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的五行說
孔伋自子思,他的思想在后世得到很大的反響和影響作用,作為孔子的繼承人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伋的眾多思想也充滿儒家特色。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伋的五行說,歡迎大家閱讀。
孔伋的五行說
子思(約公元前492-前431 年)姓孔名伋,他是孔子的孫子,一般認為他是曾子的弟子,也有人說子思出于子游氏之儒。《中庸》是子思思想的代表作。
子思提出的"誠"和與此緊密相連的五行說,是思孟學派思想的重要內容
子思的思想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神秘性
子思提出的"誠",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子思的"誠"與五行說有密切的關系。
五行說指仁、義、禮、智、圣。2005年即有魏啟鵬先生《簡帛文獻<五行>箋證》,與鄒衍的陰陽五行有別。
思想
總述
《子思》是極富思辨色彩的儒家經典,雖出自子思及其門徒之手,但后人對它有所增損,有所潤色。它與孔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一脈相承:孔子哲學的出發點,是人道即天道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性,而它的本源于天道的本體論環節在《子思》中恰恰就表現為天道與人性的一體性,表現為人的中和之道。要而言之,由天道與人性的一體性到中和之道,由中和之道到“誠”的理論,由“誠”的理論到合外內之道,由合外內之道到復歸于中和之道的“天地參”,這就是子思用以闡述和發展孔子哲學思想的理論體系。《子思》的思想,我們可以分以下幾點具體闡述:
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子思所謂的天命,實質上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天道與其必然表現的統一。這是一個純粹的天道,就其自身的整體性來說,是老子所謂不可再加規定的“一”,而子思則聯系它的主宰天地萬物的表現作用,而導入一個對它的普遍界說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中和之道
對孔子說,禮作為人行大法,雖然是仁本身的具體大全,但它與行仁的具體情節相聯系,便以“克己復禮”為尺度而轉化為一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乃孔門最高之道,它制約人行而指向人對人人關系、人物關系中的一切事物的正確認識和處理。但中庸之道出自人的明德之性,是明德之性作為人性的必然表現。子思從人性上闡發了這種必然表現的心理實質,把中庸之道在更深的層次上歸結為一個中和之道。
至誠之道
子思說:“誠者,天下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如果人心全為其明德之性作為人性亦即真實無妄的所充溢,人性或理性通往真理的思維規律便能所向無礙、暢通無阻地起作用,這便是一個至誠的實在性。
合外內之道
子思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合外內之道,是一個人性的理性規律與客觀存在規律的主客統一性,二者在其統一性中是一個見之于人性的道,所以人據此因時而發之,便無不中道而理當。天道是一個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體,它的整個屬人環節,也必須是這樣一個主客統一體。這種觀點的展開,必然是一種具有客觀真理意義的物質論和萬物有靈論。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學的大一統,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天人合一,也就掌握了《子思》的基本精神,也就掌握了中國儒學的精神。
孔伋主觀努力意義
《子思》極力強調主觀努力的意義,它的名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儒學傳統中大量保福避禍方案的哲學概括。我們應當承認,儒、道、法各家的發展觀,對于辯證法各有所見,亦各有所未見。對中庸之道的阻止轉化、固循守回、反對變革的傾向加以否定是完全必要的,這種否定不應當妨礙我們肯定其對矛盾同一性的正確認識,正如肯定法家對矛盾斗爭性的犀利洞察不應當妨礙否定其抹煞矛盾同一性的觀點一樣。
孔伋人的道德修養
要追求并力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關鍵還是在人,在人心,在人性。于是這又回到了仁與義、人的本性抑或說人的道德修養上來了。因此,以仁為本,從善如流,德行統一,允執其中,仍然是我們不可悖離的宗旨。應該說,這些就是《子思》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看了“孔伋的五行說”還想看:
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哪里
2.暑假曲阜三孔旅游攻略
3.出類拔萃的主人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