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起源和歷史介紹
引言: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于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
花朝節起源和歷史介紹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這是紀念百花生日。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于“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于種花養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花朝節
我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于“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于種花養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歷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的活動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于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云:“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彩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斗花會”、“撲蝶會”,或于夜晚聚眾提燈游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繡球,流連忘返。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并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余聞》卷四引《昆山新陽合志》云:“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嘉錄》云:“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蔡云《吳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后于花朝節到頤和園剪彩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于花神是誰,說法不一。《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月令廣義·歲令一》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夷堅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紅裳艷麗的女子。大約花神為女性形象是約定俗成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系。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盤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麇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該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錢國旗《佛教與中國歲時節日》)。準此,花朝又歸為宗教性節日了。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有關于花神以及過花朝節習俗的專論。論者以為初民自然崇拜的內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進化至人為宗教以后,這類崇拜形式逐漸消亡。但萬物有靈的觀念未能徹底從人們頭腦中鏟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現。此說言簡意賅,確為精論,但仍無法從史料中取證,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節俗形成的逶迤足跡。這樣,花朝節的來歷問題,還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