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土家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希望能幫到你。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牛王節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節。這天各地都要舉辦牛王節歌會,搭起歌臺,將牛頭像懸掛在歌臺中央,以歌頌牛的功德。牛王節十分熱鬧,各家各戶提前 一天將牛梳洗干凈,喂精飼料,角上系一朵大紅花,一早牽著去趕歌會,同時,也借此機會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壯。傳說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間日子苦,終日勞作,仍吃不飽,就悄悄盜了仙谷給人間,這事讓守谷神發現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氣之下將神牛打下凡間,讓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從那以后,牛就陪伴人們耕田了。人們不忘神牛盜仙谷之恩,就將“仙谷”改為“盜谷”,日后又將“盜谷”改為“稻谷”。神牛盜仙谷的時間是農歷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將這天定為“牛王節”,以各種形式予以慶祝,這便是牛王節的來歷。
嫁毛蟲節
此外,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著:“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中柱上面,以為此舉可以驅除蟲害,四季平安。六月六日為“曬龍袍”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皆與漢族地區相近似。但對重陽節,黔東北土家族較為重視,須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說。
五月節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www.yw11.com起名網
趕年節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么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于十二月二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關于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于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后,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蕩秋千”、“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舍巴節
“舍巴日”,土家語,又稱“舍巴巴”,“舍巴”擺手之意,“日”,動詞,“做”之意。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始于遠古,繁盛于明清時期。舍巴分為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多者上萬,少者數百,擺手時以鳴大鑼、擊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翩翩進退,成對成雙,節奏鮮明生動。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史詩。
女兒會
“女兒會”,又名恩施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風俗習慣,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一種場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
六月六
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但節日傳說截然不同。關于六月六來源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廣泛的說法是:這一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難之日。相傳,覃篨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壓迫,在這天慘遭殺害。在刑場上,覃篨怒目圓睜,當劊子手凌遲剝皮時,忽然從他身上飛出九條金龍,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朱元璋嚇得從金殿龍椅上暈倒在地,連忙爬起來禱告蒼天。同時下令將人曬干,扎成覃篨像,讓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將覃篨血染的戰袍搶回來洗凈曬干,立廟祭祀,謂之“曬龍袍”。從民間傳說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
調年會
“調年”是土家族的春節,它要先漢族的春節一天。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的先民隨胡宗憲征討倭寇,在臘月二十九那天提前過了年,慰犒將士。將士們吃了豐盛的酒席,養精蓄銳,到除夕那天狠狠打擊了倭寇,取得了勝利。以后,為了紀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過年,并相沿成俗。土家族的調年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他們要在調年期間舉行豐富的喜慶活動。調年活動持續幾天,甚至十幾天。一般的是根據每個家族自身的情況來看是否過趕年,如鳳凰縣有韓姓土家族二十八過年的,但也有韓姓土家族是三十才過年的,也有傅姓、戴姓二十九過年的等等。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簡介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宣恩、利川、恩施等縣(市),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等縣,以及貴州省的印江、沿河等縣。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過趕年,也叫提前過年,又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異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年節。據說在明代,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一帶,政府兵將御侮受挫,特令組織士兵出征抗倭,限定臘月三十日登程,不得誤期。土家族先民為了按期出發,奔赴前線,打擊倭寇,故提前一天過年。繼因祖先抗倭立功,其后代子孫為了繼承發揚祖先愛國精神,依舊提前一天過年,以示紀念。 根據祖傳,過年的當天,一家之主半夜起床,不許點燈,摸黑煮飯,切菜不用刀,把肉弄成團團,豆腐插成塊塊,蔬菜扭成節節,一鍋煮熟,裝滿一盆。紀念祖先時,用曬席或衰衣遮住,以示在今天的和平環境里,不忘祖先當年的征戰。 女兒會,原名“十個棚女兒會”,是流行于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戀愛的節日。每年七月二日為女兒會的會期。每到這一天,周圍七八十里以內的宣恩、建始、鶴峰一帶的各族男女青年都來趕會。
看了土家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