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應是端午節,接著就是吃粽子,再接著就是粽子是蘸糖還是蘸醬油的問題。如今,除了屈原當年投江的地方的人會大肆紀念,其他的人多是吃個粽子象征性過一下吧。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屈原投江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投江的故事
話說,當年楚國的滅亡不過是壓死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屈原身為楚國貴族,按理說仕途應該會一面坦順。壞就壞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為這個國家著想,其他人若有過失他會當面指責,毫無余地,這樣性子的人在官場自然是結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無能,輕易的被秦國張儀挑撥與齊國的關系,最終導致兩國關系破裂。趁著屈原去齊國當說客的空檔,他堅決向秦國要了張儀回來不殺,反倒讓人誑了去楚國。屈原雖然極力勸阻卻抵不過大家的聲音,終于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復返。兩個兒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個反對的聲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開刀拿誰,二話不說將其發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里,依然憂心朝政,那種有心無力的感覺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離騷》種有一段描述他跟漁夫的對話。漁夫勸其在這亂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對他來說或者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屈原骨子里的傲氣不允許他在這亂世中當一個躲避的懦夫,最終在國破的時候,他選擇了投江。
屈原的這份愛國情懷真是讓人又敬佩又惋惜。
屈原投江
戰國末期,秦國強大,六國只好聯合抗秦。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懷王,他十分器重楚國貴族三閭大夫屈原。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在受到器重期間,他積極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華,聯齊抗秦,讓楚國有一段時期在六國之中很強大。然而,他的優秀卻遭到上官大夫以及其他奸臣的嫉妒,屈原屢屢受到排擠,楚懷王聽信讒言不再信任屈原。之后,齊楚聯盟被瓦解,屈原看著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聯盟被瓦解,非常傷心,哀嘆楚國的興旺是不長久的。楚懷王死后,楚襄王繼位,仍然不重用屈原,在小人的進讒之后,楚襄王把屈原流放至江南。
公園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并攻破了楚國國都。
五月五日,屈原披頭散發地來到汨羅江北,郁郁寡歡,身形憔悴不堪。一位漁夫認出了眼前的男子就是三閭大夫屈原,就問他為什么在這里。屈原告訴漁夫自己被放逐在這里。漁夫開導他,既然世界都是渾濁的,你就隨波逐流,只要自己內心深處保留高貴品質就好了。屈原絕望地說:“我怎么能讓我高貴的心靈蒙受污塵呢。我寧愿葬身魚腹。”于是,他將自己投身汨羅江中,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
屈原的愛國之情使他受到楚國百姓的愛戴。屈原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屈原作品
屈原是春秋時期最杰出的古典詩人,他在詩歌上進行了大膽地創新。西漢文學家劉向、劉歆對《楚辭》進行過校訂,東漢的文學家王逸也有編著《楚辭》的注本,根據這些校訂和注本,得出屈原的作品共有二十五篇。后來據郭沫若先生研究,屈原作品在歷史的長河中遺失了兩篇,實在是讓人遺憾。
屈原最出色的作品有《離騷》,《九歌》等。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招魂》也是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非常有創造,以往的詩經題材都是四字句的格式,屈原的作品突破這種格局,并且虛詞用得比較多,很有韻味,讀起來有一唱三嘆的感覺。《離騷》是離別的哀愁,在這部作品中,屈原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象,講述了自己楚國即將亡國的哀嘆和奸臣當道的悲憤。除了《離騷》,屈原的另一篇長詩是《天問》。整篇文字,都是屈原對天地、命運的發問。他大膽質問,懷疑傳統,追求真理。《九歌》是屈原被流放到江南的時候寫的。《九歌》代表了屈原最高的藝術成就,詩中歌頌楚國英雄,神靈和自然風光以及神話人物,表達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感情。
從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屈原是一個心系勞苦蒼生,蕓蕓世界的人。他為了喚醒國君覺醒,不惜結束生命,這是何等的令人感動。除此之外,他的作品中還充滿了“怨”,令很多讀者感到惋惜。
看了“屈原投江的故事”還想看:
1.屈原是春秋時代哪國人
2.屈原是哪個朝代的
3.屈原的故事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