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于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后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
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風俗
一、猜燈謎
猜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來的,起源自先秦時期。猜燈謎盛行于宋朝,元宵佳節,在賞花燈會上,將詩詞謎語書于花燈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燈謎”。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節都會打出燈謎,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喜愛。
二、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最重要的習俗,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湯圓象征著闔家團圓,吃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食俗,意味著新的一年,團團圓圓。
而在中國北方,元宵節通常會吃元宵,元宵的外形雖然和湯圓相似,但是做法和口感完全不同。元宵一般只有甜味的餡料,做法是將餡切成小塊,蘸水后在江米粉中反復滾圓,其表面是干的。而湯圓的餡料葷素甜咸皆有,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團,再將餡包入后揉成團,湯圓的口感要比元宵更加細膩爽滑。
三、舞獅
每到元宵佳節,民間都會進行舞獅活動。這一習俗起源于東漢末年,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盛行于世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四、踩高蹺
踩高蹺,又稱為“扎高腳”,是民間盛行的一種技藝表演,屬于我國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了。漢代以后,司馬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為了元宵節的盛大慶典,踩高蹺不斷發展成為慶祝元宵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
五、逐鼠
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養蠶的農戶都會進行逐鼠活動,人們聽說在元宵節這天用粥喂老鼠,鼠就不吃蠶了。于是,人們就在元宵節熬上一大鍋粥,有的還會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放到老鼠出沒的地方,邊放嘴里還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就不得好死。
六、走百病
走百病,也稱之為“游百病”、“散百病”或“走橋”,這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一種消災除病的活動。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晚,婦女相約出行,見橋必過,古人認為這樣便能祛病延年。
“游百病”是明清以來的風俗,主要流傳于北方。有的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進行,也有的在正月十六。這天婦女們通常著盛裝,成群結隊走橋,或登城、摸釘求子,一直到半夜才回家。
除了以上幾種元宵節習俗外,還有“偷菜節”、“迎紫姑
元宵節彩燈有哪些
1、走馬燈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于燈籠的一種。常見于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2、骰子燈
3、圓燈
4、關刀燈
關刀燈是按照傳說中的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制作成的。它和扛燈、兔子燈一起出游,有保護平安的喻意。這里的游燈習俗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至十五夜晚,由前門村開始,先從出燈村游起,游遍四村。
5、兔子燈
兔子燈為三頭并列共一體,中間的頭很大,俗稱“兔婆”,兩邊的頭較小,故稱“細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紅、白、綠紙糊成,中插燈芯,點燃后提著走。相傳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會生子為象征,有多子多孫的意思,流傳至今。
”、“送孩兒燈”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習俗都被漸漸淡忘了。在此元宵佳節,小編祝愿各位幸福美滿、團團圓圓。
元宵節的食俗
1、元宵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放入裝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滾出來的,與南方的湯圓有一定的區別。
2、湯圓
南湯圓,北元宵。與北方不同,南方人過元宵節是要吃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
3、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曰面茶。
4、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5、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面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6、豆面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后磨面,團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7、糟羹
臺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咸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8、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9、面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10、元宵茶
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11、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12、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13、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14、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元宵節的禁忌
禁忌一:不殺生
元宵節作為一個和家團圓和和美美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里,是不可以殺生的,如果見血的話,代表的是一個非常不詳的征兆,所以大家一定要禁忌殺生,才不會有破財及病災的發生。
禁忌二:不洗頭發
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是同一個字,所以說,如果在元宵節當天洗頭發的話,容易造成一年里都存不下什么積蓄。
禁忌三:不要把自己的衣服弄破
在元宵節當天,大家都是開開心心的,所以在當天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衣服弄破,民間傳說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你接下來的一年里霉運纏身。
禁忌四:不要把錢借給別人
元宵節當日,我們提倡大家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因為如果把錢借給別人的話,會把你的運氣給借走,這樣來年運氣不好,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
禁忌五:元宵并非人人皆宜
在元宵節吃元宵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習俗,并且由于元宵甜膩、軟、好入口的特點,深受很多小孩子和老人的喜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元宵并非人人皆宜,特別是老人、嬰幼兒、病患者應少吃,因為湯圓不宜消化,吃多了可能會引發胃痛、胃脹、燒心、腹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