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
你知道哪些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事跡屬于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精選篇1)
在重癥監護病區,老年患者占比較高,為了讓他們盡早康復,醫務人員全力施救,用心陪護;而在病房外,消防員們也在竭盡所能守護醫院安全。
張倩:堅持到最后一個病人出院
堅持到最后一個病人出院,這是張倩抵達武漢后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一周前,她所在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整建制地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的重癥監護病區,老年醫學科的張倩和隊友們負責其中61個老年患者。老人們夜間病情變化快,張倩總會提前出發去醫院。
這幾天,3床的患者周阿姨情況不太穩定,住在同一層樓輕癥病區的老伴一直惦記。張倩知道后,就提前拿手機錄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視頻,晚上一接班就帶給周阿姨播放,讓老兩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女兒住進了方艙醫院,想起還在酒店隔離的小外孫,傅阿姨就吃不下飯。張倩查房的時候,就囑托護士給老人換上了甜味營養劑,在詢問病情后總是留下來,多陪著老人聊聊天。
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當年張倩備戰高考時遭遇非典,醫務人員舍身救人的場景感染了她,她報考了醫學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張倩的初心。
你守護病人我守護醫院
醫務人員奮戰在病房內,消防員們則全力守護著醫院的安全。這是火神山醫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練,這支由7名黨員和1名預備黨員組成的隊伍里,41歲的李長春年齡最大,曾參加過8000多次的滅火救援戰斗。1月31日下午,他和隊員們進駐火神山醫院,48小時內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調試并投入使用。
火神山醫院和普通醫院在布局、建筑結構、內部設施上差別很大,李長春和隊友們8次深入醫院,并利用無人機進行測繪,制作電子沙盤,但要想完全覆蓋醫院的每個角落,還需要加強培訓、群防群控。
消防隊還與醫院建立了24小時消防直聯直報秒級響應機制,每個病區有一位負責人,以便第一時間處置火情。從進駐以來,大家24小時備勤,收集數據5700個,制定應急預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醫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員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應急救援的一線。
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精選篇2)
1、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再次臨危受命,掛帥親征,敢于發聲,家喻戶曉,一聲號令,全民不動,是一位院士,也是一位戰士,更是一位國士。
2、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對打贏這場戰役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第一個提出“武漢封城”的人,奮戰在抗疫一線,嘔心瀝血,帶領團隊研發疫苗。
3、陳薇:中國工程院院士,生化專家,病毒終結者,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了確診速度。
4、張文宏: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更像是一個醫術高超的心理治療師,他在和人們調侃的同時醫治著疫情帶給人們心靈的創傷,“最有效的藥物是什么?人的免疫力”“你在家隔離也是戰士,病毒都給你悶死了”,“都在歌頌醫生,完整說法應該是醫護人員”,“防火防盜防同事”成為抗疫的名句。
5、張繼先: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疫情上報第一人,奮戰在抗疫第一線,急病人所急,“我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
6、王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首屈一指的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與鐘老齊名,大膽提出建設方艙醫院的設想,讓武漢在短短24小時之內,迅速建成3所“方艙醫院”,增加了4000多張床位,是火神山醫院床位的4倍還多。
7、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提高了中度和輕度病人治愈率,降低了重度和危重病人死亡率。
8、張定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疫情狙擊手,身患漸凍癥依然戰斗在抗疫一線。“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這位硬漢、這位狙擊手眼中只有一個目標---新冠狀病毒,狙擊、狙擊、再狙擊。
9、張思兵:武漢火神山醫院院長,解放軍總醫院衛勤部部長。2003抗擊非典年他和他的醫院做到了三個“零感染”,援建小湯山醫院,這次抗疫臨危受命,他要把救治流程搞好,因為流程很重要。
10、王行環: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一切為病人著想”,是王行環的座右銘。“盡量針對不同的病人制定不同的方案,做到因人而異、個性化治療。”截至2月16日,雷神山醫院收治患者總人數近600人。
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精選篇3)
1、不能讓沖在最前面的人,連飯都吃不上
武漢的一家餐館老板小邱因為在朋友圈中看到醫護人員在這段特殊時期不能吃上熱乎的飯菜而感到內心難受,因為自家就是經營餐飲的,因此對于醫護人員表示自己愿意24小時為醫護人員送餐,雖然店里面只有五個人,做出飯菜的分量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們愿意一直堅持下去,這一件事也迅速登上了熱搜。
對于店老板有力出力的做法,許多網友表示這是一間非常有愛的餐館,為他們所傳遞的正能量點贊。
2、剪掉長發,你依舊很美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士單霞為了節約穿防化服的時間,在奔赴一線工作前就將自己的長發剃光,她說頭發可以再長,而現在最重要的是要保護那些需要保護的人。
3、15000只口罩全部捐出
郝進曾經是一家口罩生產工廠的員工,但是工廠里發不出工資,于是就用口罩來抵工資,而在這一次疫情爆發的時候他聽說到疫情的嚴重更是直接捐出了15000只口罩。
4、最美“逆行者”
1月29日,一名來自陜西的“逆行者”在武漢封城的時候選擇支援逆行,在短視頻app上他記錄著自己的抗疫行為。用自己最平凡的舉動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病毒無情,但是人間有愛。
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精選篇4)
1.黃文君:豈因禍福避趨之
疫情發生后,湖北孝感醫生黃文軍寫下請戰書:“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申請去隔離病房,共赴國難,聽從組織安排!”之后,他一直奮戰在抗擊新冠疫情一線,后不幸感染,英勇殉職!
2.肖俊:堅守一線不后退
今年50歲的肖俊,大學一畢業,便到武漢醫院工作,至今已有29年。疫情發生后,肖俊一直堅守抗疫一線。一月底,還值了個24小時連班,白天工作一天,晚上還值夜班。后不幸感染,經搶救無效去世。
3.張軍浩:連續奮戰不松懈
張軍浩,57歲,黃岡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生,疫情發生后,曾連續十六天奮戰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一線,因過度勞累,2020年2月9日突發心梗去世。
4.朱崢嶸:藏起住院通知書,堅守崗位
年前,江蘇啟東醫生朱崢嶸已經被查出大動脈炎,需要住院治療。新冠疫情發生后,朱崢嶸藏起了住院通知書,堅守一線,連續工作。從除夕開始,整整二十多天,他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直到最后倒下,年僅48歲。
5.柳帆:抗議一線的社區英雄
2016年,柳帆達到55歲退休年齡后,被武昌醫院門診注射室返聘。后來,醫院門診注射室取消,柳帆因此被派到該院下屬的梨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任注射室護士。本次抗疫中,因在一線工作而不幸被感染,于2月14日去世。
抗疫烈士名單及事跡(精選篇5)
有這樣一位院長,疫情發生以來,他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疫情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內從早到晚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墻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里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疫情病人,人數僅次于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型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床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后的核酸結果確診為陽性。
在ICU里,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復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說:“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并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并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癥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后,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疫情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癥患者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