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烈士犧牲事跡
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你是否在尋找“抗疫烈士犧牲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抗疫烈士犧牲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抗疫烈士犧牲事跡篇1
蔣金波,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
2020年1月28日23時50分,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奮戰十幾天的蔣金波醫生,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時年58歲。
據悉,在1月15日,在疾控中心工作了38年的蔣醫生就主動請纓上一線,成為了流行病學調查組的一員,因為單位只有一名專職司機,蔣醫生還自愿擔任兼職司機,和同事深入火車站、汽車站、各高速路口設卡點、大型商場等進行防疫指導。從1月15日到28日,蔣醫生沒有申請過休息,在28日下鄉完成消殺工作后,倒在家中。
朱海秀生于1997年,是河南省洛陽嵩縣紙房鎮朱王嶺村人。2019年7月畢業后就職于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第三醫院內科ICU病房護理工作。22歲時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她堅韌、頑強、有責任、有擔當。2020年1月24日,報名參加該院馳援醫療隊,投身武漢抗疫工作中。
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去之前未和父母打招呼,她說:“救人嘛,本來我們醫護人員就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在武漢工作期間,由于高強度的工作和長期間的熬夜加班,使她的眼圈周圍顯得烏青。由于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和接觸消毒用品,她的臉上長出了很多濕疹,并且往外滲血。從這些畫面不難看出在武漢的20多天里,她的內心經歷了什么樣的考驗的挑戰。
疫情洶涌而來,每天都有一批疑似病例患者被確診,每天都有一批人死亡或治愈出院。這些數字變換的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悲喜劇。
抗疫烈士犧牲事跡篇2
2月16日下午3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為新冠疫情患者的第一個視頻會診正式開始。
“患者屬新冠疫情危重型,伴有急性腦梗塞和高血壓。”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高新院區副院長、醫療隊領隊張泓提出建議,診療不僅要關注肺炎,還必須有整體觀念。
當時,這名92歲的患者,因“發熱伴呼吸困難10余天,昏迷4小時”,已被收治進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醫療隊托管的危重癥病區,病情不容樂觀。
診療方案確定后,歷經多小時連續搶救,到2月17日下午,這名高齡患者終于轉危為安,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5%以上,各項指標明顯好轉。
與“疫”魔抗爭,同生死競速。一個多月來,像這樣沒有硝煙的戰斗在安徽醫療隊支援的病區每天都在打響。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醫療隊1305人馳援湖北,他們入駐在5家醫院、4個方艙醫院。
截至3月9日,醫療隊服務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計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醫療隊還負責巡診社區及隔離點患者、培訓醫護人員,目前共巡診12個社區及隔離點,指導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訓當地醫護人員4046人。
“第一批醫療隊在進駐武漢太康醫院時,條件非常艱苦。”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委副書記邵東華介紹,在沒有緩沖區、隔離帶,甚至連速干手消毒劑都缺乏的情況下,醫療隊克服困難,開設重癥醫學科,解決了東西湖區重癥患者集中救治問題。
為推動援救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安徽醫療隊及時總結,鞏固成果,專門研究制定出“醫療隊工作手冊”,將黨建工作、應急處理、物資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
“更重要的是,細化了醫療隊員在一線工作生活中的相關防護措施,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鎖。”邵東華說,后續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醫院病區,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癥患者,接管的方艙醫院共計服務艙位近1000張,無病人死亡、無醫護人員感染。
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醫療隊率先在接管的病區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通過觀察近100例新冠疫情患者,分析發現住院患者以痰濕阻肺、痰熱蘊肺兩型為主。”醫療隊成員、六安市中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專家團隊,為住院患者制定了處方,在接管病區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藥湯劑治療。“在近1個月時間里,接管協和東西湖區醫院的3個病區,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轉出院約160余人,其中重癥轉為輕癥達80%,危重癥轉為重癥達70%。”
危難險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當前,口罩和防護服是白衣戰士的戰甲,但在關鍵時刻,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阜陽市潁上縣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劉玲卻脫下自己的防護服,給年輕的隊友換上。
2月6日,是劉玲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準備換上防護服進入病區時,抬頭看見一個年輕護士,“他已經穿上隔離衣,正準備套防護服,但他的防護服質量一般,防護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還要在隔離病區近距離護理患者6小時以上,劉玲沒有多想,便脫下自己的防護服塞給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兩三個小時,把你的防護服換給我”。
同行隊員問劉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護身裝備”換給別人,劉玲說:“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線,是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那個年輕護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應該的!”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組織收到一封特殊的請戰書,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戰士們的請戰書。“作為首批醫療隊隊員,我們已經在武漢奮戰了一個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療,我們請愿繼續堅守疫情一線,堅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請組織批準。”請戰書字字懇切,印在名字上的紅手印,是這些年輕白衣天使的心聲,更是他們必勝的決心。
抗疫烈士犧牲事跡篇3
最近,武漢一個順豐小哥汪勇直升三級,從一個快遞員被火線提拔為分公司經理。國家郵政局、《人民日報》、央視對他也是夸贊有加。2月26日,郵政局發出嘉獎通知:授予汪勇“最美快遞員”特別獎,號召全行業向他學習。
汪勇本是生長于武漢的一名普通80后快遞小哥,每天做著平凡的收件派件工作。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這份工作有了最大不同:抗疫最前線收治重癥冠狀肺炎病人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就在他的服務區。
大年三十晚上10點,他在哄女兒休息時刷到一名來自金銀潭醫院護士在朋友圈的求助:“我們這里限行了,沒有公交車和地鐵,回不了家,走回去要4個小時。”需求是晚上6點鐘發布的,一直沒人接單。
他糾結了1個小時,最后下定決心去。他用善意的謊言瞞著父母和老婆,先去超市買了兩只N95的口罩,清晨6點鐘準時到達金銀潭醫院。護士愣了,她沒想到會有人接這個單。她上車后默默抽泣,直到下車。
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汪勇接送了近三十名醫護人員往返金銀潭醫院。他心里也很害怕,也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醫生護士在抗疫一線奮戰幾天,連睡個安穩覺的地方都沒有,他干脆心一橫一直干了下來。
他很快發現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怎么也滿足不了全部醫生護士的回家需求。于是,他在朋友圈發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沒過多久,陸續有20多人加入到他的行列。
為了解決更多醫護人員的通勤問題,汪勇聯系上了摩拜和青桔單車,讓住在醫院附近的人有了保障。住得遠的人,他又找到了滴滴,滴滴被他的執著感動,從技術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解決醫護人員上下班難題后,汪勇又發現很多醫護人員吃不上米飯,只能每天吃泡面,甚至有時候泡面都難。
“過來救命的恩人,我必須得讓他們吃上白米飯!”汪勇努力聯系餐館和便利店,暫時緩解了一陣子。后來餐館和便利店都停業了,他找街道辦事處層層上報,最終使一家大便利店恢復生產,1.5萬份米飯解決了醫護人員的用餐需求。
解決了出行和吃飯兩大難題,汪勇又操心上了醫務人員生活上的其他問題。他為此專門建了一個醫護服務群,修眼鏡、修手機、指甲鉗、充電寶、秋衣秋褲……只要醫護人員在群里喊一聲,汪勇和他的志愿隊就會出來搞定。因為醫院里不能開空調,無袖羽絨服成為最實用的保暖服裝。他發動志愿者籌了10萬塊錢,把整個武漢商場買完了,又到廣州定了1000件羽絨服。
在疫情期間,他以一個快遞員的身份,撬動了醫護人員的整條后勤保障線。
汪勇舍身忘死勇挑重擔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大家稱贊他是“生命擺渡人”。
學習汪勇同志先進事跡,強化宣傳引導,著力見賢思齊,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真抓實干、勇當先鋒的動力,引導郵政快遞企業積極響應號召,牢記服務宗旨,發揮網絡優勢,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發揚艱苦奮斗、不畏艱難、負重前行的精神,優化復工復產環境,著力解決服務難題,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工作,做到兩手抓、兩不誤、雙勝利。
抗疫烈士犧牲事跡篇4
快遞小哥汪勇,為了節省醫務人員的時間以便搶救更多的感染者,主動發起了志愿者團隊,目前武漢市接送醫務人員的志愿者達到4000多人。
汪勇有一段話樸實又感人:“人這一輩子碰不到這么大的事情,不管做什么,盡全力做,不后悔。其實想想,我開始做這件事的初衷很簡單,一天接送一個醫護人員可以節省4個小時,接送100個就是400小時,400個小時,醫護人員能救多少人,怎么算我都是賺的。”
汪勇以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們:只要力所能及地為別人、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奉獻,一個普通勞動者也可以在平凡崗位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
汪勇同志是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中默默涌現出來的平民英雄,是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勇挑千斤重擔的“逆行”者,是沖鋒在疫情最前沿的最美快遞員。學習汪勇同志先進事跡,就是要學習汪勇同志情系公眾、一心為民的宗旨觀念,堅定信念、忠誠使命的政治品格,忠誠使命、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開拓創新、擔當有為的時代精神,友善無私、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我們要向汪勇學習,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上級的決策部署上來,真抓實干,勇當先鋒,為疫情防控工作大局貢獻行業力量。
抗疫烈士犧牲事跡篇5
3月1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門口,因道路進行緊急施工,接運患者的車輛暫時過不去。隨著車輛增多,有的人從車上下來,開始圍觀。火神山醫院安保專班負責人孟祥德(見圖。資料照片)感覺到了風險:人員聚集,有可能帶來交叉感染。“你們退后一點!”他立刻挺身而上,開始指揮各方:“大家不要急,我們一定快速打通道路!”孟祥德一邊將患者引至安全地帶,一邊帶領民警搬走門口的石塊、路障,經過緊急疏通,成功打開了一條車輛通道。
14年部隊生涯和17年警察生涯,鑄就了孟祥德頑強的硬漢性格。在火神山醫院建成之前,武漢市公安局特警六大隊大隊長孟祥德主動請戰,快速組建了火神山抗疫突擊隊,2月初率隊進駐火神山。“我們的字典里沒有‘不’字,別人去不了,我們能去;別人干不了,我們能行!”孟祥德說。
2月2日晚8點起,為保障第一批新冠疫情患者順利入院,孟祥德帶隊連續奮戰兩天兩夜,交通指揮、人員排查、巡邏值守。2月4日早上7點,他就帶領隊員在現場開展交通管控和道路指揮,連續站崗17個小時,最終護送一臺臺載著患者的救護車順利駛入醫院。
2月8日,面對300張即將進場的新增床位,在護欄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隨著他的一聲“跟我上”,40名民警在知音大道上每隔50米設一個崗,頂著寒風冷雨疏導車輛和穿越的行人,開辟了一條兩公里的綠色通道,確保了大批緊急物資的快速送達。
2月15日早上8點,孟祥德帶隊在醫院周邊開展巡控時,發現前夜的暴雪壓垮了一處醫院圍墻,他又第一個沖上去扶起近百斤的護墻板,和4名隊員一起將由近3米高的活動板組成的墻面重新拼接。醫院工作人員感謝道:“你們搶修的不僅僅是破損的圍墻,更是生命安全的屏障。”
面對大量求助運送“救命資料”的家屬,孟祥德設置了“愛心傳遞箱”,將患者的病例、CT等通過傳遞箱進行收集和登記,集中轉交醫護人員。醫護人員稱贊他是一面“戰地旗幟”。“我只是這場武漢保衛戰中千千萬萬名戰士中的一員。守衛患者、守衛白衣天使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孟祥德說。
孟祥德請纓上了一線,妻兒都很理解。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是警察,雖然很久沒見他了,但是我知道他就在我身邊,一直在守護著我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