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日起源和活動
導讀: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日起源:
「牙」是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歷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肴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歷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板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漸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于、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咸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尾牙日活動
1)福建地區把做“尾牙”之后的日子,即農歷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處收湊新舊賬,延后則就要等到新年以后才收帳了。
所以“尾牙”的飯吃完后,就有幾天好忙。過了“尾期”,即使是身為債主的硬去收賬,也可能會被對方痛罵一場,說不定還會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與仆婢,對于來年是否繼續雇用一個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后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3)薄餅原本是“尾牙”的必備食物。
民俗的尾牙日活動
這一天,臺灣及福建地區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福建晉江一直保持著尾牙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