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烈士英雄事跡
每個人都要感謝那些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祖國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而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奮斗,前赴后繼的革命先烈;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緬懷烈士英雄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緬懷烈士英雄事跡精選篇1
李大釗
李大釗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那時,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封建統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的邊緣。進入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涌起,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出現了曙光初現的變化。李大釗同志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早稻田大學,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16年回國后,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他和他的戰友們改造舊中國的決心和激情,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同志備受鼓舞,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銳的眼光,深刻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也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中國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自己的覺悟得到迅速提高,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并且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19年,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李大釗同志熱情投入并參與領導了五四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和運動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0年3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李大釗同志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在北方廣大地區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黨的委托,幾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同孫中山先生商談國共合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猛烈沖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統治。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緬懷烈士英雄事跡精選篇2
劉中江(1920-1946),現壽光市上口鎮東堤村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中。他自幼就跟隨父母過著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父親整年累月給地主打短工,扛覓漢,顧不上他們母子的溫飽。
劉中江長大之后,只好又拾起了父親給人家打短工,扛覓漢的營生。雖然比童年那樣討口吃口好一點,但那種整天出著牛馬力,吃著豬狗食,晚上睡馬棚,喂豬飼馬,看門守戶的奴隸生活,也是難以忍受的。一年到頭不得閑,掙得的工錢,還不能養家糊口。有時服侍不好主人,還有遭半路攆走辭退的危險。這種生活處境,在血氣剛盛的青年劉中江心中,總是憤憤不平,時常唉聲嘆氣,流露出自己內心中那對世態環境的不滿,充滿著對敵人刻骨的階級仇恨。
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日寇入侵到我壽光縣境,日寇漢奸整天到處掃蕩燒殺搶掠,民不聊生。劉中江眼看各村愛國青年,紛紛走翻身救國求存的道路,他也逐漸懂得了反抗階級壓迫和抗日救國的大道理。于是劉中江再也按耐不住了,便于1942年2月毅然告別了父母,走上了抗日救國、爭求解放的道路,光榮地參加了八路軍。
劉中江入伍之后,在八路軍這個大家庭里,受到了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得到領導和戰士們的關心愛護,思想覺悟不斷進步。學文化、練技術,組織指揮能力也有了提高,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部隊戰斗生活的鍛煉下,學會了帶兵打仗,很快由戰士而升任班長、排長,到1946年,他已擔任了渤海軍區部隊的連長。他升任連長后,竟使家鄉的階級敵人懷恨在心,兩個伯父因曾到部隊探望他過,被當地張景月部綁去活埋了。伯父的遭遇,更激起劉中江對階級敵人的刻骨仇恨。
1946年冬天,渤海軍區部隊發起解放齊東縣城的戰斗。劉中江所在連擔任了主攻任務。一陣巨大的爆破聲響后,齊東縣城墻上炸開了突破口,劉中江帶領全連戰士,一齊沖向突破口,一場緊張的爭奪戰開始了。一時沖殺的喊聲夾雜在密集的槍炮聲中,戰士們正峰擁而上的當口,從城墻側面暗堡的射擊孔里,突然響起了密集的機槍聲,子彈象雨點一樣射向沖鋒的戰士,眼看著一個個的階級弟兄倒下去了。富有革命責任感的劉中江連長,此時怒火中燒,他銳利的目光緊盯在敵人的機槍眼上,心急如焚,怎么辦?就在這一發千鈞的時刻,劉中江毫不猶豫持槍躍起,高喊著:“同志們,沖啊……”邊喊邊向機槍口沖去,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敵人的機槍立即啞叭了。全連戰士和后續連隊立即乘機攻入城內,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全城敵人很快土崩瓦解,戰斗獲得了全勝,可是,我們的英雄連長劉中江同志壯烈犧牲了。
戰斗勝利結束后,參戰的指戰員們個個眼含熱淚,深深地悼念他們的優秀連長,渤海軍區授予他“甲級戰斗英雄”的光榮稱號。
緬懷烈士英雄事跡精選篇3
張濱(1909-1948),現壽光市上口鎮張家留營村人,1938年入伍,1940年入黨,曾任武工隊長、區中隊隊長、縣獨立營營長等職。1948年8月,在丁家樓村不幸犧牲,時年39歲。
張濱出身于農民家庭,自幼性格剛強,膽識過人,主持正義,敢打抱不平,一向被人們所稱道。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難當頭,民不聊生,時年28歲的張濱,再也按耐不住心頭的怒火,毅然棄農從戎,參加了威震彌河兩岸的抗日敵后武工隊。
張濱參加武工隊后,經常出沒于侯鎮、稻田、王高、常家莊、南樓一帶,深入虎穴,出其不意地獨闖敵人據點,提“舌頭”、打敵寇,被群眾譽為“神兵”。有一次,張濱聽說馬鞍橋漢奸炮樓有一個很兇惡的偽隊長,經常外出尋釁鬧事,騷擾群眾,燒殺搶掠,人民群眾恨之入骨。他立即帶領武工隊員闖入敵崗樓,找到偽隊長說:“我是張濱,我這支匣槍,是專打漢奸的,你為非作歹,可要注意小性命。”那偽隊長一驚,嚇得撲通跪倒在地,不住哀求饒命。張濱一見此狀況,心想:“可能留他有用。”最后就給其留了一條性命,但要求他應立功贖罪,今后要經常向我獨立營提供情報,否則,要找他算賬。從此,這伙偽軍大大收斂,還不時地為獨立營暗送日寇的情報。
1940年,日偽在南樓安設據點,妄圖以武力統治壽光中部上口一帶。張濱經過多次偵察,利用自己人地熟悉的有力條件,化裝為拾糞的老百姓,慢慢巧妙地靠近日軍的崗哨,乘其不備,將其擊倒,奪走了敵人的槍枝,譜寫了一曲白手奪槍的動人故事,此舉,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從此,張濱的威名震動了彌河兩岸。
張濱的威名,不僅日偽軍聞風喪膽,就是張景月部的特務也特別怕他。一次,在南皮臺廟會上,張景月部的十區區中隊長郭子孚與張濱都去趕廟會,不期而遇,郭子孚聽說張濱也來趕廟會了,立時嚇得心驚肉跳,廟會未趕立即帶領護衛偷偷地溜走了。當地群眾知道后,都議論說:“郭子孚也怕他三分。”
有一次,在清水泊日寇大掃蕩時,張濱和群眾混在一起被包圍了,并被日寇一塊俘擄,押到張店火車站,準備裝火車押往東北煤礦。半路上,張濱組織掩護群眾一起跳下火車,又順利返回壽光。因此,群眾都稱贊說他“真是神兵有神本領。”
緬懷烈士英雄事跡精選篇4
王克山(1919-1944),現壽光市大家洼鎮八里莊子人。自幼家庭貧寒,長大后,全家逃荒到利津靠扛長工打短工度日。1940年參加革命,10月隨部隊調往膠東,編入八路軍膠東五旅十三團,同年升任副班長,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抗日斗爭中,王克山身經大小戰斗50余次,曾五次負傷,親手奪取敵人輕機槍一挺。1944年,在萊西縣河源西溝戰斗中.連續炸毀敵人三座碉堡,保證了主攻任務的勝利完成,被八路軍膠東軍區授予“爆炸英雄”光榮稱號,英名傳遍膠東半島。
1944年4月,在萊陽縣王家夼戰斗中,王克山壯烈犧牲。他犧牲后,遺體安葬于棲霞縣英靈山膠東革命烈士陵園。他的名子刻于山梁上的烈士紀念塔上,遺像和事跡陳列于山下革命烈士紀念堂。膠東區黨委、膠東行署、膠東軍區為其樹碑紀念,上寫“先烈膠東爆炸英雄王克山同志之墓”,他的英名至今在當地廣為流傳。
緬懷烈士英雄事跡精選篇5
1、 帥長根,原泰州市東郊鄉黃泥莊人,生前為安徽省軍區獨立第六團運輸排戰士。1976年4月27日,在執行任務途中,為保護戰友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力挽驚馬、英勇獻身。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并受安徽省軍區追記一等功。
2、劉胡蘭別名富蘭,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人,生于1932年10月8日,她的一生很短暫。她8歲時上小學,10歲參加了兒童團,13歲進中共婦女干部訓練班,劉胡蘭14歲時被破格納入中國共產黨后補黨員,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組織參與當地婦女革命工作,同年6月她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12月,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處死。
1947年1月12日,國民黨閻錫山軍和地主武裝“復仇自衛隊”包圍了云周西村,將群眾趕到場地上,劉胡蘭因叛徒出賣被捕。
在敵人面前她沒有被屈服,面對敵人問她的“你給八路做過什么工作?”她大義凜然地說:“我什么都做過!”敵人問她你為啥要參加共產黨?她回答“因為共產黨為窮人辦事。”
殘忍的敵人為了使她屈服,當著她的面殺害了六位革命群眾,可是劉胡蘭毫無畏懼,從容地走向鍘刀,壯烈地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