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工匠事跡材料
事跡屬于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勞模工匠事跡材料如何規范擬定?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精選7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1
CRH380A型列車,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寧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奔馳8.8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2000圈。寧允展堅守生產一線24年,他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CRH380A型列車,曾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試跑京滬高鐵,它是____向全世界推銷中國高鐵攜帶的唯一車模,可以說是中國高鐵的一張國際名片。打造這張名片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
486.1公里,這是380A在京滬高鐵跑出的最高時速,它刷新了高鐵列車試驗運營速度的世界紀錄。如果把高鐵列車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車輪是腳,轉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寧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腳踝。
初中畢業后,寧允展考上了鐵路技校。沒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會被萬里挑一,成為第一位學習380A型列車轉向架研磨技術的中國人,寧允展對技術的掌控和精準把握,讓日本專家都豎起了大拇指。
寧允展說,工匠就是憑實力干活,實事求是,想辦法把手里的活干好,這是本分。他說,要把這份手藝繼續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動為止。
一心一意搞技術,不當班長不當官,寧允展似乎與當下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寧允展說,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如果每一件中國制造的背后,都有這樣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工匠,中國制造就能夠跨過“品質”這道門檻,躍升為“優質制造”,讓更多的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釋放更耀眼的光芒。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2
羅小劍,女,2004年進入移動公司參加工作,成為一名營業員。由于業務突出,2007年初被公司任命為營業廳值班經理。她始終把“客戶滿意就是我最大的快樂”這一諾言作為追求目標,六年如一日,愛崗敬業,真誠服務,不斷創新,無私奉獻,成了客戶心目中移動“優質服務”的代名詞。她像一位光的使者,把融入微笑、溫暖的優質服務帶給每一位有需要的客戶,為移動的事業默默工作,奉獻青春。
“三心”到家提升滿意度
營業窗口是企業一面的明鏡,更是聯系客戶的橋梁和紐帶,要做好前臺服務工作,必須建立真心真意服務用戶的心態,主動、細心地了解用戶的需求。面對清一色的“女兵”,羅小劍暗暗發誓要帶出一支精細又干練的優秀團隊。她對班組成員提出四句要求:“環境一塵不染,服務毫厘不差,遇事有禮有節,笑容發自內心。”在羅小劍的帶領下,云夢夢澤大道營業廳的營業員早已養成每天微笑服務、三聲服務、站立服務的行為規范。為了提高服務素質,使服務做到更方便、快捷、有效。羅小劍在班組中開展“一天一講評”,“一周一培訓”活動,加強了全員的服務意識,切實樹立爭創一流服務的思想觀念。她要求大家做到“六化”,即:服務態度禮儀化、服務手段現代化、程序標準規范化、管理方法軍事化、效率便捷快速化、特殊對象親情化。為提高客戶滿意度,她還把客戶的服務宗旨細化為“三心”服務理念:即:省心——使客戶感受到首問負責制帶來的方便、高效;舒心——讓客戶感受到最優質、最快捷的服務;放心——把最真誠的服務送給每一位客戶。并提出把小事做“細”、把常事做“新”、把難事做“巧”,要求員工們把它作為座右銘,使每位前來營業廳的客戶都有賓至如歸的溫馨感覺,在每個月的全市客戶滿意度排名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真誠奉獻,提升業績
記得有這樣一位客戶,拿著身份證到前臺辦理退網業務,羅小劍通過與客戶耐心、細致的交流得知:該客戶經常到外地做生意,每月的話費都比較高,前不久在業務繁忙時手機連續兩次停機了,回來后一氣之下要求退網。羅小劍和顏悅色地對他說:"王老板,您生意做得這么大,如果您換了號碼,客戶與您聯系不上,對您的生意肯定有很大影響。"客戶仍然堅持:"我沒有收到任何通知就停機了,難道對我的生意就沒有影響?""對不起,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您看這樣行嗎?從今天開始,您的這個號碼每月由我監控,預存話費不多的時候,我會打電話通知您,以免停機給您帶來不便,您說好嗎?"經過一番挽留,客戶終于答應繼續使用這個號碼了。在以后的工作中,這位老板也經常因為一些業務方面的問題經常與羅小劍聯系。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也正是因為她的這份真誠和敬業,感動著客戶,客戶顧問成了她的代名詞。進入羅小劍的飛信日志里,你可以看到她這樣的留言:讓我癡迷的是工作,最讓我欣慰的是用戶;最讓我感動是的集體,最讓我愧疚的是家庭。不少同齡的朋友問她,小劍啊,現在是市場經濟,凡事都講個效益,你這樣沒日沒夜的想著工作,覺不覺得虧呀?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要做就把她做好!只有我們把客戶服務工作做好了,我們才能穩住客源穩住市場”。
苦練業務,提高技能
在云夢移動公司,提起羅小劍的勤思肯干,認識她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姆指。她認為不斷加強移動通信知識的學習,熟練的掌握各種業務知識才是提供優質服務的第一前提,因此,她在平時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為及時掌握各種手機的操作方法,她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每個手機操作方法都記錄下來,這樣幾年來有幾大本手機操作大全,對于新業務,每天晚上回家捧書鉆研,有不懂就問,遇難點就鉆,她甚至主動與各地市業務尖子聯系,向她們討點子,取經驗。憑借這種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經過努力,在多次的技能比武中取得優異成績,并且在她的帶動下營業廳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營業廳多次獲得學習型班組的稱號。
服務無限聆聽花開
保持一顆平常心,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地去做自己應做的一切,這是羅小劍一直所堅持的。羅小劍常說:“我最希望得到的贊美是來自客戶的肯定,微笑服務,為服務而微笑,將永葆年輕的心。真心付出就會獲取真誠回報。在營業廳工作的六年,她多次被省市公司評為“先進個人”,2008年榮獲省服務與業務技能大賽個人一等獎、團體一等獎、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百佳崗位能手、2010年被評為省內訓師、2010年榮獲省公司終端技能比武大賽團體二等獎。在平凡的崗位上羅小劍演繹著新時代“螺絲釘”的故事,得到了客戶的信任,同事的尊重和大眾的喜愛。在服務的過程中,羅小劍都是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思考,讓每個動作、表情和心思,都滲透著對人的關心和尊重,在血液里流淌著真摯的感情,讓服務的真情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3
張冬偉是個80后,但手里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級技師,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2005年度中央企業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06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鉆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并用于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張冬偉特別注意經驗的積累總結,國內沒有現成的作業標準,他就不斷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后參與編寫了多部作業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冬偉,是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著于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4
徐__所在的工廠是世界上最奧秘的工廠之一,地處中國秦嶺大山深處,國家一些戰略戰術導彈和宇航發射用火箭發動機都出自這里。
29年來,徐__在進入廠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工作間的每一道門,掛好每一個風鉤,對他來說這里的每一道門都是風險時辰的緊急出口。
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徐__的工作是給火箭的固體燃料實施微整形雕刻,這也是固體發動機制造過程中最風險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發動機所用的固體推進劑以火藥為主,混合幾十種特殊組分灌模澆筑而成,固化脫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藥量方面與實踐需求總是會有些差距,需求修整。
但固體火藥極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過程如果摩擦過力產生靜電,就會惹起燃燒甚至爆炸。因此,這個雕刻過程絕不允許反復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師手上的經驗感覺,0.5毫米是這種固體火藥表面精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但徐__僅憑手上觸摸一次就能精確測度出需求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誤差不超過0.2毫米。
這種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顆粒,這讓手工雕刻的行刀軌跡不容易把握。所以這種火藥的微整形處理無法用機器操作,只能經過人手的輕柔細致雕刻來完成,這種火藥的雕刻者自然必須是超凡心思素質與高超技藝的合體人。
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雕刻過程中,徐__一呼一吸都與手和刀的節拍高度分歧,以保持用力均勻。根據design要求,徐__需求削除環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藥,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藥卻要控制在3毫米以內,一點一點為火藥微整形。對于每個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間擺放的距離都有嚴厲的規定。
在配合徐__整形的過程中,助手必須時辰稱量殘藥的分量,一旦達到一定數量極有可能發生爆炸。徐__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藥后,必須裝進預先預備的防靜電袋里。對徐__而言,為了本人更為了他的工友和工廠,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青春歲月到年近半百,一個人偶然間能夠鎮定地面臨一次致命風險并不難,29年里天天面對致命風險,而能夠守恒如常,那真實是太難了。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5
百米高空檢修百萬伏特帶電線路
內蒙錫林郭勒盟至山東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在2016年的竣工驗收和運轉表明中國擁有了目前世界上覆蓋面積最廣,電壓最高的在用特高壓電網工程,王進是山東電力集團帶電作業組的組長,也是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的次要擔任人。
在60層樓的高度與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共舞
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收尾時正值盛夏,室外氣溫接近40度,惡劣天氣條件是高空作業的天敵,事故概率會明顯地添加,王進把組員留在地面上,獨自攀高作業。從地面到塔頂接近60層樓的高度,王進要借助于886根攀爬腳釘徒手攀爬上去,普通人僅僅站在地面上觀看這個過程都會心驚膽戰。而王進的身體卻能如蜘蛛普通懸在高壓線上,更令人驚心的是,那可是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
王進是國家電網最優秀的檢修工人之一,這位有16年工作經歷的電工曾經爬過2000多個高壓鐵塔了,但面對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路,各種嚴峻的新應戰也讓他悚然心驚。
這不是高空走秀,而是工作
王__在138米的高空腳板踩著的導線直徑不足5厘米,并在一刻不停地晃動,王進在高空中行走的同時還要檢查導線有無破損等成績。通常,作業工要坐在晃動的導線上,一只手抓住導線,另一只手工作,王進卻能雙手脫離導線工作,實屬頂尖高手。此時他身上的全部配備是一根保險索,加上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性,責任心和本行業的技術操作本領,這不是“達瓦孜”(“達瓦孜”是維吾爾族一種陳舊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指高空走大繩表演)一類的走秀,而是王進的工作。
少有人掌握的絕活
王進的絕活還不止于此。線路帶電運轉中,導線會發出電暈的聲響,而王進僅僅憑耳朵聽,就能判斷出不超過兩毫米細的巨大鋁線哪里有損傷,以及損傷的程度,這個絕活在整個國家電網零碎中,也沒有幾個人能有。
電弧能讓人瞬間化為灰燼
在驗收的同時王進還有一件大事要兼顧,制定安全進入特高壓電場進行帶電作業的預案,如果沒有這樣的科學預案便沒有人敢在特高壓環境下帶電作業。
1000千伏特高壓放電實驗數據表明,幾米之外的人會在瞬間被特高壓感應構成的電弧化為灰燼。這樣的應戰非王進莫屬,由于中國660千伏超高壓電網,帶電檢修是王進和他的團隊創造的。
在有數次的摸索和實驗之后,王進選擇了“秋千法”,“秋千法”帶電檢修可行性最高,但是對帶電檢修的工人應戰也最大,一旦防護不到位就可能被強電流擊中,后果不堪想象。
以鐵塔為支點,身著屏蔽服的王進坐在兜籃里,像蕩秋千一樣,被繩纜吊著劃過90度的圓弧之后,逐漸帶電,從沒電蕩的過程中,經過電位轉移棒,瞬間讓操作人員身上,帶上了660千伏的電蕩到帶電的導線上,在幾百千伏的超高壓電線下行走,讓幾百千伏的電壓從屏蔽服流過。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6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胡雙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腳。
胡雙錢是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復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并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制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模化生產,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制造業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勞模工匠事跡材料篇7
焊接技術千變萬化,為火箭發動機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了,高鳳林就是一個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國營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發動機零部件焊接車間班組長,特級技師。
30多年來,高鳳林先后參與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出色完成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的焊接攻關、修復蘇制圖154飛機發動機,還被丁肇中教授親點,成功解決反物質探測器項目難題。高鳳林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多個獎項。
絕活不是憑空得,功夫還得練出來。
高鳳林吃飯時拿筷子練送絲,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學實驗,他的雙手至今還留有被嚴重燙傷的疤痕;為了攻克國家某重點攻關項目,近半年的時間,他天天趴在冰冷的產品上,關節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戲稱為“和產品結婚的人”。2015年,高鳳林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高鳳林以卓爾不群的技藝和勞模特有的人格魅力、優良品質,成為新時代高技能工人的時代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