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名將之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并稱“戰國四大名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戰國四名將之李牧,希望對你有用!
戰國四名將之李牧圖片
李牧個人簡介
李牧(?-前229)。李牧的生平活動可劃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趙國北部抗擊匈奴;后期在朝中參于軍政,抵御秦國為主。李牧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抗擊匈奴的中原將領,開始李牧大力訓練騎射,嚴格管理烽火警報,并多派間諜偵察,凡有敵來襲,都堅守不出。長久以來,邊境即無大勝也無重大損失。后換將,新任將領每戰必出,每戰必敗。后趙王又令李牧上任,而李牧仍用老方法。幾年后以大部隊出動,匈奴以小股部隊騷擾,李牧佯裝不敵,誘敵大軍前來,后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余萬人,并攻滅、收伏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游牧部落,匈奴單于10多年都不敢近趙國邊境。
前233年,秦國大軍威脅到趙國后方,趙王以李牧為大,于宜安殲敵十萬。次年,李牧又于番吾擊退秦軍。前299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攻趙,趙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秦軍久攻不下。后用離間計使趙王用趙蔥代李牧,李牧不從,并被趙王所殺。一代名將就這樣而去,令人頗感遺憾。
李牧人物評價
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以致司馬遷義憤地罵趙王遷“其母倡也”。
趙國是戰國后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后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國最后的滅亡。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杰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
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征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有理由獲得后世更多的尊敬。
關于李牧的事跡,主要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史記是本文學性好的紀事史,卻不是一本好的編年史,太史公在書史時,是以他的視角選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們常常難以得到許多具體事件的詳貌,在兩千多年時間長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后(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只能遺憾地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缺。
點評: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杰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后者則是圍殲戰的范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鑒》時,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李牧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武安君李牧”。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