立即工作,對重點人員進行排查,告知其一旦有發熱等癥狀及時與社區聯系,一直工作到初一凌晨。這真的是在工作中跨年。
執勤點位上工作認真,在東昌里一期嚴格落實小區出入口各項管理,在防疫工作的初期就將防疫各項標準管控升級,發動黨員、樓門棟長、居民志愿者和進出小區的群眾加入社區防疫宣傳工作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把休息留給別人,把工作留給自己
把休息留給別人,把工作留給自己。東昌里社區殘疾專干曹學軍,大年三十,不是當天值班的他正在親戚家團聚,聽聞要走訪入戶下發明白紙等宣傳材料的通知后,主動向社區書記打電話主動請纓,并當即從親戚那邊回到社區發放各類宣傳材料整整一天。從大年三十到現在,一天也沒有休息過。
主任說讓他休息一天,他說我離家近,家里也沒啥事,讓別人先休息吧。每天值班之余,都回到社區繼續做殘疾人相關工作。連日來,他主動值夜班,在沒有排夜班的時候就去替值夜班的同事站崗,并主動問其他人說誰有事需要值班都找他。社區書記稱贊他說關鍵時刻真給力,是一位用行動詮釋擔當的好同志。
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精選篇4)
3月1日早上10點,剛到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街的周__輝和周__,給理發工具和座椅噴了一遍消毒液,為當天的志愿理發做準備。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還是留長一些?”每次理發前,周朝輝和周海文都會這樣問。周朝輝說:“雖然是在疫情期間,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會盡量滿足不同人對發型的需求。”
周朝輝今年41歲,周海文今年33歲,兩人來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漢渼樹理發店的理發師。2月14日,周朝輝看到同濟醫院招募志愿理發師的公告后,馬上報了名。“我想為武漢疫情防控盡自己一份力。”周朝輝說,他隨后在理發師的工作群里發起號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報了名。
周朝輝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門當理發志愿者就是服務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由于要近距離接觸,他們坦言當時有些緊張。但隨著防護認知提高,兩人的心態也平穩起來。“我們每次出門都會戴手套、口罩,穿防護服,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服務對象。”周朝輝說,如果去醫院,他們還要戴好護目鏡。
只要抗擊疫情前線的人需要理發,周朝輝和周海文都會開車前往,提前一天預約好之后,他們會在早上7時50分左右出門。每次給一個人理發大概要10到15分鐘,為女性理發需要更長時間。一天下來,周朝輝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務60個人,回到住處往往已經晚上bajiu點。摘下護目鏡和口罩后,他們的臉上都會留下深深的勒痕。
2月29日,許久沒回家的周朝輝收到了9歲兒子的一封信:“我們能保護好自己,你只用保護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們在家都會很開心……”看完信,周朝輝哭了:“我們每天接觸的都是抗擊疫情一線的人群,為了家人的安全,我們一直在外面住。”
“疫情只要不結束,我們就不收費。”周朝輝說,抗擊疫情一線的人更辛苦,能為抗擊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周海文說:“等疫情結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頓火鍋。”
抗疫最美逆行者人物及事跡(精選篇5)
在新冠疫情危重癥患者治療當中,關口前移,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可以減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死亡。在武漢的重癥醫院里就有這樣的一支支插管小分隊,冒著風險與死神賽跑,一次次為患者爭取生的希望。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位麻醉醫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17個重癥病區。來自同濟醫院和各醫療隊的18名麻醉醫生混編成一支插管小分隊,兩人一組,24小時三班倒。
病床上的新冠疫情患者60歲,有心臟病,幾天來在高流量吸氧的條件下,氧飽和度還始終處于低位,如果短期內得不到改善,就會因為缺氧造成多器官損害。
待麻藥起效后,王晶晶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體內儲備的氧氣維持循環,她必須要在30秒內將一根導管從患者口腔插入氣道。
平時這樣的插管動作王晶晶已做過幾千次,但此刻,防護服、手套減緩了她的動作,眼罩、頭罩模糊了視線。
精準快速,幾乎在同一時間,護士在導管近端接上呼吸機,患者的氧飽和度迅速提升至100%。監測儀器上的數據變化和聲音提示,插管成功。這次操作她們用了不到20秒。
王晶晶是個85后,她總說自己是個遲到的戰士。春節前因為曾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位新冠疫情疑似患者,進行了14天的隔離。所幸,最終核酸檢測為陰性。還在隔離期時,王晶晶就發出了請戰書。
隨著危重癥患者治療關口的前移,這些天讓王晶晶高興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脫離呼吸機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