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回族的名稱由來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該字意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承認,心里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從文字的演化上講,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圍縮小了。
隋唐時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實際主要是指來自波斯和中亞地區的人群(可參見《 太平廣記》等唐代的記載),這些胡人有僑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 蕃坊”,這就是回族習慣把聚居地稱為“回坊”的來由。僑居的則來往于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事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胡人蕃客,會選擇寒冷季節到來前趕回去,氣候轉暖時再回來。回族民間有說法認為,這是被漢語人群稱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國內史學界則多認為是“回回”是“回紇”、“回鶻”的異寫或音轉。唐代的在華胡人中,還有波斯和中亞小國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們是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來。《四夷館考》中說到:“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元代之前,“回紇”、“回鶻”和“回回”,這三個詞在的漢語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界限,幾乎是同義詞,在不同作者的漢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亞和波斯一帶人群,用回回一詞稱呼來自回鶻地帶還往西的人則顯得更多一些。宋元時期,分布在中東部的回回(粟特、猶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較多)以及部分回紇、回鶻被稱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帶的部分回鶻、回紇或回回,則聯合當地一些民族西遷后形成畏吾兒,還有的發展成為塔吉克、烏茲別克等西域民族。此際,胡人、回鶻、回紇這類稱謂,在史書記載中基本消失。“回回”一詞明朗起來,在官方的詔諭和漢文記載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為“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這類字樣。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漢語史籍中除了指已經定居在中國境內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兒”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蔥嶺以西、黑海以東”——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薩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區。宋元以至明清期間,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從這一地區入華的商人、工匠、軍士、學者等幾乎都自然的歸入回回人里。歷史長河中,這一地帶分分合合,時而統一為一個國家,時而分裂為諸多小國,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在語言和文化的細部上存有差異,但整個文化面貌和人種上則大體一致,也都有禁食豬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傳統。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漢文記載中并用,如《大明律》有關律條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釋文。但也有使用“回輝”的現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內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輝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禮拜寺記”也有“回輝氏”一語。明萬歷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禮拜寺“敕賜禮拜寺記”碑中,回族自稱為“回回”,這是目前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稱的最早證據。實際回回做為自稱的年代比這早得多,只是由于相關歷史文物、記載被毀壞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統治者的文字獄有直接的關系。
回族一詞做為民族稱謂,目前有據可查的是出現在清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再往后的年代,“回族”做為民族稱謂使用越來越普遍,僅在官方記載中的例子就不勝牧舉。
回族服飾文化
回族服飾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回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絢爛多彩、積淀豐厚的寶庫。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人類服裝史權威、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于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著有興趣。”由于回族服飾是半隨著發展的 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回族服飾的研究沒有局限在衣飾、 頭飾等直觀服飾的層面上,而是拓展視野,把回族的鞋飾、佩飾、婚禮與 喪葬服飾、舞臺表演服飾及學生樣服都收納到考察范圍之內,從而豐富了回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各 民族服飾這所以千姿百態,除了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和社會變革的牽動,還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回族服飾現狀
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城鄉回族的服飾較之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豐富多樣。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單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裝、中山裝向西裝、夾克衫等款式新穎的方向發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
回族服飾的 傳統文化和多數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著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襲的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注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當代回族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家非常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 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