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
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關于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如何擬定?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精選篇1)
毛勝利,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曬紙工高級技師。1987年6月,毛勝利進入涇縣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在最艱苦的生產一線——曬紙車間當起了曬紙學徒。學徒期還未滿,勤奮好學的他就在同批學徒工中脫穎而出。正式頂崗后,技術精湛的毛勝利一躍成為公司542生產區曬紙車間里的技術先鋒。近十年來,他每月工作出勤率都高達100%,每月平均完成工作任務高達180%以上,每月產品對路率高達95%以上,一度被公司員工稱為曬紙車間的“鐵人”。
毛勝利注重技術創新,近年來他在技術上參與了曬紙刷路方式、米湯制作和蒸汽焙貼等技術革新達7項,大大提高了曬紙效率;在新產品的開發上,他參與研制了“三丈三特大紀念宣紙”、“千禧宣”、“建國六十周年”紀念宣、“香港回歸”紀念宣、“澳門回歸”紀念宣、“建黨九十周年”紀念宣、“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宣等十多種產品。
2007年,毛勝利參與古藝宣的挖掘恢復工作。當時正處于古藝宣研發初期,員工對古法生產宣紙都不適應,技術和人為因素導致產量及正品率一直上不來。但他硬是憑著一股執著勁頭,不斷溝通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員工,分析總結原因,提出改進方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用了不到兩周時間里,便使大家熟悉了傳統的古法生產技術,為恢復傳統古法生產宣紙技術打開了新的局面。2008年,他與團隊共同研發了高檔宣紙“乾隆貢宣”,隨后他還參與了宣紙郵票紙的生產試制,為我國成功地發行宣紙材質郵票奠定了基礎,填補了郵票史的一項空白,獲得了國家專利。
多年來,他還一直在車間默默從事著曬紙傳承工作,先后帶過多名徒弟。這些徒弟在他一絲不茍的嚴格傳帶下,個個都熟練掌握了曬紙的各項生產工序操作技能,成為了曬紙車間里頂呱呱的技術好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毛勝利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過硬的思想素質,贏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贊許。2005年,毛勝利被選為公司職工代表。2008年,被授于安徽省2007年度輕紡行業“模范班組”光榮稱號。2012年,毛勝利被公司評為“曬紙傳授人”。2016年,他又獲得“工藝美術師”和“大國工匠”稱號。2018年,他榮獲“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毛勝利榮獲“敬業奉獻中國好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
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精選篇2)
航空報國守初心
1990年,桑仁龍從技校分配進廠從事鈑金工作,鈑金工對身體素質的要求較高,體格瘦弱的桑仁龍,為彌補先天的弱點,在工作上更加勤奮好學,技術上力求扎的準、鉆得深、釘的牢。就這樣桑仁龍很快把自己淬煉成了技術尖子,在1995年華東片航空技能大賽上嶄露頭角,一舉獲得了理論考試和實踐操作雙料冠軍,被破格評聘為部級技師,并相繼獲得航空工業青年崗位能手、合肥市技術能手、合肥市十佳青年崗位能手等殊榮,入選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人才庫。
桑仁龍對工作精益求精,他不斷提高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自學CAD制圖、UG和CATIA立體建模等計算機應用程序,并參加中航工業技能精英研修班等多種形式培訓,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他想方設法攻克“瓶頸”難題,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近年來他設計制作工裝、夾具40余套,平均每年進行改進創新項目10多個,每年都為公司創造價值和節約成本超50萬元。近幾年他共申報專利6個,已有2個發明專利和2個實用新型專利被授權。
創新進取擔使命
2014年年初,“桑仁龍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短短幾年時間,桑仁龍率領團隊攻下了70多項創新改進項目,使原本默默無聞的鈑金班組在各方面均成績斐然,已成為兼具生產型和產品試制雙重能力的公司明星班組。桑仁龍對同事也是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地傳幫帶,他應邀擔任公司培訓中心的教員,經他培養的學員,一批批學有所成,“援建”到其他班組中發揮領頭作用。
這位奮斗在航空一線的“工匠”,正邁著堅定的步伐,向著理想的高峰攀登,他的身后是隨之而起的一個個技能新星。
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精選篇3)
徐__所在的工廠是世界上最奧秘的工廠之一,地處中國秦嶺大山深處,國家一些戰略戰術導彈和宇航發射用火箭發動機都出自這里。
29年來,徐__在進入廠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工作間的每一道門,掛好每一個風鉤,對他來說這里的每一道門都是風險時辰的緊急出口。
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徐__的工作是給火箭的固體燃料實施微整形雕刻,這也是固體發動機制造過程中最風險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發動機所用的固體推進劑以火藥為主,混合幾十種特殊組分灌模澆筑而成,固化脫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藥量方面與實踐需求總是會有些差距,需求修整。
但固體火藥極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過程如果摩擦過力產生靜電,就會惹起燃燒甚至爆炸。因此,這個雕刻過程絕不允許反復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師手上的經驗感覺,0.5毫米是這種固體火藥表面精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但徐__僅憑手上觸摸一次就能精確測度出需求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這種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顆粒,這讓手工雕刻的行刀軌跡不容易把握。所以這種火藥的微整形處理無法用機器操作,只能經過人手的輕柔細致雕刻來完成,這種火藥的雕刻者自然必須是超凡心思素質與高超技藝的合體人。
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雕刻過程中,徐__一呼一吸都與手和刀的節拍高度分歧,以保持用力均勻。根據design要求,徐__需求削除環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藥,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藥卻要控制在3毫米以內,一點一點為火藥微整形。對于每個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間擺放的距離都有嚴厲的規定。
在配合徐__整形的過程中,助手必須時辰稱量殘藥的分量,一旦達到一定數量極有可能發生爆炸。徐__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藥后,必須裝進預先預備的防靜電袋里。對徐__而言,為了本人更為了他的工友和工廠,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青春歲月到年近半百,一個人偶然間能夠鎮定地面臨一次致命風險并不難,29年里天天面對致命風險,而能夠守恒如常,那真實是太難了。
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精選篇4)
百米高空檢修百萬伏特帶電線路
內蒙錫林郭勒盟至山東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在2016年的竣工驗收和運轉表明中國擁有了目前世界上覆蓋面積最廣,電壓最高的在用特高壓電網工程,王進是山東電力集團帶電作業組的組長,也是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的次要擔任人。
在60層樓的高度與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共舞
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收尾時正值盛夏,室外氣溫接近40度,惡劣天氣條件是高空作業的天敵,事故概率會明顯地添加,王進把組員留在地面上,獨自攀高作業。從地面到塔頂接近60層樓的高度,王進要借助于886根攀爬腳釘徒手攀爬上去,普通人僅僅站在地面上觀看這個過程都會心驚膽戰。而王進的身體卻能如蜘蛛普通懸在高壓線上,更令人驚心的是,那可是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
王進是國家電網最優秀的檢修工人之一,這位有16年工作經歷的電工曾經爬過2000多個高壓鐵塔了,但面對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路,各種嚴峻的新應戰也讓他悚然心驚。
這不是高空走秀,而是工作
王__在138米的高空腳板踩著的導線直徑不足5厘米,并在一刻不停地晃動,王進在高空中行走的同時還要檢查導線有無破損等成績。通常,作業工要坐在晃動的導線上,一只手抓住導線,另一只手工作,王進卻能雙手脫離導線工作,實屬頂尖高手。此時他身上的全部配備是一根保險索,加上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性,責任心和本行業的技術操作本領,這不是“達瓦孜”(“達瓦孜”是維吾爾族一種陳舊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指高空走大繩表演)一類的走秀,而是王進的工作。
少有人掌握的絕活
王進的絕活還不止于此。線路帶電運轉中,導線會發出電暈的聲響,而王進僅僅憑耳朵聽,就能判斷出不超過兩毫米細的巨大鋁線哪里有損傷,以及損傷的程度,這個絕活在整個國家電網零碎中,也沒有幾個人能有。
電弧能讓人瞬間化為灰燼
在驗收的同時王進還有一件大事要兼顧,制定安全進入特高壓電場進行帶電作業的預案,如果沒有這樣的科學預案便沒有人敢在特高壓環境下帶電作業。
1000千伏特高壓放電實驗數據表明,幾米之外的人會在瞬間被特高壓感應構成的電弧化為灰燼。這樣的應戰非王進莫屬,由于中國660千伏超高壓電網,帶電檢修是王進和他的團隊創造的。
在有數次的摸索和實驗之后,王進選擇了“秋千法”,“秋千法”帶電檢修可行性最高,但是對帶電檢修的工人應戰也最大,一旦防護不到位就可能被強電流擊中,后果不堪想象。
以鐵塔為支點,身著屏蔽服的王進坐在兜籃里,像蕩秋千一樣,被繩纜吊著劃過90度的圓弧之后,逐漸帶電,從沒電蕩的過程中,經過電位轉移棒,瞬間讓操作人員身上,帶上了660千伏的電蕩到帶電的導線上,在幾百千伏的超高壓電線下行走,讓幾百千伏的電壓從屏蔽服流過。
能工巧匠勞模先進事跡(精選篇5)
許啟金,國網宿州供電公司送電線路工高級技師。1982年參加工作,現任國網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班副班長,黨的___代表、第十三屆全國___委員、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安徽省電力公司送電線路工首批首席技師、“啟金工作室”負責人、三級職員、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他37年如一日愛崗敬業,足跡踏遍宿州電網,為保障宿州電網安全運行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好人、安徽省技能大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國家電網公司“雙越之星”、國家電網公司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勤奮鉆研煉就金牌工人
許啟金愛好學習鉆研,為了熟練掌握電力線路規程和規范,他把內容抄寫在小紙條上,一有空就掏出來看看。數萬張小紙條,壘起了他電力專業知識的高度,也夯實了他不斷創新的基礎。
從2002年開始,他自學Visio、3dsmax繪圖軟件,畫桿塔圖,畫電氣圖,把檢修操作過程圖示化。許啟金說,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讓徒弟們看著直觀,學得快、記得住、好上手,另一方面把高大的鐵塔、線路裝進電腦,以便更好地分析它們、維護它們,同時把一些創新項目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演示,也可以持續改進,少走些彎路。
愛崗敬業鑄就業務精英
帶電作業是一項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危險系數高的工種。自1982年開始從事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以來,許啟金先后參加和組織完成了1000多項帶電作業任務,參與消除各類缺陷3100余處,沒有出現過一次安全事故。自1994年擔任帶電班副班長以來,他針對宿州地區電網薄弱的問題,堅持“能帶不?!钡脑瓌t積極開展帶電作業,多供電量達1億多度,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四千多萬元。2004年,許啟金在宿州供電系統送電線路技術比武中榮獲“技術狀元”稱號。
開動腦筋追求業務創新
為了減輕線路工人的工作風險、解決技術難題、提高工作效率,許啟金慢慢地走上了一條技術工人的創新之路。他先后研制的“輸電線路角鋼吊點卡具”、“軟梯作業防高墜自鎖器”、“砼桿避雷線提升支架”等7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他主持完成的QC獲得省公司5個一等獎;參與的“輸電線路全工況立體巡檢項目研究與應用”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他所帶領的QC小組被命名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眾多創新成果的應用,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一千多萬元。
言傳身教澤育線路新人
他常說,作為一名老線路工,特別是作為一名老黨員,應當給年輕人樹立一個榜樣,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進步,培養新人,這樣才能保持班組的朝氣與活力。2010年許啟金新收了十個“80后”徒弟。為充分發揮這些新人的作用,師徒11人在工區的安排下,組成了工區的運檢大隊。許啟金從理論學習、技能培訓、工作實踐、后勤安排各個方面都照顧到位,有針對性的進行一對一的輔導,言傳身教,徒弟們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難度較大的檢修工作。
2010年宿州供電公司在線路工區的“尖子班”、“加強班”的帶電作業班基礎上,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啟金工作室”,在做好線路一線巡檢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動腦,解決技術難題,推出了多項創新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許啟金先后被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等榮譽稱號,2017年獲安徽省技能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成果獎第一名。一個年過五旬僅高中學歷的供電一線職工,用奉獻和成績成就了一個“金牌工人”,也指引了新時代基層工人的事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