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蒞政三年的故事
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嫡長子熊侶即位,是為楚莊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楚莊王蒞政三年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楚莊王蒞政三年
“楚莊王蒞證三年”這句話是出自《韓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話,原句是““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說的就是楚莊王執政前三年的情況。
你們沒有看錯,楚莊王執政前三年確實就是這樣的,在這三年里面,楚莊王沒有頒布過一條法令,也沒有搭理過政事,總之就是楚莊王整個人都處在一個放棄國家的狀態。所以大臣們對這樣的楚莊王都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和懷疑。對于楚莊王的這個情況,后來官方的說法是說楚莊王當時是為了讓自己的對手們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觀察國家內存在的情況,反正前三年,楚莊王就是這樣的。
后來有一個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可能看不破楚莊王的用意,于是大義凜然的用一只不會飛不會叫也不會展翅的鳥來比喻楚莊王,楚莊王可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又不傻,自然能夠聽懂。于是楚莊王就表示,這只鳥不叫不飛是為了養精蓄銳,這只鳥一飛一定一飛沖天,一叫一定一鳴驚人。
大概是覺得時機到了,或者覺得實在不能這樣下去了,楚莊王于是開始了自己人生嶄新的篇章。于是開始勵精圖治,廢除了許多不利于發展的法律,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啟用了六個有才能的人,推行了一些利國利民的法令,楚國在他的治理之下很快就一片生機了。最后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楚莊王最后打敗了晉國,成為了中原的霸主。
楚莊王簡介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君主,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嫡長子熊侶即位,這位新的楚王就是楚莊王了。
當時楚國內部處在一個混亂的狀態,公子燮和克斗兩個人臭味相投,謀反之心早已有之。二人在子孔出戰的時候戒嚴了郢都,還挾持了楚莊王準備另外建立政權,好在二人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
楚國的內亂解除之后,楚國很快就趨于穩定,所以楚莊王勵精圖治,有了稱霸中原之心。當時晉國是中原各諸侯中最強大的,所以晉國就是楚莊王的主要目標了。公元前607年,鄭國受到楚國的命令前去攻打宋過,借此機會打擊晉國,此戰以宋國大敗告終。后來晉國的趙盾聯合衛國、陳國一起攻打鄭國,楚莊王于是出兵解救鄭國之困。趙盾悄然退去,不敢和楚國的軍隊正面交鋒,從側面來說也是楚國強大的一種體現。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發起了在他上位這些年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楚國北鄭國團團圍住,但是鄭國已經不是楚莊王的主要目標了。楚軍進駐鄭國,在這里等待晉軍的到來。半年之后晉軍開始渡河,楚莊王親自統帥全軍北上,與晉軍對峙。這場戰役最終以晉軍進駐邲,晉軍慘敗告終。楚軍揚眉吐氣,楚莊王大展宏圖,想要與周天子比肩的野心也開始顯露。
之后楚國又圍攻宋國,雖然最后沒有取得勝利,但是這場歷時九個月的戰爭足夠讓當時諸侯國談楚色變。之后楚莊王又聯合齊國,控制晉國進一步鞏固自己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1年的時候,楚莊王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在楚莊王死后的幾十年里,出過國力急劇下降,很快就被晉國超過了。
楚莊王是個怎樣的人
能將楚國從內亂中解救出來,平定了局勢,穩固了政權,最后一步步坐上了中原的霸主,不用多說,楚莊王必定得是一個十分有勇有謀的人,不然的話楚國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成長的這么迅速,而且還能夠稱霸中原。而且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楚莊王死了之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楚國的國力就迅速后退,被晉國給超越了,這也足夠能看出楚莊王的能力。
另外這位霸主的政治生涯也是充滿了智慧,因為在他執政的前三年,他沒有任何的政績,沒有頒布過法令也沒有處理過政事,以至于楚國的大臣們都開始擔心起楚國的未來。但是后人就都知道了,這個是楚莊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讓周邊各國對他放松警惕,因為他剛上位政權不穩定,這樣做可以先穩住自己的政權。另外因為楚莊公的不作為,所以國內的許多問題也都顯現了出來,這樣也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治理。這就說明楚莊王是個有大智慧,懂得厚積薄發,而且還是非常能夠隱忍的人。
而且在其他很多的小故事中,也能夠看出楚莊公這個人身上的許多優點。諸如在楚莊王絕纓的故事中,我們就能看出楚莊王的寬大的胸懷。而且在發動很多戰爭之前,楚莊王都會非常虛心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以此來判斷戰役的可行性,說明楚莊王是一個善于納諫的人。能成為一代的霸主,身上必然還有很多過人之處,比如楚莊王的憂患意識,還有知人善用也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看了“楚莊王蒞政三年的故事”還想看:
1.楚莊王的成語典故
2.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
3.關于楚莊王的故事有哪些
4.一鳴驚人的典故是怎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