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求賢納才一代明主
編者按:于秦孝公即位之初就求賢招兵,廣招人才,命群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秦孝公在位期間致力于恢復秦穆公時的霸業,為此他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將秦國改造成為富裕強大之國,為秦國將來兼并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姓名:趙渠梁 謚號:孝公 陵墓:弟圉 政權:秦國年 號無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戰國時秦國國君。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即位時正值21歲,當時除秦國外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而處于西垂的秦國被中原諸侯冷落。于秦孝公即位之初就求賢招兵,廣招人才,命群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秦孝公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十二年(前350年),秦孝公遷都至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進一步進行變法,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謚號為孝。
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后,又該怎樣呢?
求賢納才一代明主秦孝公
《史記·秦本紀》記載:孝公于是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并向全國發布命令說(下令國中曰):
“從前,我們繆公在岐山、雍邑之間,實行德政、振興武力,在東邊平定了晉國的內亂,疆土達到黃河邊上;在西邊稱霸于戎狄,拓展疆土達千里,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給后世開創了基業,盛大輝煌(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厲公、躁公、簡公、出子的時候,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沒有空暇顧及國外的事,結果晉國攻奪了我們先王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獻公即位,安定邊境,遷都櫟陽,并且想要東征,收復繆公時的原有疆土,重修繆公時的政令(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我緬懷先君的遺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于是便發兵東進,圍攻陜城,西進殺了戎族的獂〔huán〕王(于是乃出兵東圍陜城,西斬戎之獂王)。
衛鞅聽說頒布了這個命令,就來到西方的秦國,通過景監求見孝公(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
人物評價:
秦孝公是秦國在危急存亡之秋適時而生的天才領袖,是秦國國政變法圖強的最大推動力,是夯實整個大秦帝國的基石君主,堅決的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取用軍功爵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國民的征戰熱情,較為徹底完成了對秦國的封建體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使秦國國勢蒸蒸日上,為其后代秦始皇趙政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后秦國的落后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