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
事跡一般可分為長時間內形成的事跡和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事跡;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篇1
鐘南山,男,71歲,中共黨員,中華醫學會會長,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擊sars的戰斗中,鐘南山主動要求承擔廣東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較早確立了廣東的病原,并率領團隊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的診療原則,成為抗擊sars的領軍人物;
他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向國外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介紹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正確措施,維護了祖國的聲譽。他積極在本職崗位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專家門診,為患者服務;
他堅持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教導學生“學本領和學做人相統一”,以身作則弘揚“醫德就是想方設法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的價值觀。
鐘南山是我國呼吸疾病領域內的學術帶頭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03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審和答辯。鐘南山積極推動呼吸病學的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鑒于他的學識和貢獻,他成為世界慢性氣道疾病防治執行小組組員,2006年底又被聘為世界衛生組織急性重癥傳染病應急委員會顧問,參與國際急性的傳染病咨詢工作。
鐘南山積極履行__委員職責,參政議政,積極獻言進策。近年來他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極為關注,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解決思路,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的改進和發展。鐘南山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社區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
鐘南山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模范共產黨員、全國白求恩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篇2
我的舅婆叫章香閨,今年71歲,是一名來自石柱鎮郎村的普通農村婦女,也是敬老愛親的永康市第三屆道德模范。33年來,她無微不至地照料因高位截癱而臥病在床的舅公,用孱弱的身軀撐起整個家。在我的眼里,舅婆是好妻子、好母親、好舅婆,她用堅強、堅守演繹著人間的真情、真愛。
那是1986年的夏天,當年我的爸爸才3歲。舅公在幫助鄰居建房抬水泥板時,不幸發生了,他不慎從高處跌落,導致頸椎4至5節斷裂,高位截癱。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這個家庭一下子陷入了谷底。聽舅婆說,醫生曾建議她放棄治療,因為高位截癱的病人即使救回來了,一般家庭都很難堅持下去,何況她只是一個農村婦女。但舅婆很堅決,她說不管以后有多累多苦,都要把舅公照顧到人生的終點。
舅公出院后,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大小便失禁,每天吃喝拉撒,喂飯喂湯,每兩小時一次的翻身,洗澡擦身,這些全都落在舅婆一人身上。為防止舅公整日待在家中感到煩悶無聊,舅婆還特意找來一輛三輪車,夏天將舅公拉到河邊去乘涼,冬天就拉出去曬曬太陽。我跟爸爸媽媽散步到溪邊的時候,經常能看到舅婆騎著電動三輪車拉著躺在三輪車上的舅公。不論是從床上移動到三輪車上,還是洗澡,舅公的移動全靠舅婆那小小的身軀。“彤彤啊,舅婆年紀大了,抱不動了,等你長大了你來幫幫舅婆抬一下舅公,好嗎?”舅婆笑著對我說。“好的,舅婆,等我長大了,我一人來背,舅婆在邊上看。”我笑著回答道。此刻,在舅婆眼角分明閃現了一點點淚花。
“舅公吃飯的時候為什么要在枕邊放塊毛巾,躺著的時候膝蓋中間夾塊海綿?”我很好奇地問舅婆。“為了讓舅公舒服點,毛巾可以擦汗,海綿墊軟讓膝蓋更舒服。”舅婆如是回答。是啊,這就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舅公曾經是家庭的頂梁柱,他倒下時,我的表伯伯們都還小,要讀書,家里還有四個老人要照顧,六畝多田地要耕種,生活十分困難,有時候燒著柴火舅婆也會忍不住落淚。但面對生活,舅婆始終堅守初心,三十三年來,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忙活到晚上12點才休息。耕種忙時,她便拉著舅公一起去田里,便于照料。除了種地,她還會在家做點加工活,撿點廢品賣,靠著自己一雙手,養活了一家老小。我跟妹妹也常去舅公家里幫忙,干點加工活。
不僅如此,舅婆對待他人也是一副熱心腸。雖然家庭很困難,但她拾金不昧,曾多次拾到錢包和現金,最多時1萬元,都努力找到失主還了回去。舅婆忙得抽不開身,卻還幫助村里老人剪頭發、洗頭等,有時候還要給我和妹妹扎頭發。她從不與人發生口角,自己再困難也會幫助他人。鄰居們還有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很感慨她的善良。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可憐,也不覺得自己偉大,我只是做了每個人都會做的事。”舅婆說。
33年來,舅婆無怨無悔,精心護理、照顧好舅公,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諾言,不離不棄,敬老扶幼,用愛與擔當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舅婆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一樁美談,她也成了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篇3
鐘南山,男,71歲,中共黨員,中華醫學會會長,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擊sars的戰斗中,鐘南山主動要求承擔廣東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較早確立了廣東的病原,并率領團隊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的診療原則,成為抗擊sars的領軍人物;他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向國外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介紹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正確措施,維護了祖國的聲譽。他積極在本職崗位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專家門診,為患者服務;他堅持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教導學生“學本領和學做人相統一”,以身作則弘揚“醫德就是想方設法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的價值觀。
鐘南山是我國呼吸疾病領域內的學術帶頭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03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審和答辯。鐘南山積極推動呼吸病學的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鑒于他的學識和貢獻,他成為世界慢性氣道疾病防治執行小組組員,2006年底又被聘為世界衛生組織急性重癥傳染病應急委員會顧問,參與國際急性的傳染病咨詢工作。
鐘南山積極履行委員職責,參政議政,積極獻言進策。近年來他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極為關注,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解決思路,并在期間提出議案,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的改進和發展。鐘南山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社區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
鐘南山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模范共產黨員、全國白求恩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7年當選黨的代表,為全國第八、九、十屆委員。
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篇4
吳恒忠,男,漢族,1946年5月生,重慶市潼南縣花巖鎮龍懷村村民。
兒子車禍去世后,吳恒忠忍著老年喪子之痛,上山開荒種糧,日夜辛勞,節衣縮食,替子還債15萬余元。由于長年勞累,自己卻落下一身病,但他仍在實現自己的諾言。
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的吳恒忠,曾經是一名軍人,身材不高卻精神矍鑠。2001年,兒子吳君自立門戶,沒過多久因家庭貧困,兒媳丟下不滿周歲的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為了養大孩子,吳君借錢買了輛貨車跑運輸,卻不幸于2003年因車禍去世,留下了一個4歲的孩子和19萬元的債務。
兒子走了,吳恒忠沒有沉浸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中,而是很快擦干眼淚,主動扛下兒子那19萬元的債務。兒子下葬那天,他在兒子墳前哭著說:“你放心,你的債,我來還,孩子,我來養。”為了這個承諾,吳恒忠的生活徹底變了樣。面對亡子欠賬,吳恒忠老爹不躲不藏。他拿著寫滿了借錢人的姓名和金額的賬本,一戶一戶上門向債主承諾:“人死賬不能了,請你們放心,我一定想辦法把兒子欠的債還清,決不賴賬。”債主們的顧慮打消了,可19萬元的債務,對于吳恒忠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吳恒忠家里還有殘疾的妻子和年幼的孫子,他無法外出打工,就只能種地,他將山上的撂荒地都開墾出來,一個人耕種了52畝地,成為當地種糧大戶。只要有了一點積蓄,他就拿去還債。“吳君以前借了我3萬元錢,他父親都來還了8次了,最多一次還了3000元,最少一次只有500元。”債主陳維文說,他不忍心看老人家這樣辛苦,曾多次主動說不要還了,可吳恒忠總說:“借了錢就一定要還,再說,我答應了我兒子的。”吳恒忠專門有個還債本,上面詳細記載了還賬的情況,生怕少還、錯還別人一筆錢。
就這樣,10年來,吳恒忠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為兒子還債15萬多元,將孫子送進了技校,而他自己平時卻連肉都舍不得吃,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別人送的。現在,債即將還完,吳恒忠卻因長期過度勞累落下一身的病,特別是腰椎間盤突出,讓他下地干活就痛得直不起腰,可他咬牙忍受著,因為他答應過兒子,答應過債主。
他的事跡感染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加拿大華僑徐女士從《多倫多周刊》上看到吳恒忠的事跡后,匯來了800元加幣,還來信表示要認吳老爹為親人。“今生不欠來生賬,子債父還道德高。誠信老爹吳恒忠,信義無價美名揚。”這是當地百姓對吳爹的由衷贊嘆。
吳恒忠榮獲“重慶好人”、重慶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2023道德模范典型事跡篇5
黃久生,男,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建七局一公司項目部經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
黃久生是700位鰥寡孤獨老人們共同的兒子。那些得到他照顧的老人們,一提起他的名字,都會眼含熱淚。他給老人們帶來的溫暖不僅僅來自物質,更來自他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
黃久生是個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孩子。6歲時母親去世,留下黃久生和4歲的妹妹、2歲的弟弟。父親走街串巷修鍋補盆,十天半月難得回家一次,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把他們養大的。為了報答鄉親們的養育之恩,13歲的小久生曾在一個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鄰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滿水。18歲出門打工,從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實肯干逐漸致富的黃久生,內心時刻激蕩著報恩的情懷。
1996年起,每逢年節,家鄉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傷殘老人都會收到黃久生送來的衣被、米面、肉油還有現金,20__年從未間斷過,黃久生為此累計出資230多萬元。20__年,黃久生投資45萬元在家鄉雙柳樹鎮建設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國家發給的補貼外,其他費用全部由他個人承擔,包括養老送終。多年受黃久生資助的李鴻金老人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活著你養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錢為我治病,我死前能見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黃久生不遺余力地支持家鄉建設,先后為援建家鄉小學、修路、購置醫療設備等捐款310多萬元。在20__年5·12汶川抗震救災中,他個人先后捐款12萬元。黃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應對遭遇困境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他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萬元、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萬元。一位素不相識的女青年打電話給黃久生,說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癥,黃久生當晚就籌集3萬余元現金送了過去。這樣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鄭州打工多年的黃久生,看到老家來鄭打工的人雖多,但比較分散,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等權益被侵害的事時有發生。在黃久生的推薦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散居在鄭州市的56名農民工黨員有了“娘家”。農民工黨支部用心為農民工解決難題,僅討薪一項,就為農民工討回兩千多萬元。透過這個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工達一萬多人,每年還為家鄉帶回1.5億元的勞務收入。
黃久生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