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冶煉技術是怎樣的
冶煉是一種提煉技術,用于焙燒、熔煉、電解以及使用化學藥劑等方法把礦石中的金屬提取出來;減少金屬中所含的雜質或增加金屬中某種成分,煉成所需要的金屬。冶煉分為火法冶煉、濕法提取或電化學沉積。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秋戰國的冶煉技術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的冶煉技術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后一個青銅器時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東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開展,東周的銅礦冶遺址已發現多處,青銅器鑄造遺址在列國都城附近更普遍存在。湖北大冶銅綠山銅礦冶遺址和山西侯馬鑄銅遺址是東周考古的重大發現,為研究東周的銅礦冶和鑄造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以其宏大的規模和極其豐富的內涵,以及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所提示的采礦、冶煉的高超水平,為中國國內外學術界所矚目。
東周的青銅器主要指各國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或婚喪禮儀時所用的青銅禮器和樂器,也包括一些生活用具、車器、馬飾、兵器及工具等。這一時期的青銅工藝有很大發展,禮器種類有明顯變化,商代和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減少,蒸飪器與盛食器數量增多。東周銅器中,以各國諸侯和卿大夫的禮器數量最多,地位越高,享用數量越多。就禮器而言,有鼎、豆、壺、盤、尊等,樂器有編鐘,生活用具有帶勾和鏡等。
從各地出土的銅器及山西侯馬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考察,當時除采用渾鑄法外,已廣泛采用分鑄技術,即將器物的耳、足、環等附件鑄好之后,嵌在主體范中,然后灌注銅液,讓器身和附件熔鑄在一起。也有先將主體和附件分別鑄好,然后再用合金焊接。春秋中期以后,還出現失蠟法溶模鑄造技術,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銅尊盤等,上下多層花紋皆纖細透空,即以這種技法鑄成。但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用合范鑄造,而且一范多用。銅器花紋的制作已采用花版捺印的新技術,其它如鑲嵌、鎏金、金銀錯、細線雕等新工藝,使東周銅器的裝飾花紋富麗堂皇。
延伸閱讀
現于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的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中國青銅器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
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
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里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于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市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