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國的歷史介紹
高昌國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公元5世紀(jì)中葉至7世紀(jì)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現(xiàn)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下面是高昌國的歷史介紹。
高昌國簡述高昌國 西漢宣帝時,派士卒攜家屬往車師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時,在其地建筑軍事壁壘,“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又稱高昌壘。同時,設(shè)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東漢、魏晉沿襲其制。這一時期,高昌壁隸屬涼州敦煌郡。西晉至十六國初期,高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開始具備置郡的條件。前涼建興十五年(327年)戊己校尉趙貞謀叛,張駿擊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縣。十六國時期,此郡先后隸屬前涼、前秦、后涼、西涼、北涼五國。
北涼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滅高昌北涼沮渠氏,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高昌建國之始。闞伯周死后,兒子闞義成繼位。之后闞義成的兄長闞首歸弒殺闞義成,篡位。不久闞首歸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后來張孟明、馬儒相繼為王,被國人弒殺;高昌人推舉馬儒長史麴嘉為王,是為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權(quán),麴氏享國最久。麴嘉王時,懨撻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為焉耆國王,高昌勢力開始壯大。
隋開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業(yè)五年(609年)遣使朝貢,并出兵協(xié)助隋朝攻打高麗。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后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jié)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后設(shè)安西都護府統(tǒng)之。安史之亂時高昌為回鶻侵占。宋建隆中,高昌回鶻遣使朝貢。明朝永樂年間,國號火州。永樂七年、十一年遣使來朝。永樂十二年,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出使火州。明英宗年間,被吐魯番并吞。具資治通鑒的記載,高昌毀于一場大的天災(zāi)之中。
高昌人以今吐魯番盆地為地理涵義的高昌,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高昌壁時期(西漢初元元年前48至?xí)x咸和二年327);高昌郡時期(晉咸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國時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貞觀十四年640)。在長達數(shù)百年的歷史時限內(nèi),以交河城、高昌城為中心,日漸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穩(wěn)定的漢人為主體的生活區(qū)域。
高昌國 高昌本車師人故國,漢代鑿空西域,因其地理之要,設(shè)戊己校尉屯戍于此,漢人始大規(guī)模進駐該地。前涼于是處置郡,前秦、諸涼襲之,漢人遷聚繁衍益盛,更如高昌國,顯系漢族在西域的分立政權(quán),故史稱高昌人“本漢魏遺黎”,意指由屯田士卒肇端。
《魏書·高昌傳》記錄一段北魏孝明帝對高昌的詔書,稱:“彼之甿庶,是漢魏遺黎,自晉氏不綱,因難播越,成家立國,世積已久。”(《魏書·高昌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244頁)唐太宗統(tǒng)一高昌后,對高昌人下詔說:“爾等并舊是中國之人,因晉亂陷彼。”在另一封詔書也說:“高昌之地,雖居塞表,編戶之甿,咸出中國。”(許敬宗:《文館詞林校證》卷六六四“貞觀年中巡撫高昌詔一首”,中華書局,2001年,第249頁)。高昌社會漢人主體地位的形成,也是與魏晉以降河西及隴右乃至內(nèi)地漢人為躲避戰(zhàn)火而大規(guī)模向西遷移和中原政權(quán)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們當(dāng)中很大一部分后來融入了高昌人口。
除此而外,高昌居民中確也雜混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從十六國到唐代,許多名籍、戶籍和其他出土文書中,都記有不少屬于古代非漢人族體的姓氏,如車師的車氏、鄯善的鄯氏、焉耆的龍氏、龜茲的帛氏或白氏、匈奴的沮渠氏、氐族的強氏、鮮卑族的禿發(fā)氏等,十六國時期《按貲配馬帳》中“亡馬”的煎蘇獦,《分配乘馬文書》中的思頭幕、阿賢提亦肯定不是漢人,諸如此類姓氏在文書中時有所見。從麴氏高昌時期開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遷來的日益增多,有一件與重光元年(公元520)隨葬衣物疏共出的高昌時期名籍,殘存人名四十五個,皆非漢族。同時,高昌曾先后臣服于高車、柔然、突厥等北方強族,且地理相毗,居民中也必定浸入這些民族成份,他們的習(xí)俗與漢人傳統(tǒng)生活習(xí)慣彼此吸納,以致出現(xiàn)胡人漢化和漢人胡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